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鄂教版语文八上《橘颂》word教案及练习.doc
5页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徕服:徕,同“来” 服,习惯指橘树适合楚地生长 命:这里指橘树的本质天性 迁:迁移,移植 徙 xǐ:迁移 素荣:白色的花朵 文章烂:色彩灿烂文章,纹理色彩,指橘子的皮色烂,很有光彩的样子 类:像,似 宜修:修饰得体,恰到好处 异:不同 苏世:清醒地在世上 横 hèng:指特立独行的性格 秉 bǐng:坚持 可师长:可以橘树为楷模师,以……为楷模 像:榜样,楷模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屈原(约前 340~约前 278 年),战国时楚国政治家,我国的大诗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 正则,字灵均,出身楚国贵族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 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因遭贵族子兰(怀王幼弟),南后郑袖谗害去职顷襄王时被 放逐,后因楚国政治腐败,国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所作《离骚》 , 《九章》 等篇,反复陈述他的政治主张,揭露反动贵族昏庸腐朽、排除贤能的种种罪行他在吸收 民间文学艺术营养的基础上,创造出骚体这一新形式,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 神话传说,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富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 《汉书•艺文 志》著录《屈原赋》二十五篇,其书久佚,后代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刘向所辑的《楚辞》 。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共 373 句,2477 字,可谓宏篇巨制关于《离骚》的篇名,司 马迁解释为“离忧” ,班固解释为“遭忧” “王逸解释为“别愁” ,扬雄解释为“牢愁” ,即 发牢骚游国恩认为楚国有个曲牌叫“劳商” ,而“劳商”与“牢愁” 、 “牢骚” 、 “离骚”声 音相近,都是双声叠韵字, 《离骚》篇名极有可能是楚国古代一种歌曲的名称郭沫若认为 “这个见解是很正确的,的确是一大发明” 《离骚》是一首自叙体抒情长诗,也是一首政治抒情诗,深刻地反映了屈原的生活和斗争, 反映了屈原的心理和社会的矛盾,反映了屈原的爱与恨,是一首爱国主义的颂歌,一个爱 国者的内心独白,一篇向腐败政治挑战的宣言书,一篇讨伐奸党谗佞的檄文,是中国文学 史上的开山之作汉代以来,著名学者对《离骚》评价极高 《九歌》的作者,从王逸起,就认为是屈原的作品 《九歌》的原型是楚国民歌,或说是楚 国民间的祭祀歌曲因为楚国南方特别是沅湘之间,民间信鬼祟巫的风气很盛,常以歌乐 祭祀神灵,借以讨得神灵的喜欢,给民间减灾降福这不过是百姓的一种愿望屈原融入 民间,发现这些祭歌“其词鄙陋” ,便把这些歌词收集起来进行修改加工,使之成为格调高 雅的艺术品。
《九歌》应该是屈原的作品,因为屈原赋予它新的生命 《九歌》是一组祭扫歌曲,共 11 首,按王逸排定的顺序依次是:《东皇太一》 、 《云中君》 、 《湘君》 、 《湘夫人》 、 《大司命》 、 《少司命》 、 《东君》 、 《河伯》 、 《山鬼》 、 《国殇》 、 《礼魂》 闻一多认为将《东君》排在《东皇太一》和《云中君》之间更合理《九歌》是乐曲的名称,是这一组歌的通名, 《离骚》和《天问》都提到过《九辩》和《九 歌》 ,不能把“九”理解为绝对数,更不能把“九”与“歌”割裂 2、相关知识: 题解: 赞颂橘树之美 “颂”是一种诗体,取义于《诗经》 “风、雅、颂”之“颂” 前人 多以为此诗作于屈原青少年时代,也有人以为作于放逐江南时期清姚鼐“疑此篇尚在怀 王朝初被谗时所作” ,似更符合诗中“闭心自慎,不终失过兮”等句透露的诗人境遇 《橘颂》赏析: 南国多橘,楚地更可以称之为橘树的故乡了 《汉书》盛称“江陵千树橘” ,可见早在汉代 以前,楚地江陵即已以产橘而闻名遐迩不过橘树的习性也奇:只有生长于南土,才能结 出甘美的果实,倘要将它迁徙北地,就只能得到又苦又涩的枳实了 《晏子春秋》所记“橘 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这不是一大缺憾吗?