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关于推动皖南川藏线文旅融合发展的调研报告.docx

10页
  • 卖家[上传人]:亦***
  • 文档编号:262915905
  • 上传时间:2022-03-0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5.54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关于推动皖南川藏线文旅融合发展的调研报告围绕县委、县政府《关于实施全域旅游战略加快建设旅游强县的 意见》和20xx年县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改造提升皖南川藏线, 开发沿线精品景点”的要求,根据20xx年度重点民主协商活动计划 安排,县政协制定了 “深入挖掘历史文化,促进文化旅游发展暨推动 皖南川藏线文旅融合发展”重点民主协商活动工作方案,成立了专题 调研组,组织人员深入有关乡镇、景区走访调研座谈,挖掘整理皖南 川藏线历史文化资源,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皖南川藏线沿线景点和历史文化资源现状皖南川藏线是一条自驾游路线,在泾县境内全程68公里,以最 精华的桃岭盘山公路为核心,有两个进出口,即琴溪镇洗马桥经X075 线进(出)入和榔桥镇白华村经X073 进(出)入沿线涉及3个 乡镇(汀溪乡、蔡村镇、榔桥)、7个景区(水墨汀溪、黄田、中国 宣纸文化园、月亮湾、江南第一漂、赤滩古镇、马头养生观光园,其 中水墨汀溪和黄田为4A级景区,月亮湾、江南第一漂、赤滩古镇为 3A级景区)、1个国家级养老示范基地(琴溪)、1个中国历史文化 名村(黄田)、1个中国传统村落(溪头)、9处各级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其中国家级1处、省级2处,市级1处、县级5处)、5处各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1处、省级3处、市级1处)。

      景区比较集中,历史文化资源非常 丰厚,其中世界级和“国字号”的就有4处5.全面整合,分段打造高品位旅游区皖南川藏线”旅游是近 年来兴起的旅游新业态,也是重量级旅游产品,牵动性强,可以作为 近期建设重点要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和内涵进行全面整合,分段打 造一是编制规划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编制一个前瞻性强、可操 作旅游规划,明确各区域的主题、景观设计、建设项目、建筑控制、 功能分区等内容二是加快特色小镇的建设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宣 纸小镇、养老小镇、茶叶小镇、木屋小镇建设目前的宣纸小镇、养 老小镇的规划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应明确时间表,鼓励和督促建设 主体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建议增加榔桥茶叶小镇和汀溪桃岭木屋小 镇榔桥茶叶小镇以一品茶园项目为依托,打造以“涌溪火青”、“汀 溪兰香”、“爱民翠尖”等茶叶品牌和茶产业为特色的小镇汀溪桃 岭木屋小镇可适应当前旅游者的需要,参照荷兰羊角村的做法,结合 原始森林开发,打造独具风情的木屋小镇三是加强建设管理建议 在《规划》出台之前,暂停沿线的一切农民建房,避免造成如水墨汀 溪那种不可控的局面,同时在建房手续的办理上提高管理级别对沿 线高压线的架设进行严格控制,限期对各类通信塔进行生态化改造, 避免视觉污染。

      严格建设项目的环保控制,环保不达标一律停止建设 四是增设里程标志牌、充电桩、凹透镜等服务设施可在琴溪入口出 开始设里程牌,一直到出泾县县域为止;根据需要增设充电桩、凹透 镜五是进一步拓展和利用“皖南川藏线”的影响力可在太平与泾 县交界处、南陵与泾县交界处及205国道、322省道沿线适当设置“皖 南川藏线”欢迎和指示标志牌,充分利用和扩大该品牌的影响力6.企业化运作,形成持久的核心竞争力旅游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是需要精心打造和维护的,而企业化运作是必然的一方面可使各级 政府部门不再疲于奔命,另一方面可使一个产品内生出持久的竞争力, 还能对地方经济有更强的带动力可将汀溪原始森林和桃岭公路及周 边地区作为景区资源打包进行招商引资,吸引有实力的投资商进行开 发经营,在较短的时间内打造成熟的旅游产品1. 红色文化汀溪乡桃岭村是皖南地区游击队的根据地之一,是 中共泾县党组织成立较早的村1930年,中共泾(县)、旌(德)、 宁(国)特区委在桃岭建立1932年3月,桃岭成立了中共榆桃岭支 部,并组建了由14人组成的泾县第一支秘密赤卫队组织1935年, 桃岭村建立了皖南特区苏维埃政府,这是泾县建立的第一个红色革命 政权。

