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玉米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docx

14页
  • 卖家[上传人]:天****步
  • 文档编号:265042031
  • 上传时间:2022-03-12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4.54KB
  • / 1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玉米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 玉米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 蒙城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常见病害 玉米小斑病、玉米大斑病、玉米黑穗病、玉米黑粉病、玉米茎腐病、玉米锈病、玉米炭疽病、玉米霉斑病、玉米矮花叶病、玉米普遍花叶病、玉米条纹矮缩病 常见虫害 玉米螟、玉米蚜、玉米蓟马、玉米红蜘蛛、地老虎、蛴螬、金针虫、蝼蛄、大垫尖翅蝗、亚洲飞蝗、宽须蚁蝗、小翅雏蝗、狭翅雏蝗、西伯利亚蝗、苜蓿夜蛾、小麦皮蓟马、赤须盲蝽、叶蝉类、粟茎跳甲、粟灰螟、甜菜夜蛾 我县夏玉米病虫害玉米蓟马,玉米螟,高粱条螟,玉米蚜虫,玉米粘虫玉米黑粉病,大斑病 小斑病,南方锈病 褐斑病 叶斑病,玉米细菌性茎腐病等 玉米虫害 主要有玉米蓟马、玉米螟、高粱条螟和玉米蚜虫 一、玉米螟 1、为害状和部位:①玉米心叶,横列排孔; ②雄穗;③雌穗;④茎秆 2、代次:我县一年发生三代,1代幼虫6月中旬盛发; 2代幼虫7月中旬发生,此时夏玉米处于10叶期至抽穗授粉期;3代幼虫8月 中下旬发生,夏玉米处于灌浆乳熟期 3.防治方法:掌管在玉米心叶期防治 ①农业防治:处理秸秆等; ②灯光诱杀成虫; ③药剂防治:a、心叶期施用颗粒剂,每亩5斤左右; b、喷雾(粗孔茎喷片):玉米打苞露雄时举行,效果好,省工、省时。

      c、穗期防治:雌穗上下两叶腋处,玉米雌穗花丝上没药泥 二、高粱条螟 一年二代:一代在7月中旬,二代在8月下旬,防治玉米二、三代幼虫可兼治 三、玉米禾蓟马 发生在夏玉米幼苗期,群集为害,吸食玉米心叶汁液,造成玉米幼苗生长停滞,是近几年发生较重的主要害虫 在玉米3—5片叶时每亩喷施3%啶虫脒30毫升或菊酯类农药40毫升/亩均可 四、玉米蚜虫 近两年来,后期玉米蚜虫发生较重,更加在玉米抽雄后,发生达成颠峰,一般每株有虫200-500头,多的每株到1000头以上,对玉 米产量影响很大 防治适期:夏玉米抽雄厚立刻喷药防治 防治方法:1.8%阿维菌素1000倍液或菊酯类农药1500倍液 玉米病害 玉米病害我县常发的玉米大、小斑病; 玉米粗缩病;玉米锈病 五、地老虎 地老虎又叫地蚕、土蚕、切根虫地老虎的种类好多,以常发生危害的有小地老虎和黄地老虎   1、生活习性:地老虎一般以第一代幼虫危害严重,各龄幼虫的生活和危害习性不同一、二龄幼虫昼夜活动,啃食收叶或嫩叶; 三龄后白天躲在土壤中,夜出活动危害,咬断幼苗基部嫩茎,造成缺苗;四龄后幼虫抗药性大大巩固,因此,药剂防治应把幼虫歼灭在三龄以前。

        2、影响地老虎发生的因素:秋季多雨是两种地老虎大发生和预兆早春2—3月多雨,4月少雨,此时幼虫刚孵化或处于一、二龄时,对地老虎发生有利,第一代幼虫可能危害严重相反,4月中旬至5月上旬,中雨以上的雨日多、雨量大,造成一、二龄幼虫大量死亡,第一代幼虫危害的可能就轻   3、防治方法   地老虎的防治,务必采取诱蛾、除草、药剂、人工防治相结合的措施   ①诱杀成虫:诱杀成虫是防治地老虎的上策,可大大裁减第一代幼虫的数量方法是利用黑光灯和糖醋液诱杀   ②铲除除草:杂草是成虫产卵的主要场所,也是幼虫转移到玉米幼苗上的重要途径在玉米出苗前彻底铲除杂草,并实时移出田外人饲料或沤肥,勿乱丢乱扔铲除杂草将有效地压低虫口基数  ③药剂防治:出苗后经定点调查,平均每平方米有虫0.5个时为用药适期 选用包衣种或用药剂拌种:可用呋喃丹种衣剂拌种,按玉米种子重量1%拌种也可用50%辛硫磷乳剂0.5千克加水30—50千克拌种子350—500千克 施毒土:用3%呋喃丹颗粒剂每备用量1.5千克,或50%甲胺磷乳剂每亩0.5千克,加细土40千克混匀撒施毒饵诱杀:对4龄以上幼虫用毒饵诱杀效果较好。

