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和文化交流+课时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docx
12页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和文化交流1.埃及出土的纸草文书表明,公元2世纪时,埃及与印度次大陆的海上贸易较为频繁,往来商人已学会利用北印度洋季风来安排航线这( )A.推动了“地圆说”的广泛传播 B.源于亚欧陆上贸易通道受阻C.有利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扩展 D.得益于阿拉伯人的中介作用2.南宋时期,中原以茶叶换取青藏高原的良马,形成茶马互市,这与哪条商路有关( )A.陆上丝绸之路 B.海上丝绸之路C.草原丝绸之路 D.西南丝绸之路3.17世纪初,原产于中国的茶叶由荷兰人带入欧洲起初,饮茶的只限于来往东方的荷兰商人、水手和达官贵人进入18世纪后,饮茶风在欧洲逐渐盛行,很多欧洲人尤其是荷兰人、英国人养成了饮茶的习惯这可以用来论证( )A.商品贸易促进文化传播 B.物种交流冲击等级秩序C.文化在互鉴中实现融合 D.人口流动影响社会习俗4.唐朝诗人张籍在《凉州词》中写道:“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关于这首诗所描述的历史背景的说法正确的是( )A.班超出使西域被称为“凿空”,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发展B.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丝绸之路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日趋下降C.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经过河西走廊,在敦煌分为北线、中线、南线D.从嘉峪关到玉门关,前往印度和中亚、西亚的路线被称为“草原丝绸之路”5.在16世纪,奥斯曼帝国控制着欧亚之间主要的贸易路线,如大不里士一巴士拉丝绸之路,阿克曼一里沃夫商路,控制了黑海的商品和原料到达伊斯坦布尔的路线,控制了也门和亚丁至印度的贸易,奥斯曼帝国对这些商路上的过往商品征收重税。
据此可推知,当时奥斯曼帝国( )A.已成为世界头号强国 B.通过商路进行军事扩张C.维护东西方贸易安全 D.阻碍了亚欧间贸易往来6.张骞通西域后,从汉至隋,中国与西域各国的乐舞交流频繁,中国乐舞融汇了大量西域因素唐宋以后,中国与西域乐舞交流大为减少,却与东亚的日本、朝鲜等国交流日益频繁这一变化( )A.说明唐宋与西域交往中断 B.反映了东亚文化圈正式形成C.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D.得益于海上丝路地位的上升7.唐朝安史之乱发生后,驻守西疆的四镇边兵东调长安,吐蕃乘机北上占据河西走廊,回鹘亦南下控制了阿尔泰山一带,同时西边的大食(阿拉伯帝国)亦加强了对中亚地区的攻势这在当时( )A.影响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B.导致朝贡贸易迅速衰落C.中断了中外经济的联系 D.造成了华北地区的战乱8.在古代通过“丝绸之路”运往世界各地的中国瓷器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适合不同阶层人们使用;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等高产作物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在中国各地广泛种植从社会史研究视角看,这主要反映了丝绸之路( )A.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 B.推动世界贸易形成多中心的发展C.体现不同文明间的激烈碰撞 D.促进各地人民物质生活更加丰富9.中国文化在漫长发展过程中吸收不少来源于异国他邦的文化,也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与传播,下列史实无法直接体现中外文化交流交融的是( )A.云冈石窟 B.唐招提寺 C.午茶便装 D.清代更钟10.亚历山大东征之前,东西方文明因交通不便而交流较少。
伴随着亚历山大东征,希腊和埃及、西亚、中亚甚至是印度,都建立了直接、长久的联系,并开始进行商品交易和贸易往来由此可见,亚历山大东征( )A.致使世界文明的独特性丧失 B.拓展了东西方交流的渠道C.以传播希腊文化为主要使命 D.使丝绸之路逐渐恢复畅通11.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繁荣的共同原因是A.中国疆域拓展 B.经济重心南移C.商贸全球化初露端倪 D.政府的支持与管理12.《烟标收藏入门》记载:“1889年,美国人里斯克在上海试销的‘品海’卷烟的烟标是我国最早的烟标……1991年,《烟草专卖法》规定,烟标上必须标明‘焦油含量’和‘吸烟有害健康’字样1991年中国加入国际条形码协会,并规定从1992年起在出口卷烟烟标上必须标明条形码对此我们不能提炼出的有效信息是A.