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2006年湖南省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答案详析.ppt
18页2004——2006年湖南省高考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章)答 案 详 析桂阳一中 尹有仕(2004年湖南高考> 徐志摩)1.答案:不须踌躇你的服色与体态 不须约伴2.答案:(6分)在作者眼中这几种人在装束上是 最无拘无束的,也是最接近大自然的、最自由的许多人 在现实生活中不像牧童等人那样自由,那样接近大自然说明:此题考查考生对形象性足、语义含蓄语句的理 解方法上要考虑三点,一是它所用形象的特征,如牧童 、渔翁、农夫、走江湖的吉卜赛人、猎户的特点是无拘无 束,与大自然最亲近,二是看它所处语境,三是组织语言 要符合题目要求 3.答案:(6分)自然是最伟大的一部书,既深奥又 浅易;只要性灵上不长疮瘢,眼不盲,耳不塞,任何人随 时随地都可以享受大自然;大自然可以慰藉我们的心灵, 指示我们的人生方向4.答案:(4分)C D(2005年湖南高考> 何为 )5.答案:他知道别人把他视为难以接近、难以了解 的怪人,厌恶别人打扰;了解到客人来访的意图后,他感 到欣慰,语带幽默解析:本题应从喻体中的“兽穴”和“老狮”明确含义,再从 前面作者对他的肖像描写了解他在众人心目中的形象。
本题主 要考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重要的句子包括语意含蓄 的句子、抽象的句子和深奥的句子等理解它们就是要将其显 明化、具体化和浅易化理解句意,既要分析其本身的内在含 义,更要把它放在具体语境中进行分析本题中“竟敢到兽穴 里来抓老狮的毛”是一比喻句,理解比喻句的关键点是找到喻 体的本体,“兽穴”指什么,其特点是什么;“老狮的毛”又是指 什么,其特点是什么,再结合上下文是可以找到较为准确的答 案的答题语言的关键词应是 “难以接近、难以了解”“欣慰”“ 幽默”本题能力层次为C级6.答案:贝多芬了解到客人并不像一般人那样把他 看作一个厌世者,而是认为他有着“真实的好灵魂”并准备 把他(生平、消息、真实的好灵魂)介绍给大众解析:世俗人对贝多芬的不了解可以从他的一些言行 举止、肖像和侧面描写体现出来本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 项能力要求找到贝多芬态度与心理发生变化的原因,能 力层级仍为C级根据上下文,他态度与心理发生变化的 背景是客人的到来并说要将其好的灵魂告诉万千大众,这 在他心理产生了一个强烈的反差,因此忍不住感动得流泪 了7.答案:心里的音乐,大自然,生的意志和 高尚的精神解析:对“永恒”理解,首先要分析永恒所指代的对 象。
在这里,“永恒”不是形容词,而是活用为名词,但 还有一定的形容词性的特征,它在文中有所指要答全 它,必须在依据题干中“全文”和“人物形象”二词的把握 8.答案:略解析:语言描写、肖像描写、侧面描写都要借助原 文中的内容来作具体分析,必须在读懂全文的基础上和 了解贝多芬生平及当时人对他的一般看法的情况下来写 2006年湖南高考 > 方令孺)9.答案 ①鲁迅的故乡②作者向往的精神 家园[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 义,需要筛选文中信息并进行分析综合,能力层级 为C理解文中重要词语,要特别注意词语的表层 意思和深层意思根据语境,作者说“好久以来”“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时时在我思想上盘桓”,并 决定要去瞻仰鲁迅先生“磨剑的圣地”,由此可知, “故乡”应不是作者故乡,而是鲁迅故乡,亦是作者 向往的精神家园10.[答案] 我们还要见面; 具体写参观鲁迅 故居和三味书屋,表达了作者对鲁迅精神的追寻和 颂扬[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在山阴道上》全文结 构,按照游程路线设置,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 出发途中,先写作者从杭州西子湖畔乘车前往绍兴 的途中见闻;第二部分参观故里,着重写作者参观 拜谒了鲁迅故居和幼年读书的三味书屋;第三部分 归程,最后写车经山阴道返回杭州途中的畅想。
这 种结构布局,近乎追求完整,趋于规矩11.[答案] 是为了说明鲁迅所想望的好的生活 在今天已经成为现实,赞美祖国的今天;表达了作 者对祖国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解析] 本题考查把握文段、理解文中重要句子 的含义,能力层级为C级理解这段文字、这句话 ,要结合全文内容,结合本文主旨来进行本文作 者参观故居,触景生情,浮想联翩此处,作者对 鲁迅先生写的“好的故事”的回想和评述,实际上是 对其精神的升华和延续 作者认为,当年鲁迅所 说的“好的故事”、他所想望的好的生活,而今在祖 国大地上到处出现,这令她感到欣慰12.[答案] 与作者游历鲁迅故乡的旅程相 吻合暗寓旅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的“ 美不胜收”[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评价文章标题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B级回答此题既要联系文中描 写“在山阴道上”所见到的美好景物,又要结合 题干中的提示“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从而准确理解散文以“在山阴道上”为题的含 义13.文章赏析 [赏析要点] (1)简析《在山阴道上》谋篇布局的技巧①本文重点写参观,其选材并不限于对鲁迅故居的 访问,而是前伸后延,写了“道上”所见所闻所感所思, 剪裁别具匠心。
