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后汉书-陈蕃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
5页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后汉书-陈蕃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初仕郡,举孝廉,除郎中遭母忧弃官行丧服..阕刺史周景辟别驾从事以谏争不合投传而去太尉李固表荐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时李膺为青州刺史,名有威政,属城闻风,皆自引去,蕃独以清绩留郡..人周璆,高洁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县之大将军梁冀威震天下,时遣书诣蕃,有所请托,不得通,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稍迁,拜尚书性方峻,不接宾客,士民亦畏其高征为尚书令,送者不出郭门延熹六年,车驾幸广成校猎蕃上疏谏曰:“夫安平之时,尚宜有节,况当今之世,兵戎未戢,四方离散,是陛下焦心毁颜,坐以待旦之时也又秋前多雨,民始种麦今失其劝种之时,而令给驱禽除路之役,非贤圣恤民之意也书奏不纳自蕃为光禄勋,与五宫中郎将黄琬共典选举,不偏权富,而为势家郎所谮诉,坐免归顷之,征为尚书仆射八年,代杨秉为太尉蕃让曰:“齐七政,训五典,臣不如议郎王畅聪明亮达,文武兼姿,臣..不如弛刑徒李膺中常侍苏康、管霸等复被任用,遂排陷忠良,共相阿媚大司农刘祐、河南尹李膺,皆以忤旨,为之抵罪。
蕃因朝会,固理膺等,请加原宥,升之爵任言及反复,诚辞恳切帝不听,因流涕而起窦后临朝,蕃与后父大将军窦武,同心尽力,征用名贤,共参政事,天下之士,莫不延颈想望太平而帝乳母赵娆,旦夕在太后侧,中常侍曹节、王甫等与共交构,谄事太后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及事泄,曹节等矫诏诛武等蕃时年七十余,闻难作,将官属诸生八十余人,拔刃突入承明门,王甫遂令收蕃,即日害之论曰:桓、灵之世,若陈蕃之徒,咸能树立风声,抗论惛俗而驱驰崄厄之.中,与刑人腐夫同朝争衡,终取灭亡之祸者,彼非不能洁情志也愍夫世士以离俗为高,而人伦莫相恤也以遁世为非义,故屡退而不去;以仁心为己任,虽道远而弥厉功虽不终,然其信义足以携持民心节选自《后汉书·陈蕃传》)1.下列对文中画被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遭母忧弃官/行丧/服阕刺史/周景辟别驾从事/以谏争不合/投传而去/太尉李固表荐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B.遭母忧/弃官行丧/服阕/刺史周景辟别驾/从事以谏争不合/投传而去/太尉李固表荐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C.遭母忧弃官/行丧/服阕刺史/周景辟别驾/从事以谏争不合/投传而去/太尉李固表荐/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D.遭母忧/弃官行丧/服阕/刺史周景辟别驾从事/以谏争不合/投传而去/太尉李固表荐/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后被举荐的人亦称孝廉;明清时对举人的称呼。
B.刺史,官名,汉始设,本为掌管天文历法的官员;宋元后沿用为一州长官的别称C.七政,是中国古代天文术语,说法不一,可指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D.论,也称评、赞、诠、叙、议、述,名称不一;总称论赞,指附在史传后的评语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陈蕃为官清峻,士民敬畏因政绩清明得到执政威严的青州刺史李膺的赏识和挽留;陈蕃不接待宾客,为人清高,故其升迁后送行者不敢出外城以相送B.陈蕃直陈时政,忠君为国皇上驾临广成苑打猎,陈蕃认为现在非太平之时,且令百姓为打猎驱禽除路,有违圣明君主体恤百姓之意,上疏表示反对C.陈蕃敬才礼贤,正直低调对高洁之士周璆敬重有加,专门为他准备一床榻;皇上让他担任太尉之职时,陈蕃认为自己才能不如王畅、李膺,予以推辞D.陈蕃不避强权,刚正不阿拒绝大将军梁冀的请托;主持人才选拔,不偏袒权富;面对宦官掌权、陷害忠良的局面,陈蕃犯颜直谏、以身试险,直至最后遇害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⑴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5分)译文:⑵故屡退而不去;以仁心为己任,虽道远而弥厉功虽不终,然其信义足以携持民心译文:5.