反映出近代中国接受了一些西式生活习俗 B.改革开放后,中国人生活更加注重健康环保C.我国调整烟标设计以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 D.加入WTO后,我国经济生活开始趋于法律化13.“中山装没有采用开放式的敞领,而是采用关合式的立领,这种形式的设计一方面是源于中山装所借鉴的西式军装,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影响到了服装领型的选择。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山装的这种设计A.体现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决裂 B.带有反专制的意义C.没有摆脱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 D.具有中西合璧风格14.公元前4世纪的亚里士多德就曾提到希腊有妇女穿丝织衣服,出生于公元前4年的罗马悲剧作家塞内卡批评妇女穿丝绸衣服是“向公众展示身体”,公元79年因观察维苏威火山爆发窒息而死的老普林尼批评男人穿丝绸衣服“丧失男性气概”公元555年受查士丁尼大帝派遣的两名在中国传播景教的教士成功地将中国的蚕蛹偷运回到君士坦丁堡,从此罗马终于有了自己的蚕丝业由此说明丝绸之路开辟的原因之一是( )A.古欧洲内需 B.中国的强盛 C.中间商牟利 D.张骞通西域15.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图所反映的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A.工业革命的发展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得以初步形成B.欧洲早期殖民扩张使亚非拉地区的小农经济迅速解体C.两次工业革命中发明的交通通讯工具方便了世界联系D.新航路开辟引起“商业革命”促进了世界贸易的扩展16.16世纪,各种新的商业组织在西欧纷纷出现,如股份公司、期货贸易、近代商品和证券交易所等这表明新航路开辟A.导致商业资产阶级地位逐渐上升 B.使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C.促成西欧商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D.引发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新变化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与非洲之间的交往古已有之在汉代,非洲已在中国与罗马的贸易中发挥中转站的作用唐代中国同北非、东非等地已实现直接通航宋代,每年自非洲进口的商品数额大大超过前代体量元朝中非人民对彼此的了解更加深入明代郑和船队四次抵达东非海岸,将古代中非交往推向高峰,双方频繁互访,建立了和平友好的外交关系,永乐年间还恢复了三省市舶司,以便非洲诸国使节来华时“与中国贸易”——摘编自张铁生《中非交通史初探》材料二 1955年万隆会议后,中国积极支持非洲国家民族独立自强1964年初,周恩来总理访问加纳时,明确了中国对外援助坚持平等互利、尊重受援国主权以及不附加政治条件等基本准则,奠定了中国对非援助的总体基调经过长期的友好交往,中国越来越赢得了非洲人民的认可与支持——摘编自宋微《中国对非援助70年-理念与实践创新》(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非交往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中期中国支持非洲国家的原因3)综上,谈谈你对中非交往的认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国在唐代输入西方的物品中,仅丝绸种类就多达百种,还有大量难以统计的物产和技 术,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漆器、瓷器、铁器、金银器皿、钱币、炼丹术等当是其中的荤荤大 者。
法国学者阿里玛扎海里在其专著《丝绸之路:中国一波斯文化交流史》中,专门对谷 子、高粱、樟脑、肉桂、姜黄、生姜、水稻、麝香、大黄等九种物种的西传及其作用进行了详细介 绍和论述沿途的欧亚各国也同样回报中国以各种动植物、物品和技术,传入中国的主要动物有 马、牛、驼、狮子等;主要植物有石榴、葡萄、苜蓿、波棱、胡麻、胡椒、胡黄连、胡荽、小茴香、青 黛(靛花)、郁金香、天竺桂、无花果、指甲花、木奈祗(水仙)、阿勃参等,还有多种药材、香料和 染料等;物品主要有玻璃器、琉璃、玉石、珍珠、珊瑚、金刚石、石蜜、砂糖、毡布、葡萄酒等中国古代丝绸之路贸易一开始就带有“怀柔远人,弘扬国威“”的鲜明政治色彩在进行 朝贡贸易时“倍偿其值”,在边境互市中强调“惠远人而贸易'',这种良好的商业信誉使得西方 诸国争相与中国通商,同时各方均从贸易中获得益处在丝路畅通的大多数时候,呈现的是 “商胡贩客,填委于旗亭”,异域传使者“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的繁忙景象——摘编自雍际春《论丝绸之路的文化价值与历史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论述要求:论题具体明确,论述须史论结合。