但在深深热爱 故国乡土的屈原看来,这种“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秉性,正可与自己矢志不渝的爱国 情志相通所以在他遭谗被疏、赋闲郢都期间,即以南国的橘树作为砥砺志节的榜样,深 情地写下了这首咏物名作——《橘颂》 《橘颂》可分两节,第一节重在描述橘树俊逸动人的外美开笔“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等三句就不同凡响:一树坚挺的绿橘,突然升立在广袤的天地之间,它深深扎根于“南国” 之土,任凭什么力量也无法使之迁徙那凌空而立的意气, “受命不迁”的坚毅神采,顿令 读者升起无限敬意!橘树是可敬的,同时又俊美可亲诗人接着以精工的笔致,勾勒它充 满生机的纷披“绿叶” ,晕染它雪花般蓬勃开放的“素荣” ;它的层层枝叶间虽也长有“剡 棘” ,但那只是为了防范外来的侵害;它所贡献给世人的,却有“精色内白” ,光采照人的 无数“圆果”!屈原笔下的南国之橘,正是如此“纷緼宜修” 、如此堪托大任!本节虽以描 绘为主,但从字里行间,人们却可强烈地感受到,诗人对祖国“嘉树”的一派自豪、赞美 之情 橘树之美好,不仅在于外在形态,更在于它的内在精神本诗第二节,即从对橘树的外美 描绘,转入对它内在精神的热情讴歌。
屈原在《离骚》中,曾以“羌无实而容长”(外表好 看,却无美好的内质),表达过对“兰” 、 “椒”(喻指执掌朝政的谗佞之臣)等辈“委其美而 从俗”的鄙弃橘树却不是如此它年岁虽少,即已抱定了“独立不迁”的坚定志向;它 长成以后,更是“横而不流” 、 “淑离不淫” ,表现出梗然坚挺的高风亮节;纵然面临百花 “并谢”的岁暮,它也依然郁郁葱葱,决不肯向凛寒屈服诗中的“愿岁并谢,与长友兮” 一句,乃是沟通“物我”的神来之笔:它在颂橘中突然揽入诗人自己,并愿与橘树长相为 友,面对严峻的岁月,这便顿使傲霜斗雪的橘树形象,与遭谗被废、不改操守的屈原自己 叠印在了一起而后思接千载,以“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收结,全诗境界就一下得到 了升华——在两位古今志士的遥相辉映中,前文所赞美的橘树精神,便全都流转、汇聚, 成了身处逆境、不改操守的伟大志士精神之象征,而高高映印在历史天幕上了! 从现在所能见到的诗作看 《橘颂》堪称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首咏物诗屈原巧妙地抓住橘 树的生态和习性,运用类比联想,将它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给予热烈的赞美借 物抒志,以物写人,既沟通物我,又融汇古今,由此造出了清人林云铭所赞扬的“看来两 段中句句是颂橘,句句不是颂橘,但见(屈)原与橘分不得是一是二,彼此互映,有镜花水 月之妙”(《楚辞灯》)的奇特境界。
从此以后,南国之橘便蕴含了志士仁人“独立不迁” 、 热爱祖国的丰富文化内涵,而永远为人们所歌咏和效法了这一独特的贡献,无疑仅属于 屈原,所以宋刘辰翁又称屈原为千古“咏物之祖”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诗人通过赞颂橘树灿烂夺目的外表、坚定不移的美质和纯洁无私的高尚品德,表达了诗人扎根故土、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感和特立独行、怀德自守的人生理想 二、文章脉络 全诗可分为两节 第一节(开头至“姱而不丑兮” ) ,重在描绘橘树俊逸动人的外在美 本节虽然以描绘为主,但从字里行间,却透出诗人对“嘉树”的赞美之情 根…………深(坚定不移) 叶…………绿(生机勃勃) 花…………素(蓬勃开放) 枝…………曾(叶繁叶茂) 棘…………剡(防范侵害) 果…………形抟、色精、内白(无私奉献) 第二节(“嗟尔幼志”至文末) ,诗人热情讴歌橘内在的精神品质 独立不迁、廓其无求、横而不流、闭心自慎、淑离不淫、梗有其理 三、写作方法 (1)据有关资料显示, 《橘颂》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咏物诗在《九章》中, 《橘颂》的内 容与风格都比较特殊,毫无失意的悲愤情绪,情调十分开朗乐观作者托物言志,巧妙抓 住橘树的生态和习性,运用类比联想,将它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给予热烈的赞美。
