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
12页鹏利国际(四川)置业有限企业致民路50号项目岩土工程勘探报告(详尽勘探)工程编号:A2005-187院长:赵翔总工程师:康景文审定:冯世清经理:王强审核:黄练红编写:王君红中国建筑西南勘探设计研究院2005年07月21日鹏利国际(四川)置业有限企业致民路50号项目岩土工程勘探报告/(详尽勘探)工程编号:A2005-187审审编定:核:写:中国建筑西南勘探设计研究院2005年07月21日鹏利国际(四川)置业有限企业致民路50号项目岩土工程勘探报告1.概述工程概略成都致民路50号项目位于成都市武侯区致民路50号,总建筑面积51042.4m2,由四川大学工程设计研究院设计,建筑物工程概略见表表建筑物工程概略层数建筑物基础序建筑物结构高度估计埋号名称种类(m)型式荷载深地上地下1A楼框剪212筏板10/2B楼框剪182筏板10/3C楼框架62独立柱基10/4D楼框架62独立柱基10/5 地下车库 / / 2 / / 10 /勘探时期业主未能供给建筑物±标高及基底荷载受建设单位的拜托,我院对拟建场所进行岩土工程详尽阶段的勘探工作依据《岩土工程勘探规范》(GB50021-2001)第3.3.1条、第条及第条拟建建筑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场所的复杂程度等级为二级,地基的复杂程度等级为二级;依据《岩土工程勘探规范》(GB50021-2001)第条,该岩土工程勘探等级为乙级。
勘探技术要求依据现行国家标准、规范、规程,联合拟建物的性质,此次勘探的技术要求以下:1.2.1判明建筑场所内及其邻近有无影响拟建场所稳固的不良地质作用,对场所的稳固性作出评论1.2.2查明建筑场所的地层结构、均匀性,特别应查明基础下脆弱地层和坚硬地层散布,以及各层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1.2.3查明有无可液化地层,并对液化可能性作出评论,鉴别场所土的种类和建筑场所类型,供给抗震设计相关参数1.2.4查明地下水种类,埋藏状况,浸透性,腐化性以及地下水位的季节变化幅度,供给抗浮设计水位1.2.5评论基坑开挖、降低地下水的可能性和对已有相建筑的影响,供给基坑支护和降低地下水位的相关设计参数,并对基坑支护和降低地下水的方案进行剖析论证1.2.6对拟建建筑可能采纳的地基基础形式进行剖析论证,供给地基基础设计所需的力学指标,介绍经济合理的基础方案1.2.7对上部结构和地基基础设计、施工中应注意的岩土工程问题提出建议,介绍深基坑开挖的边坡支挡方案和降水方案勘探技术依照本次勘探工作所依照的主要技术规范、规程有:⑴《岩土工程勘探规范》(GB50021—2001)⑵《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⑶《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⑷《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探规程》(JGJ72-2004)⑸《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⑹《成都地域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51/T5026-2001)⑺《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J87—92)⑻《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99)⑼《建筑工程勘探文件编制深度规定》()勘探技术方案及勘探技术方法1.4.1勘探技术方案本工程勘探点平面部署以《岩土工程勘探规范》(GB50021-2001)、《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探规程》(JGJ72-200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及建设单位供给的总平面图为依照,并依据各建筑物的性质及结构形式分别部署。
A楼和B楼:属高层建筑,依据《岩土工程勘探规范》(GB50021-2001)第4.1.15条和第条规定,本工程地基复杂程度等级为二级(中等复杂),详尽勘探勘探点间距应控制在15m~30m范围内,勘探点宜按建筑物周边和角点部署本次勘探点间距为19.60m~24.40m,共布设钻孔12个,此中一般性钻孔6个,钻孔深度~15.5m,控制性钻孔6个,钻孔深度~20.80m;布设波速测试勘探孔2个,测试深度20.00mC楼和D楼:属多层建筑,依据《岩土工程勘探规范》(GB50021-2001)第4.1.15条和第条规定,本工程地基复杂程度等级为二级(中等复杂),详尽勘探勘探点间距应控制在15m~30m范围内,勘探点宜按建筑物周边和角点部署,勘探点间距为14.00m~21.17m,共布设钻孔15个,此中一般性钻孔10个,钻孔深度~15.5m,控制性钻孔5个,钻孔深度~17.50m地下室部分(指仅有 2层地下室,地面无建筑的地区):该部分仅有 2层地下室,地面无建筑,地下室轮廓线高出主楼轮廓线外,并依据《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探规程》(JGJ72-2004)第4.4.3条之规定,联合本工程特色,沿地下室轮廓线适合布设勘探点,勘探点间距为18.00m~25.20m,共布设一般性钻孔8个,钻孔深度。