试卷第5页,共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参考答案:1.C【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埃及出土的纸草文书表明,公元2世纪时,埃及与印度次大陆的海上贸易较为频繁,往来商人已学会利用北印度洋季风来安排航线可知公元2世纪时,埃及与印度次大陆已经存在贸易往来,并通过地理知识研究航线,这有利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拓展,发展海上贸易,C项正确;地圆学说,最早提出于古希腊时代,在文艺复兴前后真正得到证实,排除A项;印度次大陆上海洋贸易的发展与亚欧陆上贸易通道受阻无关,且此时欧亚大陆路上通道畅通,排除B项;印度洋沿岸的水手早已发现了季风的规律并借助季风从事海上贸易,并非得益于阿拉伯人的中介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2.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唐宋开始,中原以茶叶换取青藏高原的良马,形成茶马互市,沿着西南丝绸之路展开,D项正确;陆上丝绸之路以西安为起点,途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排除A项;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排除B项;草原丝绸之路是指蒙古草原地带沟通欧亚大陆的商贸大通道,排除C项故选D项3.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原产于中国的茶叶在欧洲逐渐盛行,主要是因为东西方商品贸易的影响,促进了文化传播,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等级秩序,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商品贸易促进文化传播,未体现文化融合,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商品贸易促进文化传播,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
故选A项4.C【详解】根据材料“……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诗人张籍在《凉州词》中描述的是古代陆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在长期发展中开辟出一些支线,唐朝时,陆上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经过河西走廊,在敦煌分为北线、中线、南线,C项正确;张骞出使西域被称为“凿空”,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发展,此举并非班超所为,排除A项;唐朝中期以后,受割据、战乱等因素影响,丝绸之路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日趋下降,而魏晋南北朝时期不是张籍这首诗所描述的历史时期,排除B项;从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西行,经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欧洲或小亚细亚的商路被称为“草原丝绸之路”,排除D项故选C项5.D【详解】根据材料“在16世纪,奥斯曼帝国控制着欧亚之间主要的贸易路线,......奥斯曼帝国对这些商路上的过往商品征收重税可知,亚欧洲际贸易被征收重税,提高了交易成本,进而使亚欧贸易往来受阻,D项正确;16世纪,世界强国还有葡萄牙、西班牙、中国等,奥斯曼帝国是否成为世界头号强国材料信息无法判定,排除A项;材料没有描述商路与军事扩张的联系,排除B项;奥斯曼帝国对这些商路上的过往商品征收重税,而非维护中西方贸易安全,排除C项。
故选D项6.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西汉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便利了中国与西域各国的交流唐朝中期以后,丝绸之路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渐趋下降,“海上丝绸之路”日益活跃,便利了中国与东亚的日本、朝鲜等国的交流,D项正确;唐宋受割据、战乱等因素影响,中原地区与西域交往受到影响,但并未中断,排除A项;材料主要讲唐宋时期中国对外交流情况的变化,不涉及“东亚文化圈形成”的过程,排除B项;中国与日本、朝鲜的交流属于东亚地区国家间的交流,而非东西方文化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