      将0.5千克90%敌百虫用热水化开,加清水5千克左右,喷在炒香的油渣上(也可用棉籽皮代替)搅拌平匀即成每亩用毒饵4—5千克,于入夜撒施 六、粘虫   为害状:以幼虫取食为害食性很杂,尤其喜食禾本科植物咬食叶组织,形成缺刻,大发生时常将叶片全部吃光,仅剩光杆,抽出的麦穗、玉米穗亦能被咬断食料缺乏时,成群迁移,老熟后,中断取食 发生条件和传播途径:粘虫喜和暖高湿的条件,在1代粘虫迁入期的5月下旬至6月降雨偏多时,2代粘虫就会大发生高温、低湿不利于粘虫的生长发育粘虫为远距离迁飞性害虫在我县不能越冬,一代成虫从南部初始虫源基地远距离迁飞至我县产卵,二代粘虫幼虫造成为害 防治技术:(1)药剂防治冬小麦收割时,为防止幼虫向秋田迁移为害,在邻近麦田的玉米田周边以2.5%敌百虫粉,撒成4寸宽药带举行封锁; 玉米田在幼虫3龄前以20%杀灭菊酯乳油15—45克/亩,对水50公斤喷雾,或用5%灭扫利1000—1500倍液、40%氧化乐果1500—2000倍液或10%大功臣2000—2500倍液喷雾防治2)生物防治低龄幼虫期以灭幼脲1—3号200PPM防治粘虫幼虫药效在94.5%以上,且不杀伤天敌,对农作物安好,用量少不污染环境。

      1 一、 玉米茎腐病 (一)分类:1、青枯型茎腐病 病症:在玉米灌浆期开头根系发病,乳熟后期至蜡熟期为发病颠峰期从始见青枯病叶到全株枯萎,一般5~7天发病快的仅需1~3天,长的可持续15天以上玉米茎腐病在乳熟后期,常突然成片萎蔫死亡,因枯死植株呈青绿色,故称青枯病先从根部受害,最初病菌在毛根上产生水渍状淡褐色病变,逐步扩大至次生根,直到整个根系呈褐色腐烂,结果粗细根变成空心根的皮层易剥离,松脱,须根和根毛裁减,整个根部易拔出逐步向茎基部扩展曼延,茎基部1~2节处开头展现水渍状梭形或长椭圆形病斑,随后很快变软下陷,内部空松,一掐即瘪,手感明显节间变淡褐色,果穗苞叶青干,穗柄柔韧,果穗下垂,不易掰离,穗轴柔嫩,子粒干瘪,脱粒困难 2、细菌型茎腐病   病症:主要危害中部叶茎和叶鞘,玉米10片叶时,叶梢上展现水渍状腐烂,病组织开头软化,散发出臭味叶鞘上病斑呈不规矩形,边缘浅红褐色,病健组织交界处水渍状尤为明显湿度大时,病斑向上下急速扩展,严重时植株常在发病后3-4天后病部以上倒折,溢出黄褐色腐臭菌液病菌存于土壤中病残体上,自植株的气孔或伤口侵入高温高湿,害虫为害造成伤口时发病严重。

      以上两种病常混合发生,区分关键是看病组织是否有腐臭的菌液,如有,那么为细菌型茎腐病; 否那么,为青枯型茎腐病     (二)防治依据及方法:   1、近年该病上升与片面育种材料抗病性差,耕作栽培条件变更有很大关系因此,选用抗病自交系,培育抗病杂交种是首要防治措施 2、引致茎腐病的病原物都是弱寄生菌,保能侵染生长势较弱的植株加强栽培管理,合理施肥,合理密植,降低土壤湿度等措施可以使植株刚强,裁减茎腐病 3、合理轮作,深翻土地,除掉病残和不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可以裁减田间菌源,达成确定的防治效果     4、发病初期用天达裕丰2000-2500倍+72%农用链霉素3000倍+96%天达恶霉灵3000倍喷施基部2-3次 5、3%中生霉素600-800倍+96%天达恶霉灵3000倍液喷施基部 二、玉米纹枯病: 病症识别:属真菌病害,主要为害叶鞘,也可为害茎杆,严重时引起果穗受害,发病初期多在基部1~2茎节叶鞘上产生暗绿色水渍状病斑,后扩展融合成不规矩形或云纹状大病斑,病斑中部灰褐色,边缘深褐色,由下向上曼延扩展 发生特点:病菌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上越冬,条件适合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侵入寄生,通过邻株接触举行传染,播种过密,施氮肥过多,湿度大,连阴雨易发病,玉米性器官形成至灌浆充实期最易感病。

