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段落教学资料.doc
29页小学语文中年段“段落”教学不可少(曹利敏)[来源:本站 | 作者:虎门太平小学 | 日期:2012年3月8日 | 浏览3845 次] 字体:[大 中 小]摘要: 阅读文章时,如果不能正确理解段落内容,就不能进而弄懂全文意思小学语文段落教学,要按照循序渐进的规律进行本文结合作者的教学经验,论述了小学语文段落教学的发展过程、现状及方法的设想 关键词: 段落 教学 现状 方法 小学语文段落教学应该怎么教,值得我们今天深刻反思课改以来的小学语文教学忽视了“段”的教学,很多教师甚至认为“段”的训练已经不再是中年段阅读教学的重点了这种错误的认识,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已经造成了不良后果:阅读课上教师没有学段教学的着力点,或是断章取义地理解词句,或是模模糊糊地读悟篇章;写作课上教师的指导无从入手,没有进行如何把重点段写具体的指导,学生习作犹如记流水账,没有重要部分的详写,更不知道要怎么写针对以上的现状,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就中年段段落教学作了更深的研究一、段落教学的发展过程令人深思的是,建国以后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非常重视段落教学,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大纲产生了这样的变化,从各个时期的大纲本体很难发现根据。
50年代还没有特意突出、强调段落教学,而只是要求编段落大意编段落大意的目的在使儿童深入理解课文,抓住全课的思想内容,把全课的思想内容在头脑里构成一个提纲1956 年大纲)这样的要求侧重于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发展到后来已经不仅仅如此分段和归纳段落大意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每段的主要内容,了解段与段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了解作者是按怎样的次序安排材料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但从70年代开始至现在,每个年代的段落教学要求又有所不同下面是各个年代的段落教学要求表一 年级1978年(五年制)1986年(六年制)1992年(六年制)2000年(六年制)2001年(六年制) 一 认识自然段,了解课文内容 二 在教师指导下,能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句子意思,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能初步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三学习给课文分段,说出每段的段落大意,并练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开始练习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学习分析自然段,归纳主要内容 能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句意思能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 概括文章的段意和中心思想理解重点句子,理解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关系继续练习给课外画分段落,说出段落大意,练习概括主要内容,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能初步了解段与段、段与篇的关系,能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五概括文章的段意和中心思想 能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能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能了解段与段、段与篇的联系,能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和文章主要内容学习概括中心思想 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六 理解句、段、篇的联系,能归纳课文段落大意,概括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能初步理解句、段、篇之间的联系,能归纳课文段落大意,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表二 1978年1986年1992年2000年2001年 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步注意抓表现中心思想的重点词句段落,抓整篇课文的层次结构,要帮助学生搞清楚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每一部分和整篇课文的内在联系,初步懂得文章是怎样运用语言表达思想随着年级的升高,要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并逐步注意抓表现中心思想的重点词句段落,抓整篇课文的层次结构。
段和篇的教学主要包括:认识自然段,理解自然段的主要意思,了解自然段之间的关系,懂得有时候几个自然段合起来讲同一个意思,成为一段能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要引导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和句子,重视语言的积累中高年级的教学,还要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思路和表达方法阅读教学的重点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从表一可以看出,1978年教学大纲仅有结构段的论述,1986年教学大纲有加强段落教学的趋势,即在二年级开始出现自然段教学要求,1992年教学大纲段落教学则全面加强,一至三年级均有自然段教学要求从表二看,1978年教学大纲建议“逐步注意抓表现中心思想的重点词句和段落”,其中的“段落”,既可以理解是结构段的,也可以理解为含有自然段;1986年教学大纲建议“并逐步抓表现中心思想的词句和段落”,其中的“段落”,也可作同样的理解两部大纲,虽然对“自然段教学”语焉不详,但都是可以找到教学依据的1992年教学大纲则明确建议“认识自然段,理解自然段的主要意思”对1992年教学大纲的全面加强段落教学,陈国雄、崔峦在《关于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大纲(试用)的说明》特别指出:“在现行大纲重视词句教学的基础上,义务教育大纲提出段、篇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特别是关于加强段的教学的意见,是近年来阅读教学成功经验的总结。
