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BIS监测的临床意义及新进展【专家培训】.ppt

105页
  • 卖家[上传人]:8**
  • 文档编号:161991979
  • 上传时间:2021-01-18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27.25MB
  • / 10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BIS监测的临床意义及新进展,安徽省立医院麻醉科 李娟,1,一类特制,何谓麻醉深度?如何正确判断麻醉深度? 如何在目前倡导多重药物、多种方法复合的平衡麻醉过程中,正确判断麻醉深度多年来始终是临床的一大难题 如何保障高风险患者的手术麻醉安全,一直是临床麻醉中所关注的引 言,2,一类特制,问题?,1、麻醉究竟是一种什么状态? 2、麻醉深度的掌握? 3、理想的麻醉状态?,3,一类特制,主要内容,4,一类特制,,,,,平衡麻醉,镇痛,无反射,意识消失/镇静,知晓/记忆,植物神经系统 89:323-333.,3、BIS 106(1):26-32.,20,一类特制,,大的、前瞻性的、多途径的研究 19,576病人被访问 术后或术后一星期随访病人 对各种麻醉和患者进行合理采样,Sebel et al Anesth Analg 2004; 99:833-9,美国术中知晓的情况,21,一类特制,1Ekman A, Et al. Reduction in the Incidence of Awareness Using BIS Monitoring. Acta Anaesthesiologica Scandinavica 2004; 48 (1): 20-6. 2Myles PS, Et. al. Bispectral Index Monitoring to Prevent Awareness During Anaesthesia: The B-Aware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The Lancet 2004; 363: 1757-63.,(4)BIS对患者安全的益处: 降低知晓,降低术中知晓发生率1 (常规全麻 p<0.05),“一个大样本的应用肌松药的全麻研究报告指出,BIS监测指导下的术中知晓率大大降低“,降低术中知晓发生率2 (高危患者 p=0.02),”应用肌松的全麻研究建议:BIS监测是降低高危患者术中知晓率的保证“,,,77%,,82%,,,,n=7,826,n=4,595,n=1,238,n=1,227,14 Cases,2 Cases,11 Cases,2 Cases,B-Aware Trial,Safe-2 Trial,22,一类特制,国人术中知晓期研究,,中国人的术中知晓发生率为0.41%,23,一类特制,全凭静脉麻醉下BIS监测在术中知晓预防中的作用 前瞻性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研究 结果:共收集到5228份有效病例,其中BIS组2919例对照组 2309例。

      BIS组有4例(0.14%),对照组有15例明确知 晓(0.65%)病例,术中知晓发生率下降达78% 两组间明确知晓发生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2, OR=0.21,95%置信区间:0.070.63) 结论:TIVA下行BIS监测并维持BIS值4060,可有效减 少术中知晓的发生国人术中知晓期研究,,24,一类特制,对于术中知晓和脑功能监测 的临床操作建议 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就术中知晓和脑功能监测 的临床建议报告,Adopted by ASA House of Delegates, October 2005. http://www.asahq.org,麻醉医生实施全麻时应评估病人的术中知晓发生风险,高风险病例应被告知发生术中知晓的可能性 应对全麻病人作出个体化分析,以决定是否使用脑功能监测预防或减少术中知晓的风险,(5)ASA实践建议白皮书,25,一类特制,术中知晓预防和脑功能监测专家共识(2008) 麻醉学分会,,提倡用脑功能监测设备监测麻醉(镇静)深度,如脑电双频谱(BIS)监测仪,以确保麻醉中BIS值60 推荐意见8:目前没有100%敏感性和特异性的预防知晓的监测仪;根据文献证实,能够减少术中知晓发生率的脑功能监测仪,目前只有BIS监护仪(B级)!,26,一类特制,(6)避免手术病人麻醉过深造成不良影响,利用BIS可能达到最佳麻醉深度: 有资料表明麻醉药可能存在神经毒性作用,特别对发育中的大脑。

      衰老的神经元或缺血神经元也易受麻醉药毒性作用影响27,一类特制,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of 1064 adult patients undergoing major noncardiac surgery,Anesth Analg 2005;100:410,术中麻醉深度可能影响病人远期预后,一个前瞻性观察研究1064成年患者接受主要的非心脏手术,28,一类特制,Multivariate Predictors of 1-yr Postoperative Mortality 多变量预测术后1年死亡率,Deep hypnotic = BIS < 45,Anesth Analg 2005;100:410,,“累积深度麻醉时间相关危险性是1.244,或者说每增加1小时BIS45的时间,危险就会增加24.4%29,一类特制,Risk of Death and hours with BIS < 45,,,,TBIS < 45持续时间与2年死亡率明显相关,Anesth Analg 2009;108:508 12,30,一类特制,,Multivariable Predictors of Intermediate-term Mortality,Anesthesiology 2010; 112:1116 27,低BIS持续时间与病人远期死亡率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多变量预测中期死亡率,31,一类特制,分析1966到2004年的相关文献报道,验证BIS监测对临床麻醉的影响,主要关注:对PONV的影响,对PACU停留时间的影响以及门诊手术麻醉出院时间的影响。