②文章以参观鲁迅故居的游程为外部线索,以追寻 精神家园和赞颂鲁迅精神为内部线索,两条线索互为表 里,相互映衬(如,百草园中欢乐的孩子们与肩住闸门 的“勇士雕像”的映衬,归途中田园风光与鲁迅的“好的故 事”的映衬),完美地表现了文章主题③开头与结尾先抑后扬,前后照应,思想和情感逐 层推进,逐层深入,从而巧妙地将文章导向了高潮三、借鉴2006年高考插标文简析《在山阴道上》谋篇布局的技巧本文作者巧妙地布局把文章划分为三大部分 ,使读者感受更加清晰明了第一大部分写对鲁 迅故乡的向往之情,第二部分写对故乡的游览及 感受鲁迅生活之处的气息,然后最后表达鲁迅的 精神与自己的感慨与抒发作者的内心文章巧妙 地按游“故乡”前、游“故乡”、返回途中的三部分使 文章的线索清晰开篇主笔不是谈谋篇布局而是谈段落大意未能切 合赏析中心,“把握不准确”,--2分作者游“故乡”之前安排一段写到之前的风景与 心情,目的是体现作者对“故乡”的向往与鲁迅先 生在作者心中的高大形象,以及为下文游“故乡” 做照应最后一部分,按排《好的故事》一段,目的 是通过此段来间接的体现鲁迅先生的精神和向往 ,同时也抒发了作者与鲁迅先生相同的爱国感情 与对祖国未来的美好期望与信心。
这段文章不仅 照应了前文的景物描写,主要的是很自然地引出 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以及此文的意义所在,又 点了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文章许多巧妙的 布局谋篇的技巧使文章更明了,易懂,使读者融 入他的情感之中此段赏析文章第一部分,能够 从谋篇布局的角度切入叙析 评三者有缺失,有一个病句 --2分此段赏析文章第三部分的联想 ,紧扣了文章中心叙评析不 能有机结合 --2分得分10分(2)简析《在山阴道上》联想的巧妙运用文章中联想,主要表现为三处:一是山川的壮 美与我心中的“巨人形象”融合在一起;二是目睹孩 子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脑中出现“勇士的雕像”;三 是牧歌式的田园风光,使“我”联想到鲁迅所想望的 “好的故事”三处联想都自然贴切,意绪贯通三处联想层层推进,有力开拓和升华了文章主 题3)简析《在山阴道上》景物描写的特色①移步换景,情景交融无论是雄伟的钱塘 江大桥、高大的六和塔,还是诗画般的田园风光, 既是作者游程中所见之景,又是作者情感的触发点 情景的交融与渗透生动地衬托出文章的精神内涵 ②虚实相生,虚实结合文中既有鲁迅塑像、 鲁迅故居、三味书屋以及山川桥塔等作者眼中之景 ,也有“勇士雕像”和鲁迅笔下的“好的故事”等作者 心中之景。
虚实相生的运用,有效地丰富了文章的 思想内容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 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本题给考生提供了三个可选题目,考生可就 其中任一题写300字左右的赏析文字本题可供 参考的赏析角度均为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分别 为“谋篇布局”“联想的运用”“景物描写特色”,这 就要求考生首先应熟悉表达技巧的相关知识,并 结合本文的实际内容进行恰当的较为深入的分析 赏析时,考生应扣住文章表达方面的要点,既 可作比较全面而概括的赏析,也可就某一突出特 点作比较深入具体的赏析,只要言之有理,并能 叙评结合,都是符合要求的2006全国卷> 林清玄)14、①植物生长的声音一般是听不到的,用“想”比“ 听”更合适;②这样写有一种品味大自然的意思,更富有 表现力每答对一点,给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 理,也可给分意思答对即可15、①“稻埕……光泽”一句,渲染阳光下农夫劳动 成果的美好;②“农夫……铜色”一句,表现阳光下农夫 的阳刚之美;③与下文晒稻谷、对农夫决心务农的交代 等内容前后呼应每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16、①夜来香/昙花夜间开花,其香味与阳光 无关,所以称阴香;②“没有壮怀”是拟人的说法 ,与农夫决心在乡务农的行动形成对比;③体现 了农夫肯定阳刚之美的观点。
每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17、①通过发现“阳光的香味”,肯定农夫的 阳光生活、美好劳动、务农的选择,评价夜来香 和昙花的香“没有壮怀”,强调人的嗅觉在都市里 退化;②肯定一种贴近阳光、接近自然的生活和 人生第①点4分,每答对一句给1分;答对第②点 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祝您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