2000年后修订版大纲和课标中段落教学要求与建议骤然消失,教材零星体现,教师实践2000年试用修订版大纲,2001年课程标准均不再出现自然段教学要求,即便是结构段也不出现二、段落教学的现状1、课标里的表述——留下空白 课标从“前言”到“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从“课程目标”到“实施建议”,凡是出现“段”这一字眼的都是指“学段”,而不是“段落”对1992教学大纲突出的“段落教学”,新课标是在刻意回避对是否要进行段落教学以及怎样进行段落教学,课标留下了空白2、教科书里的安排——零星出现 和课程标准取消自然段教学的情况下,教科书当然也不能幸免比如,在人教版《天都峰》这一课“读了第二自然段,我好像看到了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要把这一段抄下来”,一处是《赵州桥》,“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写得生动,我要把它抄下来”,而且这两处安排都是侧重积累教师的教学实践呢,从发表的课例到实际的观摩课,能有意识地根据学科规律,在中年段落实自然段训练的,也难得一见值得一提的是,2003年在全国骨干教师培训会上,于永正老师的《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正视了段落教学的存在,在初读课文时,他把学生导向自然段的阅读理解,比如,“读到哪一段,你们最恨”;在精读课文时,他近乎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可惜的是,课例所体现出来的第二学段必须重视段落教学的精神,被会议组织者和与会老师所忽视 再比如以人教版课标教科书四年级四册教材中,提示要进行段落教学的课文,仅有6篇,而且侧重于语言积累的居多,侧重于理解的只有2篇,即,四册的《桂林山水》,“我们来认真读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再联系上文,说说自己对桂林山水的感受”,这是侧重于理解文中的总结段;四下册《生命生命》,“作者从三个事例中引出了对生命的思考让我们联系生活实际,交流交流对课文最后一段话的理解”,这是侧重于理解揭示文章哲理的自然段怎么理解叙事的自然段和说明的自然段,未见教材有什么编排 3、教学层面的实践——人烟稀少 每两年一次的全国阅读教学观摩会,是对前两年的阅读教学研究成果的展示,也是对今后的阅读教学的导向纵观2006、2008两届观摩会,第二学段的课共有二十多节,只有少数课例在初读课文的教学环节或深入理解课文的教学环节体现段的教学从刊物上发表的教学设计与实录上看,第二学段的课例能含有段落教学内容的也仅占少数三、段落教学方法(一)关注段落语言 引导品味中年级教材中有大量在语言表达上富有特色的的段落,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帮助学生搭建与文本沟通的桥梁,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点拨,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语言的深处,回归语文本位,让学生的体验、感悟与文本的理解紧密结合起来,从中积累并移植这些句型段落,有效地帮助学生规范语言,提高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
1.抓住关键词,品味文本内涵对于三、四年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不是很强的情况下,为了让学生更轻松地解读文本,更深刻地揣摩文章的内涵,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精彩段落中关键词语的教学精心设计语言训练形式,有由浅入深,引导学生说话,给学生提供一个表达感受,运用语言的平台,通过反复的语言实践,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激活思维、发展语言,从而理解、吸收向表达倾吐迁移例如:我在教学《掌声》一课,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把第三自然段的教学作为语言突破口,一步一环,充分体现了中段学习的一个过程展现——由“老师让同学们轮流上台讲故事,轮到英子时,她立刻把头低下去,这是为什么?”引入第三自然段的教学,然后紧抓关键词“犹豫”、“终于”、“镇定”划分成三个板块按事情发展状态依次展开为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这三个词,分三步进行教学,每一步都做好铺垫,巧妙搭好梯子第一步,范句引入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中句子,对第三自然段的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理清英子的思想斗争过程,初步感知描写事情要有一定的顺序;第二步,品析语言引领学生学习语言,分析句式内部关系,自然过渡到句式中运用的关键词,体会应用关键词语的构句技巧,同时结合文本拓展资料,让学生加以角色体验;第三步,简要复述。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简要复述中学会对这三个词积累运用这样在螺旋式中层层推进,水到渠成地实现了学生对文本的对话和价值观的提升2.用词巧妙处,触摸言语智慧语言简洁,表达清晰,词句运用恰当的段落,教师应联系具体的文本去体会词语运用的意境和表达的效果,学习在意境中推敲用词的准确性,感受作者的言语智慧,从而促使学生在品味中丰厚文化积淀例如教学《七颗钻石》第1自然段可以这样展开教学:师:同学们,你发现第1自然段是围绕哪一个词来写的?生:大旱灾师:你是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的?生:我从“所有的河流都干涸了,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这里“干涸”、“干枯”、“焦渴”三个词可以看出当时地球上已经严重缺水,生命也受到了威胁,可见旱灾之大师:是呀,当时水是多么重要!让我们读一读这一自然段,注意读好这些词生读第1自然段)随后填空——读一读: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所有的河流都( )了,草木丛林也都( )了,许多人和动物都( )而死师:“干涸、干枯、焦渴”这三个词可以颠倒顺序吗?生:不能干涸”是形容河道、池塘没有水了;“干枯”是指草木缺少水份而失去了生机;“焦渴”是指人或动物缺水而感到口渴。
师:真好!别看它们的意思相近,但是用法上是非常讲究的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段话,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3.独特表达处,感受言语魅力教材中有不少段落语言优美,文笔清新,句式整齐而又富于变化,表现力又强,教师要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进行句式表达的练习例如教学《花钟》第一段,为了让学生学习掌握句式上特点,我先让学生认识美丽的花,读第1段找找这些花;然后品读欣赏花姿美,感悟语言上的表达美;接着领悟写法,抒写美,引导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作者用不同语言写出花开放的不同姿态,让我们感觉花的千姿百态,而且还把它们当作人来写,让我们读起来亲切,所以我们在写文章时,也要注意运用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