      防治方法:1、除掉病源或深翻掩埋菌核及病残体,发病初期除掉基部病叶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洒1%井岗霉素0.5公斤兑水200公斤或50%苯菌灵1500溶液喷雾,重点喷玉米基部,养护叶鞘 三、玉米大、小斑病 (一)病症:主要为害玉米叶片 大斑病:长棱形,10-40cm长,叶片枯死 小斑病:病斑长度不超过1cm,有1-2个同心轮纹 大小斑病都从基部叶片开头发病,逐步向上部叶片进展 (二)发病条件 1.气候:七月份气温高于25℃,小斑病重,小于25℃,大班病重7月份降水量70mm以上或7-8月份雨量150mm以上,病害将大发生 2.品种:抗病品种不多 3.玉米生育期:苗期抗病、抽穗后抗病性降低 4.离村庄近的病重,夏玉米比春玉米病重 5.连作、晚播、直播、等行距发病均重 6.缺肥、缺水、长势弱的病重 (三)防治措施 1.农业措施:摘除底部叶片,适期早播、宽窄行、加强田管、合理施肥、重施拔节肥、实时中耕培土、实时浇灌、排水等 2.药防:玉米抽穗至灌浆期喷药,用50%多菌灵500倍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 四、玉米粗缩病 1、病症:叶片叠生、不拔节,脆易折,几乎没有产量。

      2、发生时期:多发生在大麦茬、油菜茬等玉米田,是一种病毒病,飞虱传毒 3、防治:以治虫为目标,防止病毒病的发生在玉米2-4片叶时施药治虫,一般施药1-2次,间隔5-7天一次,即可防止粗缩病的发生 五、玉米锈病 1、危害病症 玉米锈病主要危害叶片叶片染病,发病初始时产生黄白色小点,扩大后成椭圆形或短条形、淡黄色小疱斑,后病斑中央的小疱斑呈褐色,即病菌的夏孢子堆,周边具有黄色晕环,小疱斑表皮破碎后散发出红褐色粉状物,即病菌的夏孢子堆是你发出的夏孢子 发病后期夏孢子堆转化为黑色冬孢子堆,圆形或椭圆形突起,表皮破碎后露出黑褐色冬孢子发病严重时,整张叶片可布满锈褐色病斑,引起叶片枯黄,同时可危害苞叶、果穗和雄花玉米生长后期发病,叶片布满孢子堆,导致叶片枯死,影响产量,抽穗后喷一遍三唑酮即可 2、发生规律 病菌喜和暖潮湿的环境,发病温度范围15-35℃; 最适发病环境,温度为20-30℃,相对湿度95%以上;最适感病生育期为开花结穗到采收中后期夏孢子侵入时需高湿;叶面结露,适合于夏孢子形成和侵入 3、防治措施 ①品种选择:选育耐病品种,种植中、晚熟品种 ②茬口轮作:与其他非豆科作物实行2奶奶以上轮作。

      ③清洁田园:收获后实时除掉田间病残体,带出地外集中烧毁或深埋,深翻土壤,裁减土表越冬病菌 ④加强田间管理:深沟高畦栽培,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实时整枝,开好排水沟系,使雨后实时排水 ⑤药剂防治: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剂 六、褐斑病 (一)病症:发生在玉米叶片、叶鞘及茎秆,先在顶部叶片的尖端发生,以叶和叶鞘交接处病斑最多,常密集成行,最初为黄褐多功能或红褐色小斑点,病斑为圆形或椭圆形到线形,隆起邻近的叶组织常呈红色,小病斑常搜集在一起,严重时叶片上展现几段甚至全部布满病斑,在叶鞘上和叶脉上展现较大的褐色斑点,发病后期病斑表皮破碎,叶细胞组织呈坏死状,散出褐色粉末(病原菌的孢子囊),病叶局部散裂,叶脉和维管束残存如丝状茎上病多发生于节的邻近 (二)发病规律 病菌以休眠孢子(囊)在土地或病残体中越冬,其次年病菌靠气流传播到玉米植株上,遇到适合条件萌发产生大量的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在叶片外观上水滴中游动,并形成侵染丝,侵害玉米的嫩组织在7、8月份若温度高、湿度大,阴雨日较多时,有利于发病在土壤瘠。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