陈蕃“终取灭亡之祸”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3分)【答案解析】1.D;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服阕”的主语是陈蕃,“刺史周景辟别驾从事”的主语是“刺史周景”,故“服阕”后要断开,所以排除A、C两项太尉李固表荐”的主语是“太尉李固”,“征拜议郎”的主语是朝廷,所以“征拜议郎”前要断开,故排除B项句意:因母亲去世,辞官居丧服丧期满,剌史周景召他为别驾从事,因劝谏意见不一,弃符离去太尉李固上表荐举他,授议郎,再升为乐安太守2.B;“本为掌管天文历法的官员”错,刺史,汉设立为监察郡县的官员3.AA项,“因政绩清明得到执政威严的青州刺史李膺的赏识和挽留”错,原文是“时李膺为青州刺史,名有威政,属城闻风,皆自引去,蕃独以清绩留”,文中无得到李膺赏识和挽留的信息4.(1)陈蕃一直痛恨这些人,决心诛杀宦官,恰逢(或:正好)窦武也有这个打算,陈蕃于是与窦武一起谋划这件事疾:痛恨;志:决心;会:恰逢;各1分;大意2分2)所以多次遭到罢免,仍然不肯离开现实;以倡导仁德之心为己任,尽管知道这条道路是漫长的,却更加坚定事情虽然没有成功,但他们的信义,足以扶持民心。
屡:多次;退:罢免;弥:更加;各1分;大意2分)5.①宫廷争斗,宦官专权;②谋事不密,走漏风声;③宁折不弯,不避强权;④身逢乱世,敢于直言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了解人物的作为,概括人物形象根据原文“而帝乳母赵娆,旦夕在太后侧,中常侍曹节、王甫等与共交构,谄事太后”“及事泄,曹节等矫诏诛武等”“闻难作,将官属诸生八十余人,拔刃突入承明门”“夫安平之时,尚宜有节,况当今之世,兵戎未戢,四方离散,是陛下焦心毁颜,坐以待旦之时也又秋前多雨,民始种麦今失其劝种之时,而令给驱禽除路之役,非贤圣恤民之意也蕃因朝会,固理膺等,请加原宥,升之爵任”分析,陈蕃嫉恶如仇,直言评论沉闷的现实,和宦官同朝较量高低,不畏权贵,敢于直言进谏,最后招致杀身之祸,根据上述内容逐条分析即可参考译文】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最初,在郡里做官,被推举为孝廉,授郎中因母亲去世,辞官居丧服丧期满,刺史周景召他为别驾从事,因劝谏意见不一,弃符离去太尉李固上表荐举他,授议郎,再升为乐安太守这时,李膺任青州刺史,治政严有威名属城听了消息的都自己要求离去,陈蕃因为政绩清廉,一个人留下来。
郡人周璆,洁身自爱,前后郡守招请,不肯去只有陈蕃能够招他去陈蕃称他的字不叫他的名,非常尊敬他特别为他安一张床,周璆走了,就把床悬起来大将军梁冀派人送信给陈蕃,托他办事,没有得到通传使者用欺诈的方法求得拜见,陈蕃很生气,用竹板打死了使者,因此获罪被贬为修武县令稍得升迁,被任为尚书陈蕃性情严肃方正,不接待宾客,士民也敬畏他的清高征召他任尚书令,送行的人都没走出外城门延熹六年(163),桓帝驾临广成苑围猎,陈蕃上疏劝谏说:“天下太平的时候,还要有节制,何况现在用兵不止,四方百姓流离失散,这正是您伤心憔悴,夜不能入睡的时候,又恰逢初秋多雨,是百姓开始播种的时机,反而要他们驱禽赶兽,从事开辟道路的劳役,这不是贤明圣君体恤百姓的心啊奏书送上,桓帝没有采纳自从陈蕃做了光禄勋,他同五官中郎将黄琬共同掌管官吏的选举,不偏袒权贵,因而被豪门子弟诬陷控告,获罪罢官回家不久,被征召为尚书仆射,延熹八年代替杨秉为太尉陈蕃辞让说:“辨别日、月、金、木、水、火、土七政,解说五典,我不如议郎王畅聪明豁达,文武全才,我不如弛刑徒李膺桓帝不许中常侍苏康、管霸等人再次被起用,他们排挤诬陷忠良大臣,彼此阿谀勾结大司农刘祐、河南尹李膺,都因违背皇上的意旨而受到惩处。
陈蕃借朝会之机,坚决为李膺等人申诉,请求皇上宽免他们,提升他们的官爵反复申诉,词意恳切桓帝不理,陈蕃因此流泪起身而出窦太后执掌朝政后,陈蕃和窦太后的父亲大将军窦武,同心尽力,起用名流贤士,共同参与国家政治,天下之士无不伸长脖子盼望天下太平然而桓帝的乳母赵娆,早晚都在窦太后身边,中常侍曹节、王甫等同她勾结,讨好太后陈蕃一直痛恨这些人,决心诛杀宦官,恰逢窦武也有这个打算,陈蕃于是与窦武一起谋划这件事事情泄露时,曹节等人伪造太后的命令杀了窦武等人陈蕃当时七十多岁,听说变乱发生,率领属官和学生八十余人,一起拔刀冲进承明门,王甫于是命令逮捕陈蕃,当天就杀害了他史官评论说:桓帝、灵帝时期,像陈蕃这类人,都能树立好的风气名声,直言评论沉闷的现实,奔走于艰难险阻之中,和宦官同朝较量高低,结果招来杀身大祸他们并不是不能洁身自守,避世隐居,而是可怜一般世士以远离尘俗为高尚,对于人伦道德却不关心他们认为逃离尘世是不义的行为,所以多次遭到罢免,仍然不肯离开现实;以倡导仁德之心为己任,尽管知道这条道路是漫长的,却更加坚定事情虽然没有成功,但他们的信义,足以扶持民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