借物抒志,以物写人,橘的崇高精神全部流转、汇聚,成了身处逆境、不改操守的伟大志 士精神之象征,也和遭馋被废、不改操守的作者叠印在一起这样既沟通了物我,又融会 古今,由此营造出了清人林云铭所赞扬的“看来两段中句句是颂橘,句句不是颂橘,但见 (屈)原与橘分不得是一是二,彼此互映,有镜花水月之妙”的奇特境界这种借咏物来寄 志的写法,开创了我国咏物诗的先河,给后代以积极影响 (2)就诗歌写作的艺术技巧而言, 《橘颂》全用四字句,间以“兮”字做衬这种句式,简 朴而有节奏感,适合于表现青春进取的内容,将诗人对橘树所象征的精神追捧宣泄得淋漓 尽致,感情汹涌奔泻,可以称得上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咏物诗”的开山之作 “兮”字放 于句尾,说明诗人创造的楚辞体还处于探索和形成阶段 四、参考译文 你天地孕育的橘树哟, 生来就适应这方水土 禀受了再不迁徙的使命, 便永远生在南楚 你扎根深固难以迁移, 立志是多么专一 叶儿碧绿,花儿素洁, 意态又何其缤纷可喜 层层树叶间虽长有刺儿, 果实却结得如此圆美 青的黄的错杂相映, 色彩哟简直灿若霞辉 你外色精纯内瓤洁白, 正如堪托大任的君子 气韵芬芳,仪度潇洒, 显示着何其脱俗的美质。
我赞叹你南国的橘树哟,幼年立志就与众迥异 你独立于世不肯迁移, 这志节岂不令人欣喜 你扎根深固难以移徙, 开阔的胸怀无所欲求 你疏远浊世超然自立, 横耸而出决不俯从俗流 你坚守着清心谨慎自重, 何曾有什么罪愆或过失 你那无私的品行哟, 恰可与天地比德 我愿在众卉俱谢的岁寒, 与你长作坚贞的友人 你秉性善良从不放纵, 坚挺的枝干纹理清纯 即使你现在年岁还轻, 却已可做我钦敬的师长 你的品行堪比伯夷, 将永远是我立身的榜样 【练习解答】 一、诗人是从俊逸动人的外在形态和内在精神两个方面来赞颂橘树的在外在形态方面, 橘树那凌空而立的意气, “受命不迁”的坚毅神采,让人生出无限敬意诗人又以精工笔法, 勾勒它充满生机的“绿叶” ,晕染它蓬勃开放的“素荣” ;它的层层枝叶间长“剡棘” ,防范 外来侵害;它贡献世人的是“精色内白”的累累“圆果” ,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嘉树”的 赞美之情在内在精神方面,橘树“独立不迁” ,志向坚定;淡泊宁静,超然自立, “横而 不流” “淑离不淫” ,不向严寒屈服本诗写出了橘树坚定不移、扎根故土的美质和纯洁无 私、豁达正直的高尚品质 二、有关句子有:“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愿岁并谢,与友长兮” “行比伯夷,置以为像 兮” 。
这些句子或直接表达了作者对橘树精神的赞美,或直接表达了自己的精神追求,都点 明了赞美橘树的真正用意,使文章的主旨突出 三、两处文字都表现了橘树的可贵精神:坚守清高立场,永葆独立不迁之人格这正好是 作者努力追求的崇高节操,所以作者重复使用 四、略 【类文品读】 问说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 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非学无以致疑(致疑: ) ⑵而或不达于事(或: ) ⑶非问无以广识(广识: ) ⑷舍问,其奚决焉(决: )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与“好学而不勤问”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⑴扁鹊望恒侯而还走 ⑵若中道而归⑶人不知而不愠 ⑷默而识之 3、翻译下列句子 ⑴“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 ⑵“非问无以广识 ” 4、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观点 (不超过十个字) 5、 《论语》中有关“问”的一句话是 (参考答案:1、⑴提出疑难⑵也许,或许⑶增加知识⑷判断,解决 2、⑶ 3、⑴问和学, 是相辅相成的⑵不提问不能使知识广博 4、好学尤当勤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