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现圆明园坦坦荡荡.docx
16页再现・圆明园—❽*1坦坦荡荡贺艳刘川景区概述|“坦坦荡荡”为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图1位于后湖西岸,坦坦荡荡景区位置示意图刘川绘为环绕后湖的九岛之一,北邻“杏花春馆”,南接“茹古涵今”岛体南北长约100米,东西宽约115米,总占地约1公顷;岛体地势平坦,仅西部沿岸一带布置较低矮的土山景区始建于康熙年间,为赐园时期的十二景中的“金鱼池”乾隆四年(1739年)《坦坦荡荡》写景图成,御制诗序曰:“凿池为鱼乐园池周舍下,锦鳞数千头,喁唼拔剌于荇风藻雨间,回环泳游,悠然自得从图上可以看到,景区中部偏北砌有鱼池,鱼池已改为扁方形平面,“光风霁月”立于池中大台之上,池中西北部建有方亭,形成了以光风霁月、坦坦荡荡、澹怀堂、半亩园、双佳斋、知鱼亭、歇山敞厅、四方亭等建筑为主的基本格局整个建筑群布局疏朗,个体建筑主次分明乾隆帝非常喜欢到这里喂鱼,从乾隆二十一年《穿戴档》的记录来看,从四月初到七月末,乾隆帝在去勤政亲贤处理朝政之前或之后多会到这里来喂鱼21860年大劫中,本景未能幸免2004年对本景区进行了全面发掘,发掘出了以巨大花岗石砌筑的金鱼池,位于鱼池中部的光风霁月大殿、四方亭,以及鱼池栏杆、鱼池中的假山,南面的坦坦荡荡、图1图2图3彩绘绢本四十景之”坦坦荡荡法国国家图书馆藏坦坦荡荡遗址原状贺艳摄、绘2004年坦坦荡荡遗址现状贺艳摄、孙闯绘2010年*1本景区复原研究:郭黛姮、肖金亮、刘川、贺艳、臧春雨、吴祥艳等;三维模型制作:高明等。
2《清代档案史料—圆明园》,第842~896页0081澹怀堂、半亩园、知鱼亭等建筑,与彩绘绢本图所示完全相同并且,鱼池的池底靠西的大部分和西亭基均采用厚石板或石条砌成;池底东部则用沙子铺垫,并立有平台柏木桩基清晰地看出东、西池建设的时间差异,且可知东、西两部分在结构和形态上也略有差别图2图300932历史研究|从远至康熙年间仅有文字记载的“金鱼池”,到现在整修后有遗址可考的实景,可以说坦坦荡荡景区经历并见证了圆明园的所有兴衰发展历程但坦坦荡荡景区在朝代更迭变化中的各种变化并没有留下清晰的记载,我们只有通过对相关历史文献的整理,遗址的调查、测量以及第一手考古资料的鉴别辨析和互相解读来考证坦坦荡荡景区的历史变化图4与“坦坦荡荡”景区相关的现存研究资料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❶康熙年间胤禛《金鱼池》诗❷反映了乾隆初期景区格局和建筑形象的写景图:彩绘绢本、木刻板和张若霭手绘版《坦坦荡荡》❸记录了乾隆中期景区大致格局、建筑名称或形象、景观、植物种类的文献和图档:《日下旧闻考》、清代奏销档案、旨意档、活计档;圆明园总平面图(故宫博物院藏样1704号底图),光风霁月殿彩画则例等(《圆明园内工则例》);历朝御制诗文等。
❹记录了道咸时期景区格局的《圆明园匾额清单》(营造学社汇刊),景区总平面图(故宫博物院藏样1196号、1203号,国家图书馆善本部藏样式雷排架024-2、024-4号);值房院改建设计平面图(国家图书馆善本部藏样式雷排架024-1、024-3-1、023-6号);半亩园室内设计图(国家图书馆善本部藏样式雷排架024-6、026-9、041-2、041-7-1、048-5、064-12号);澹怀堂改建设计图(国家图书馆善本部藏样式雷排架064-4至064-8号);金鱼池鱼窖山石、月台陈设布置图(国家图书馆善本部藏样式雷排架024-5、024-7号)等❺考古资料和实测图2004年坦坦荡荡遗址考古勘察报告和发掘报告;实测地形图:1933年、1965年、1996年、2002年历版地形测绘图;2009年航拍图;2004年以来的实