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化学必修一《分散系及其分类》教案-新版.docx
5页高中化学必修一《分散系及其分类》教案-新版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第二课时分散系及其分类 一、课标要求 1.化学1的主题1“认识化学科学” 内容标准第4点:认识实验、假说、模型、比较、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2.化学1的主题3“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内容标准第2点: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二、教材分析 教材将胶体的制备和丁达尔效应放在物质的分类中介绍,安排在“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之后进行,其功能和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学习本课题内容时,首先要突出分类方法,要充分认识本课题是在学习了纯净物的分类之后,学习混合物的分类方法 从化学学科的知识体系来看,胶体知识与学生以前所学的知识有所不同,它研究的不是某种物质所特有的性质,而是物质的聚集状态所表现出来的性质,这对学生而言是一个较为陌生的领域,是学生通过分类思想来研究物质、观察物质的新的切入点同时由于胶体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科学研究中,本课题的学习,不仅是学生提高自身科学素质所必需的基础知识,也能起到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的基本原理和生活实际、高科技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
对胶体性质的介绍,教科书虽然只介绍了丁达尔效应,但布朗运动、电泳现象、胶体的介稳性和胶体的聚沉在“科学视野”栏目中都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在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的基础上,完全可以对胶体的性质进行必要的介绍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初中已经学习了溶液、浊液的基础知识,但还没有从分散系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 2.学生通过本节教材第一课时已经掌握了简单的分类方法及其应用 3.经过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的学习,学生们不仅体会到科学探究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4.本班学生化学基础比较好,学习化学的兴趣浓厚,自学能力比较强,喜欢 探究和合作 四、教学目标 1.体会分类研究的方法在化学概念(分散系)中的运用 2.引导学生们利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了解胶体的本质特征,建立科学的物质观 3.利用探索性实验、模拟动画等方式帮助学生们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及应用 4.体会用变化与联系的观点分析化学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5.引导同学们利用手边的工具,并通过合作交流,更多地了解化学与社会和技术之间的相互联系,初步认识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重点 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鉴别方法、重要性质和应用 六、教学理念 1.分类思想是研究物质、观察物质的新的切入点 2.利用动画模拟、实验探究等方式,突破重难点,加深了解胶体的有关性质,帮助学生认识到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存在状态有关,拓宽学生们认知世界的视野 3.通过课前查阅资料、课上分组讨论交流合作等方式,进一步帮助同学们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体会科学精神 七、教学过程 [做一做] (分组实验) 1.取1个小烧杯,加入50mL蒸馏水; 2.将烧杯中的蒸馏水加热至沸腾; 3.向沸水中逐滴加入10-12滴FeCl3饱和溶液; 4.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 5.用吸管吸取一定量溶液至3支试管中; 6.进一步煮沸烧杯中溶液至产生红褐色颗粒物 注意:做操作3、4、6时,用激光笔照射烧杯中的液体,在与光线垂直的方向进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的变化 [投影] [板书]一、分散系及其分类 [投影]1、概念 分散系: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混合物)分散质:被分散成微粒的物质(前者)分散剂: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 物质(后者) 2、分散系的分类 (1)根据分散质和分散剂的状态分为9类 [学生活动]试举出几种分散系的实例,并与同学交流。