      抗战后,桃岭又成为泾旌宁宣游击根据地的一个重要基点如 今,皖南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保存完好,已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位于汀溪乡上漕村的泾县第一任县委书记吴小凤烈士墓是我县 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皖南川藏线重要段桃岭路又称幸福路,也是一篇 生动的红色教材2. 宣纸文化明嘉靖《泾县志》记载:“巡按衙门岁解纸张俱出 泾县宣阳都(旧地名,大致范围在现泾川镇古坝至汀溪乡漕溪)槽户 制造,差官领解加之汀溪、榔桥一带拥有优质檀皮和燎草,遂于 两镇形成了悠久的宣纸制作、加工的传统汀溪乡著名的“桃记”宣 纸历史悠久,始创于清光绪二年,曾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 享有国家地理标志使用权榔桥镇宣纸文化园以“发掘宣纸文化内涵、 传承宣纸制作技艺、传播宣纸传统文化、展示宣纸艺术风采”为主题, 合理布局、精心打造自2007年10月1日对外开放,成为宣纸技艺 展示乃至泾县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3. 生态文化蔡村镇月亮湾,美在自然自然的景观,自然的山 水,有着自然的锦绣和秀美、纯净的意境榔桥镇“江南第一漂”景 区河道蜿蜒曲折,水流湍急,两岸奇峰怪石千姿百态,层峦叠嶂,风 光秀丽汀溪乡属国家级生态乡镇,森林覆盖率高,万亩原始森林随 山峦连绵,是天然氧吧。

      远离城市的喧嚣,车在景中行,人在画中游, 区域内的九里岭、水墨汀溪等景点依靠独特山水资源备受游客欢迎4. 徽文化榔桥镇溪头村是中国传统村落,胡氏一族人才辈出, 以清朝胡承琪、胡世琦、胡朴安为代表的朴学在学界独树一帜,民国 期间以胡朴安、胡怀琛、胡道静为代表的报人享誉全国西阳花戏楼 建筑精美,内涵丰富黄田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景观村落, 古村群山环抱,有着完美的村落水口其建筑既有苏州园林的风格、 宫庭建筑的恢宏,更有浓郁的皖南徽派建筑特色村内现存完好的清 代古建筑是依据古代风水理论统一规划建设而成,村落空间布局达到 了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5. 茶文化该区域的茶文化源远流长榔桥镇的“涌溪火青”茶 有五百多年历史,明清历代王室都把它列为贡品新中国成立以来, 三代领导人都喝过“涌溪火青”,曾是国务院指定的会议、接待用茶, 是与“西湖龙井”、“黄山毛峰”齐名的全国十大名茶之一汀溪兰香”茶产于汀溪乡大南坑村,是在我国著名茶叶泰斗陈 椽教授的指导下,采用传统手工工艺精制而成,1992年获首届农业博 览会铜奖,多次荣获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金奖爱民翠尖”产于蔡 村镇爱民村,该茶清香持久、形如兰花,甘味回长。

      入杯冲泡雾气结 顶,色青叶绿,叶底黄绿有活力6. 孝道文化榔桥镇黄田村内有一组古建筑(笃诚堂),是清朝 中叶禀性孝顺的朱宗怀为满足高龄老母亲见识“洋船”的愿望,发挥 自己的聪明才智,利用家乡山水形胜,别具匠心地将自己的居家及花 园、“梅村家塾”等配套设施等10余幢单体建筑组合建成了一座外 形酷似大轮船的建筑群,其形能遂母愿,又很好满足了实用功能这 座洋船屋既是一座天人合一的经典建筑设计,又可称为满载孝道文化 的不沉之舟,是建筑设计、国学教育鲜活的素材二、皖南川藏线沿线景点和历史文化资源融合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皖南川藏线最初是从网络上火起来的一条自驾游线路,大多游客 以体验自驾游的奇、险感觉为主,匆匆而过,有“景点留不住客,游 客花不出钱”的现象出现尽管该条线路泾县段沿线景区景点很多, 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但文化与旅游结合不够紧密,文化旅游特色优势 不明显,文化旅游竞争力的不强主要表现在:1. 景区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皖南川藏线沿线大多数景点对未能将 历史人物、历史遗迹和独特自然生态文化有机融合和利用起来一是 对历史文化挖掘的深度不够大多为依托自然景点的传统观光旅游, 文化内涵缺乏,如桃岭路游客只体验到它的惊险与美丽,不知道它的 来历和内涵。