地勘测数据,手绘图纸及遗址现场照片等❻清代官式建筑做法和故宫、颐和园、北海、恭王府、雍和宫、承德避暑山庄等处现存的相关清代建筑实例、装修实例、器物实例据胤禛咏《金鱼池》诗“甃地成卍字,注水蓄文鱼……”*3,推测早期鱼池似为万字型平面根据彩绘绢本《坦坦荡荡》图、《日下旧闻考》和与样1704大总图底稿0104-34-24-1图4-1图4-2图4-3图5样1196中的坦坦荡荡样1203中的坦坦荡荡样1704中的坦坦荡荡故宫博物院藏故宫博物院藏故宫博物院藏值房院改建图示样024-3-1中国国家图书馆藏相对照来看,从乾隆初期至中期,景区的主要变化是在岛北岸修建了石拱桥“碧澜桥”与杏花春馆岛相接,并在鱼池的东北部增建了观景平台,平台平面与西部原有亭子相对称。
杏花春馆之西,度碧澜桥为坦坦荡荡,三楹前宇为素心堂,后宇为光风霁月堂东北为知鱼亭,又东北为萃景斋,西北为双佳斋根据样1196河道图(道光二十年)来看,这一格局至少延续到道光二十年另据样024-1、样024-3-1图5上朱笔改绘图样与样023-6的工程记载“总管太监张二汉传……坦坦荡荡值房北边院内添盖正房三间,靠西山添盖西厢房三间”,道光中期(很可能就是道光十二年八月)在景区的西南角添建了一组值房院,并将双佳斋西侧的土山挖除,添建一组值房到样024-4,上述值房院已经建成;图中在金鱼池东北部观景平台上打叉示意拆除,恢复为只有西北单亭的格局(样024-2、样1203图示已经拆完);并将澹怀堂西部原有廊子拆除改砌墙咸丰九年,澹怀堂挪安室内装修,并在后檐外添做木架拍子四间复原设计|“坦坦荡荡”景区的总体格局经历了5个主要的历史发展时期:乾隆早期、乾隆中期、道光中前期、道咸时期、考古遗址时期再现·圆明园”现已完成坦坦荡荡景区的这5个时空单元的三维再现图61.景区总平面复原设计由于本景区已进行了全面的发掘,遗址信息比较清晰、丰富因此我们主要以《坦坦荡荡遗址实测平面图》和考古发掘现场记录照片为基础,根据样式房图体现的各次改建信息,逐渐推导出不同时期的景区总平面图。
图7*3《清世宗宪皇帝御制文集》卷26,《园景十二咏・金鱼池》0115图6-1图6-2坦坦荡荡复原鸟瞰图坦坦荡荡复原鸟瞰图乾隆早期乾隆中期图6-3坦坦荡荡复原鸟瞰图道光中前期图6-4坦坦荡荡复原鸟瞰图道咸时期012乾隆早期乾隆中期6-26-1013道光中前期道咸时期6-46-3金鱼池的复原是重点之一从遗址现场勘测来看,池四周均为黄砂岩条石砌筑,分两层放脚;池底西半部铺砌黄砂岩条石,东北用沙子铺垫池内共有假山6处,4座位于光风霁月南侧池内,另2座分别位于光风霁月西北与东北侧池内假山下部为青石,上部为太湖石,山石底部中设鱼窖,鱼窖直径约4米我们对现存的鱼池底部和池壁的厚石条、柏木桩、鱼窖等尺寸、位置进行了测绘、标识和记录,并运用数字模型对每个构件进行了真实再现对于金鱼池东北与西北两个平面对称的“平台”,则根据遗址的不同材料和结构形式,分别复原为四方亭(西北部014遗址时期7-27-16-5建筑为花岗石台基,样式房图在台基上还绘有建筑轮廓线,并标注“四方亭”)和平台(东北部建筑为柏木桩,样式房图未加建筑轮廓线,未标注建筑名)图8同时,从四十景图中我们可以看见鱼池的栏杆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木栏杆+鼓形石望柱;另一种是石栏板+方形石望柱。