      主要分析了11个随机控制实验,涉及1,380对象 对比了运用BIS监测和无BIS监测常规麻醉操作的结果 主要结论: 运用BIS监测: 显著地降低了麻药的使用,减少了19% 降低了PONV的发生率,减少到16% 降低了在PACU地停留时间,减少了4分钟 综合下来每个病人麻醉成本减少了$5.55,Liu Meta-analysis (荟萃分析报告),Liu SS. Effects of Bispectral Index Monitoring on Ambulatory Anesthesia: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and a Cost Analysis. Anesthesiology 2004; 101(2):311-315. 双谱指数监测在门诊麻醉的效果:一个荟萃分析的随机对照 试验和成本分析32,一类特制,BIS的使用减少药物使用,在没有BIS前,当出现高血压时,可能首先会选择加深麻醉,其实此时麻醉并不浅,如果有BIS监测,知道麻醉足够深,可以选择使用血管活性药33,一类特制,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满意度,34,一类特制,加快手术室周转率,BIS组比常规组病人 拔管时间提早36%,BIS组比常规组病人 离开PACU时间提早15%,35,一类特制,正确认识BIS的应用价值,监测麻醉与镇静深度?Yes 预测术中体动? No 预测镇痛水平? No 预测血流动力学反应? No,36,一类特制,患者管理,术中麻醉管理应该基于BIS和患者临床表现相结合做出决策,而不是单独依赖BIS指数,*Potential impact of artifact should be considered when interpreting BIS values.,37,一类特制,BIS监测与复合麻醉,38,一类特制,“麻醉是为手术而存在的”,无意识必须是在手术刺激条件下的无意识,由于手术刺激的强度是不同的,达到其唤起意识的麻醉深度理应是不同的 麻醉就应该根据手术的需要(不同手术类型和不同进程)控制不同的深度,使手术全程都处在无意识状态,才能达到合适的或所谓的“理想麻醉状态”,39,一类特制,Stanski的观点(1990),麻醉深度是一临床名词,取决于不同的药物效应和不同的临床需求,其中包含了多种药物效应的相互作用。

      麻醉状态是多种药理效应的综合结果,并非每种麻醉药物都具有所需的全部效应 强化了复合麻醉的概念,相互配合,取长补短,在维持机体正常生理状态的基础上满足麻醉各要素40,一类特制,平衡麻醉的概念(blanced anesthsia),复合麻醉与联合麻醉 同时或先后应用两种以上的麻醉药物或麻醉技术,达到镇痛、遗忘、肌松、自主反射抑制并维持生命体征稳定的麻醉方法 平衡麻醉与联合用药 最大限度的体现每种药物的药理作用,同时减少各种药物的用量及不良反应 静吸复合麻醉 是平衡麻醉的典型代表,是麻醉技术(anesthetic technique)向麻醉艺术(anesthetic art)的升华,41,一类特制,平衡麻醉的含义,刺激强度与麻醉深度 意识与疼痛 BIS与血压/心率,,,刺激,麻醉,镇静,,镇痛,42,一类特制,复合麻醉中麻醉深度的判断,,,43,一类特制,,以上引用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王世瑞教授发表于2011年,44,一类特制,复合麻醉中的BIS监测,早期麻醉深度评估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防止麻醉药物过量造成的危险随着麻醉学的发展,尤其是肌松药的应用,麻醉深度监测的目的主要是:有效防止麻醉中潜在的危险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术中觉醒,消除术中记忆和调控麻醉药用量。

      但麻醉深度判断尚无金标准,除临床征象判断外,近年来广泛用于临床的仪器监测指标主要有脑电双频普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45,一类特制,BIS与异丙酚,BIS测定麻醉的睡眠部分,能最大程度的反映催眠药对中枢神经的药效作用; BIS能很好反映丙泊酚麻醉时的意识状态,并与脑内丙泊酚浓度有关,麻醉深度与丙泊酚用量、血中药物浓度 有非常好的相关性46,一类特制,BIS与镇痛,BIS对麻醉的镇痛成分(阿片类药所产生的)敏感性较差 1)当使用小剂量阿片类镇痛药与吸入或静脉催眠药合用时,BIS的价值大 2)当使用大剂量阿片类镇痛药与催眠药合用时,由于两者的协同作用,达到一定麻醉深度时所需催眠药的用量就大大降低,使CNS对催眠药的EEG反应变得很小,导致BIS的灵敏性降低47,一类特制,药物对BIS的影响,BIS 50是绝大部分病人全麻中意识程度的标准; 但某些病人即使BIS降至40,仍有可能出现对指令的反应或形成(模糊)记忆; BIS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与其他监测方法一样仍有不足,意识的有或无在用BIS监测时有重叠的范围,即敏感度和特异度不完全; BIS反映的镇静程度受其他复合药物的影响,不同药物诱导的同一BIS值代表的镇静程度不同,如右美托咪定。

      48,一类特制,监测术中知晓高危病人,如TIVA、创伤、急诊、心脏多模式监测手段 临床征象:体动 经典监测:BP、HR、 电生理监测:BIS、AAI49,一类特制,未体动、未用肌松药患者接受强效吸入麻醉药 知晓风险为零,Domino KB. Anesthesiology. 1999; 90:1053-61,50,一类特制,使用吸入麻醉药来替代肌松药 以确保制动: 1.0 1.3 MAC,< 5 % 体动 而且是能够活动的! 0 % 知晓,,,避免或最低程度使用肌松药使用外周神经刺激器来确定 最低所需剂量,预防知晓核查表,若有可能,选择强效吸入药而非全凭静脉麻醉 吸入药最低肺泡 浓度(MAC)至少需达到0.5至0.7MAC,使用吸入麻醉药 0.5 - 0.7 MAC,51,一类特制,BIS指导下的麻醉管理 更快的苏醒和缩短了PACU 停留时间,BIS引导患者 苏醒更快 6.25 vs.9.52 min 更快拔管 7.27 vs.11.22 min 缩短了PACU 停留时间,1. Adapted from: Gan TJ, Glass PS, Winds。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