(2)根据分散质粒子大小不同分(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 [板书]二、胶体的概念及其分类 [投影]1、定义: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在1~100nm 之间的分散系 2、本质特征: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在1~100nm 之间 3、胶体的分类:按分散剂的状态分为:气溶胶、液溶胶和固溶胶 [议一议](分组讨论) 预习时同学们分组查找资料,探究胶体的性质、制备和应用,以供课上分享外 观 分散质组成 粒子直径d 浊液 胶体 溶液 交流(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有什么用…) 组1:胶体的光学性质(鉴别) 组2:胶体的动力学性质 组3:胶体的电学性质 组4:胶体的稳定性和聚沉现象 组5:胶体的制备与提纯 组6:胶体的应用 [板书]三、胶体的性质 1、胶体的光学性质——丁达尔效应 [投影]丁达尔效应(光学性质) 一束光通过胶体时,从侧面可观察到胶体里产生一条光亮的“通路” 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形成的光亮的通路 利用丁达尔效应是区分胶体与溶液的一种常用物理方法。
[板书]2、胶体的动力学性质——布朗运动 [投影] 用显微镜观察,发现胶体粒子在作不停地、无秩序地运动称为布朗运动 这是由于溶剂分子不均匀地撞击胶体粒子,使胶粒不断改变方向、改变速率作无规则的运动这是胶体可以相对稳定存在的一个原因 [板书]3、胶体的电学性质——电泳现象 [投影]定义:在外加电场作用下, 带电胶体粒子在分散剂里向电极(阴极或阳极) 作定向移动的现象, 叫做电泳 [想一想](分组交流)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投影]原因:这是因为胶体粒子具有相对较大的表面积,能选择性吸附离子而带正电荷或负电荷在外加电场作用下,胶粒作定向移动产生电泳现象 应用:静电除尘 [板书]4、胶体的稳定性和聚沉 [投影]胶体的稳定性介于溶液和浊液之间,在一定条件下能稳定存在,属于介稳体系 [想一想](分组交流) 胶体能稳定存在的原因是什么?什么情况下胶体不能稳定存在? [投影]胶体稳定存在的原因 主要原因:胶体粒子直径较小,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同种胶体的胶粒因吸附分散剂中相同的离子而使胶体粒子带有同种电荷,彼此相互排斥,阻碍胶粒聚集成更大的颗粒。
次要原因:是胶体粒子在不停的做布朗运动,也使得胶粒不能聚集成较大的颗粒而沉降下来 [看一看](动画模拟) 胶体为什么稳定存在及向胶体中加入电解质后的变化 [做一做] (分组实验) 探究实验:用试验台已有试剂,做胶体的聚沉实验 [投影] 使胶体聚沉的方法:1、加入电解质2、加入胶粒带相反电荷的胶体3、加热[想一想](分组交流) 为什么这些方法可以让胶体聚沉 [投影]1、加入电解质 原因:中和胶体微粒(胶粒)表面吸附的电荷,减弱胶粒间的电性排斥,从而使之聚集成大颗粒沉淀下来 2、加入胶粒带相反电荷的胶体 原因:带不同电荷的胶体微粒相互吸引发生电性中和,从而在胶粒碰撞时发生凝聚,形成沉淀 3、加热 原因:加速胶粒碰撞,减弱胶粒的吸附能力使得胶粒在碰撞时容易结合成大颗粒,形成沉淀 [板书]四、胶体的制备和提纯 物理方法: 溶解法:如肥皂、淀粉、蛋白质溶解于水可直接得到胶体 机械法:将固体颗粒直接磨成胶粒的大小,溶于溶剂得到胶体,如将碳粉制成碳素墨水 化学方法:通过水解反应、复分解反应等形成胶体。
[板书]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想一想](分组交流) 用上述方法得到的Fe(OH)3胶体中还有什么杂质?能否通过过滤的方法将Fe(OH)3胶体中的杂质除去?用什么方法除去胶体中的可溶性杂质? [动画模拟演示]粒子大小不一样的时候怎样通过不同大小的孔径 [投影]泥沙、淀粉胶体、氯化钠溶液的分离原理、用具和步骤 [板书]五、胶体的应用 [看一看](联系实际) 生产生活实际中胶体的应用(三角洲的形成、土壤保肥、豆腐制备) [投影]胶体的应用 1、农业生产方面 2、医疗卫生方面 3、日常生活方面 4、自然地理方面 5、工业生产方面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过程流畅,师生配合良好,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浓、热情高,反思整个过程的设计及实施,认为有几处亮点: 1.选择了核心内容进行探究,突出了教学重点──分类方法 2.课堂引入新颖,学生活动多,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学习 3.通过对比实验这个科学研究方法,强化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观察、分析等多方面的能力,体现了“实验既是教学手段,又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的新课程理念。
4.体现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动画模拟对本课题难点知识的突破作用明显,帮助学生进行直观地分析 5.分组讨论让学生能充分交流预习中的收获,进一步促进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也有几点不足 1.对学生实验的过程引导还不够 2.给学生深入讨论的时间不够 5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