在遗址现场也同样发现了大量与之相符的残存构件,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四十景图绘制的真实性,证明画中的细节并不是画家主观创作随意绘制的,这也增加了我们在景区各细节资料和现存遗址不足的情况下,选择以四十景图作为主要复原依据的可信度鱼池栏杆按照四十景图所示排布,尺寸则根据残存构件实测数据绘制确定图92.建筑单体“坦坦荡荡”景区的单体建筑有殿宇、亭、堂、敞厅、回廊等多种类型,复原设计基本上都以“历史研究+遗址勘察+技术研究,辅以旁证资料”的模式展开即将遗存构件与历史图像、档案等史料所反映的信息相结合并互相鉴别,借图6-5图7-1图7-2图8图9鉴现存同时期或同类型的清代建筑做法,横向比较,纵向分析,梳理圆明园独有的建筑造型、比例权衡、营建技术等,确定出复原设计方案4(1)光风霁月光风霁月位于金鱼池中部,四面临水,北望碧澜桥,南与坦坦荡荡大殿相对光风霁月在彩绘绢本四十景区图中绘制为5开间带周围廊的卷棚歇山建筑,明间开隔扇门,两次间、两稍间安支摘窗,绿柱红装,有坐凳栏杆样024-4上显示建筑坦坦荡荡复原鸟瞰图遗址时期复原场景与考古遗址同角度对照1复原场景与考古遗址同角度对照2金鱼池东西平台和亭子历史信息对比金鱼池栏杆复原设计图刘川绘*4详见刘川《Re-圆明园建筑复原设计研究—以“坦坦荡荡”景区为例》。
01598间架相同,两次间改安隔扇门,红柱绿装,无坐凳栏杆,并注有“歇山”和开间进深、柱径、柱高、台明高等尺寸表明光风霁月在各历史时期建筑总体构架的未有大的变化,仅外檐装修有过调整然而,在《光风霁月遗址考古发掘报告》*5中却赫然显示:光风霁月遗址为6开间带周围廊这使我们一下子陷入了困惑:是历史资料记载的误差还是后期的改建造成的呢?若是改建,又是哪个时期的呢?进一步研究考古发掘报告发现:大殿遗址东面第3间位于光风霁月月台平面中线上,除最西端一开间以外,各间尺寸均与样024-4所标记的丈尺完全吻合,最东端一间距离台基边缘的距离也与西侧倒数第2间距台基边缘的距离相等;遗址前后檐内的挡土墙基使用了两种不同材料(东为青砖,西为红砂岩),似乎砌筑于不同时期由此来看光风霁月大殿还应该是一座五开间带周围廊的中轴对称式建筑,与金鱼池和素心堂位于同一轴线上;而六开间的形式由于偏离景区中轴线,且清代很少有偶数开间的大殿,疑为后期改建所为,故暂不作为此次复原范畴,如日后得解可将其发展历程增补细化出更多的时间段图10图11在光风霁月大殿细部复原时,我们还有两点重要的收获:一是大木做法根据清式常规做法,大木构件的长细比(檐柱高:檐柱径)为11:1;但样式房图纸上记录的光风霁月大木构件的长细比为(1丈6寸:1尺)即10.6:1,与我们根据《圆明园内工则例》所统计的大木构件长细比较为相符,印证了圆明园内建筑具有特殊的比例权衡,不能完全按照清式常规做法来盲目照搬套用。
二是彩画《清代匠作则例》记载:“光风霁月金鱼池歇山房枋梁大木彩画,沥粉金琢墨夔龙夔凤贴金,剔青碌绿地退嵌押老色,金琢墨龙井,找头沥粉贴金宋锦,合子剔青碌绿押老色这提供了彩画的基本构图、纹饰图案、基地设色、工艺做法等比较完整的信息,但是具体各个构件的段落对应的是何种纹饰何种地色,仍需深入研究由于光风霁月于乾隆四年就已建成*6,本则例又成书于乾隆中期,根据清中期皇家园林彩画的特点*7和条目中所选用的“找头”、“合子”和夔龙、夔凤、宋锦等题材,可以确定其类型应为方心式苏画,“青碌绿地”、“沥粉”、“退嵌”和“金琢墨”表明其属于金线式青绿彩画,即以青色和绿色交错,各种大线都做成浮雕式的半凸起,线上贴金箔,内部纹饰由浅至深做退晕,形成金碧辉煌的效果,是清代中前期经常使用的一种高等级苏画形式复原图绘制时,首先勾画出大致构图框架;方心的“夔龙夔凤”是由卷草图案抽象而成的一种龙纹和凤纹,在等级上低于真正的龙纹和凤纹,根据苏式彩画通常的纹饰运用规律,以明间的檐枋方心画夔龙,檐檩方心画夔凤为基准,按照横纵相间排列的原则依次向两侧交替运*5光风霁月分前后檐廊,均宽1.6米,该建筑共分6间,明间西阔4.8米,进深7.15米,西侧第1次间面阔3.9米,进深7.15米,第2次间面阔4.15为,进深7.15米,第3次间面阔3.95米,进深7.15米,东侧第一次间面阔3.9米,进深7.15米,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