      当年县委书记王乐平带领桃岭人以愚公移山的精神,以 改天换地的豪气,肩挑手挖、冒暑顶寒,历经数年奋战修成摩天公路, 这些已经成为皖南川藏线文化的重要内涵,应该以雕塑、碑刻等方式 展现出来;再如汀溪,原名丁溪,《泾县志•寓贤》记载《后汉书》 立传的丁鸿曾寓居于此,可见此地自古以来是适宜隐逸和休闲的,而 相关景区并没有加以利用二是景区同质化、单一化现象严重部分 景区规模小,产品单一,文化苍白如月亮湾、汀溪、虎跳峡都是漂 流,且是同质化的已经造成了旅游秩序和旅游安全方面的问题,游 客投诉比较多,说明景区同质化使游客的满意度下降三是文化的传 承利用太少如我县特有的“藜豆腐”自古就有名,而且有文化内涵; 我们的粽子从包裹的形态上就有吴越文化明显的区分,文化内涵也很 深刻当然地方传统的节令文化也值得高度关注,挖掘出来做成旅游 产品也能在市场形成很好的吆喝力该区域在旅游的要素上几乎没有 烙上地方特色,缺乏必要的文化包装四是文创产品匮乏坐拥如此 丰厚的文化,而7个景区几乎没有像样的文创产品,有的甚至连旅游 纪念品都没有旅游商品设计、生产和经营缺失,游客购物只能从老 百姓手上买些“大路货” O反映出旅游经营管理水平较低,也影响了 经济效益。

      2. 区域文化旅游资源整合不够一是存在严重的部门、条块分割 “皖南川藏线”沿线的开发、管理和服务均各自为政、分散经营,区 域之间没有形成合力二是文化旅游资源零碎散落,没有统一的规划, 缺乏载体和场所诸多文化旅游资源散落分布,未进行有效的串联组 合包装,文化产品缺乏、文化品牌弱化、文化形象散乱不清三是不 完全了解市场需求,文化旅游产品滞后大部分管理者和经营者对突 如其来的游客大爆发感到茫然无措,短时间内难以适应,不能开发出 高品质的旅游产品如旅游新业态的研学游,一般市场需要的旅游产 品是三——五日游,而川藏线段的旅游产品仅是宣纸文化园+黄田的 一日游,没有与市场需求吻合,而众多的文化产品却散落各地,没有 包装串起来形成好的旅游产品;休闲游住在农家乐里,周边又缺少必 要的休闲养生体验项目,而我们的黄田防空洞、西阳花戏楼、浙溪隐 仙洞等文化景点都未包装开发来支撑旅游线路3. 地域文化传承不够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观念的改变,一些非物 质文化遗产难以得到传承和保护,如宣纸制作技艺、汀溪兰香手工茶 制作,目前年轻人很少涉足,技艺传承人出现“青黄不接”现象如“溪头的干子,榔桥的伞”远近闻名,现在几乎销声匿迹。

      实际上他 们不仅是很好的旅游商品,也是好的文化旅游体验项目胡朴安在《中 华风俗志》里记载的昔日盛行泾县东乡的傩舞、狮子舞、跳五猖,玄 坛会、五显会、牛王会,关帝生日戏、蚕娘之戏、老堂戏、财神戏皆 已失传4. 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不高自20xx年省旅游局“皖南川藏线” 以来,作为我省两条自驾游旅游线路之一,该游线持续火爆,至20xx 年国庆节达到最高峰据不完全统计,“皖南川藏线”有每年100万 人次和10亿元的市场规模但限于管理、产品、服务、体制机制等 多方面原因,目前效益远远落后于市场应有的消费能力,尚属“通道 型”旅游地如不能迅速解决困扰难题,根据游客衰减规律,该游线 将逐步衰落5. 区域联动机制尚未建立在市一级,“皖南川藏线”涉及3个县市区,特别是宁国市,是该游线客人的主入口,由于没有在县一级 层面上建立联动机制,及时通报信息,往往早成节假日时准备工作不 到位,以致于交通拥堵,服务也难以跟上在县内,部门、乡镇、景 区也未能协调联动,在游客疏导、秩序维护、解决争端等方面都存在 问题更重要的是,在避免重复建设,解决景区同质化问题,游线功 能布局等方面缺乏领导和协调机构从游客的角度看,“皖南川藏线” 是一个产品,不能搞的遍地开花,杂乱无序。

      三、皖南川藏线沿线景点和历史文化资源挖掘、整理、运用的意 见和建议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文化赋予旅游魅力和活 力,旅游产业要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对文化资源的利用,不 断提升旅游产品的内涵1. 重视文化软实力建设树立“文化搭台、旅游唱戏”理念,既 要继续完善景区硬件设施,。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