详见“勘探点平面部署图”1.4.2勘探技术方法⑴勘探孔测放及高程丈量:依据我院“勘探点平面部署图”与相邻已有建筑、围墙的关系,用全站仪测得各勘探孔的地点,孔口高程以西北方向大英县驻成都做事处一墙角室内陆坪P点(假设标高为400m)作为基准点用全站仪测得详见“勘探点平面部署图”⑵钻探:采纳 SH30-2A型工程勘探钻机对卵石层以上的土层进行冲击钻进,采纳 XY-1型工程勘探钻机对9#、21#勘探点进行全断面取芯钻探,以便对土层进行分层命名和采纳土(水)试样⑶原位测试:本次勘探对粉土、砂土进行标准贯入试验,以评论其地基承载力及鉴别粉土和砂土的液化性;对卵石土进行 N120超重型动力触探试验并与全断面取芯钻探成就进行对照,以评论其密实度、均匀性和地基承载力;对场所进行波速测试,为场所土种类、场所类型区分供给依照,供给地基土力学参数⑷室内试验:对粉土试样进行室内惯例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试验,对岩石试样进行抗压试验并测定其天然密度,对砂土、卵石扰动样进行颗分命名试验,对场所地下水试样进行水质简剖析试验勘探达成工作量本次勘探于2005年07月09日~2005年07月16日进行野外钻探和原位测试工作,07月16日~07月22日进行室内岩土试验和资料整理工作,于2005年07月23日提交本报告。
本次勘探达成的工作量统计见表勘探工作量统计表表勘探点勘探N120动标准贯波速取原状取原状取水样取岩样工作土试样土试样及试验测放总进尺探进尺入试验测试及试验内容及试验及试验(件)(个)(m)(m)(次)(孔)(组)(件)(件)工作量3520284242.地区地质结构及气象概略地区地质结构依据采集到的地区地质结构资料剖析,拟建场所地处成都坳陷盆地,西距南北走向的龙门山褶皱带约60km,东距北东走向的龙泉山褶皱带约20km成都坳陷呈东北35度方向展布,受喜山运动的地质内力作用,龙门山和龙泉山褶皱带相对上涨,成都坳陷盆地内聚积了厚度不等的第四系冲积地层,与下伏白垩系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形成当前的冲积平原地貌受东西双侧结构带的影响,在成都平原下伏基岩内形成了蒲江──新津和新津──磨盘山这一地区性的北东走向断裂和其余次生断裂气象概略依据成都市气象站资料,成都平原属亚热带润湿天气区,季民风候明显,四时分明,拥有盆地独有的冬暖夏热、日照少、湿度大、降雨量许多、蒸发量较大等特色多年年均匀气温在 16.2℃,6~8月最热,极端最高气温 37.7℃,1月最冷,极端最低气温-5.9℃;多年年均匀降水量950mm;多年年均匀值蒸发量为1020.50mm;多年年均匀相对湿度为82%;年最多风向为偏寒风,年均匀风速1.35m/s,最狂风速14.8m/s。
3.场所的工程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拟建场所位于成都市致民路50号,地面标高~400.22m,地表相对高差2.09m,场所较为平坦宽阔地貌单元为成都平原岷江I级阶地地层结构在勘探钻探揭穿深度内,地层由第四系崭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第四系崭新统冲洪积层(Q4al+pl)、白垩系上统灌口组泥岩(K2g)构成,地层结构自上而下为:⑴第四系崭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①杂填土:杂色,干,结构松懈其成分以建筑垃圾为主层厚:~;层底标高:~;全场所散布⑵第四系崭新统冲洪积层 (Q4al+pl)②粉土:褐色~黄褐色,稍密,湿,含云母片及氧化铁,无光彩反响层厚 :~;层底标高:~;全场所散布③中砂:褐色,松懈,湿~饱和,主要矿物成份为石英、长石,含少许云母片 层厚:~以透镜体状散布于卵石层顶面或卵石层之中卵石:褐灰色,湿~饱和,松懈~密实卵石成份以岩浆岩为主 ,少许为变质岩和堆积岩;以中等风化和细风化者居多,少许强风化卵石磨圆度较好,呈圆形~亚圆形 ,粒径一般2~8cm,最大超出12cm,卵石含量约50%~80%依据《成都地域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51/T5026-2001)和N120超重型动力触探击数将卵石层区分为:④松懈卵石、⑤-1稍密卵石、⑤-2中密卵石、⑤-3密实卵石四个亚层。
④松懈卵石:卵石粒径一般为2~4cm,个别粒径大于5cm卵石含量50%,~55%,N120超重型动力触探击数2~4击⑤-1稍密卵石:卵石粒径一般为3~6cm,最大粒径大于8cm,卵石含量55%~60%,以层状或透镜体形式散布,N120超重型动力触探击数4~7击⑤ -2中密卵石:卵石粒径一般4~8cm,最大粒径大于10cm,卵石含量60%~70%,以层状或透镜体形式散布,N120超重型动力触探击数7~10击⑤ -3密实卵石:卵石粒径一般5~10cm,最大粒径大于15cm,卵石含量>70%,N120超重型动力触探击数大于10击⑶白垩系上白垩统灌口组泥岩(K2g)⑥ -1强风化泥岩:砖红色,呈土状,巨厚层结构,块状结构,裂隙发育,岩芯破裂顶板埋深为~15.7m⑥ -2中等风化泥岩: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