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质能发电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doc
118页生物质能发电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生物质能发电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目 录1 概 述 11.1 项目概况及编制依据 11.2 研究范围 21.3 城市概况 21.4 农业发展及农林生物质利用概述 21.5 项目建设必要性 31.6 主要技术设计原则 61.7 工作简要过程 62 农作物秸秆资源状况 82.1 生物质资源情况 82.2 燃料成分分析 92.3 燃料收购价格 103 电力系统 123.1 概述 123.2 与电网的联接 123.3 电力平衡 134 机组选型 144.1 秸秆发电方式的选择 144.2 建设规模 154.3 装机方案 164.4 主要设备相关参数的确定 174.5 主要设备的选型 174.6 热经济指标 215 厂址条件 235.1 厂址概述 235.2 交通运输 245.3 电厂水源 246 工程设想 266.1 全厂总体规划及厂区总平面规划布置 266.2 燃料供应系统 316.3 燃烧系统 346.4 热力系统 386.5 主厂房布置 416.6 除灰、渣部分 426.7 供、排水系统 446.8 化学水处理系统 486.9 电气部分 516.10 热力控制部分 596.11 土建部分: 637 环境保护 677.1 概述 677.2 气象、水文条件 677.3 生态环境现状 687.4 主要污染物及执行标准 707.5 污染物的防治 707.6 绿化 757.7 监测与管理 757.8 环保投资估算 757.9 环境影响评价 768 消防、劳动安全与工业卫生 788.1 设计依据 788.2 消防 808.3 防爆、防重大事故措施 838.4 防尘、防毒、防化学伤害 848.5 防电伤、防机械伤害 858.6 防暑与防寒 858.7 防噪声、防振动 858.8 抗震 868.9 其它安全措施 868.10 劳动安全及工业卫生机构与设施 868.11 综合评价 869 节约和合理利用能源 889.1 年节标煤量 889.2 主要节能措施 8910 劳动组织及定员 9110.1 秸秆供应系统 9110.2 发电厂部分 9110.3 人员定额 9111 工程项目实施的条件和轮廓进度 9312 投资估算及财务评价 9512.1 投资估算 9512.2 财务评价 9613 工程招标 10013.1 设计依据 10013.2 项目招标初步方案 10013.3 招标的组织和工作 10313.4 评标的组织和工作 10514 风险分析 10614.1 风险因素 10614.2 风险程度 10814.3 控制风险的对策 10815 结论 11015.1 结论 11015.2 建议 111附 图 目 录序号图 名图 号1厂址地理位置图2006-9R143K-012厂区总平面布置图(方案一)2006-9R143K-023厂区总平面布置图(方案二)2006-9R143K-034原则性热力系统图2006-9R143K-045原则性燃烧系统图2006-9R143K-056主厂房底层平面布置图2006-9R143K-067主厂房运转层及以上各层平面布置图2006-9R143K-078主厂房横断面布置图2006-9R143K-089主要设备明细表2006-9R143K-0910燃料输送系统工艺流程图2006-9R143K-1011上料系统布置图2006-9R143K-1112除灰系统图2006-9R143K-1313原则性电气主接线图2006-9R143K-1414原则性化学除盐水系统图2006-9R143K-1515原则性供水系统及水量平衡图2006-9R143K-16 发电有限公司生物质能发电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报批稿)1 概 述1.1 项目概况及编制依据1.1.1 项目概况项目名称:生物质能发电项目;项目主办人:建设地址:生物质能发电项目是利用农作物秸秆作为燃料,通过秸秆锅炉产生蒸汽然后进入汽轮发电机组发电的项目。
项目拟建规模为2×75t/h中温、中压秸秆锅炉+2×C15MW抽凝式汽轮发电机组预留增加一台75t/h中温、中压秸秆锅炉的条件受发电有限公司的委托,对该公司秸秆发电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1.1.2 编制依据1)设计委托书;2)《热电联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技术规定》,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家经贸委、建设部[计基础[2001] 26号],2001年1月11日;3)《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2005年3月1日;4)现行国家有关的规程、规范、规定;5)《农林生物质直燃及气化发电项目可行性研究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内容要求》(讨论稿)1.2 研究范围本可行性研究报告论证范围包括:项目厂址选择、建设规模的确定、厂区总平面布置、厂内交通、机组选型、工艺系统、燃料供应系统、除灰渣系统、电气系统、供排水系统、化学水处理系统、热工自动化及环境保护、消防、安全等方面进行论证,并作出相应的投资估算和经济效益分析1.3 城市概况1.4 农业发展及农林生物质利用概述是个传统农业大市农业基础比较雄厚,先后两度进入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市(县)行列,农林牧渔总产值居全国前列,盛产粮、棉、油、茧,农业经济水平居全国领先位置,被列为国家优质商品粮基地、全国优质棉生产基地和全国首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
在发电厂收购半径20公里范围内,粮棉种植面积为36749公顷,秸秆年生产总量551235吨,秸秆可获得量413832吨,占生产量的75.1%,其中麦子种植面积占45.7%、油菜占4.3%、水稻占41.4%、棉花占6.4%、玉米、大豆占2.2%.除棉花杆、大豆杆用于作燃料外,其余秸秆均可获得当收购半径扩大到30公里,年可提供秸秆100万吨1.5 项目建设必要性1.5.1 是缓解“能源危机”、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世界各国对于能源的消费和需求不断攀升,就世界煤、石油、天然气储量而言,煤只能用230年,石油只能用44年,天然气只能用62年能源危机”引起了能源进口国家对能源安全供应的高度关注,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研发受到广泛重视,并且取了突破性进展自上个世纪90年代始,发达国家提出减少CO2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进一步成为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巨大驱动力,使可再生能源大规模产业化得到了迅速发展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目前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始终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世界的总储量中,我国的煤炭占11%,天然气占0.7%,石油占1.8%。
能源的相对短缺和能源结构的不合理以及在能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的低效率所造成的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正成为我国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我国政府一直关心、重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尤其是“八.五”计划以来,政府又把它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措施列入“中国21世纪议程”和国民经济发展的“九.五计划和远景目标纲要”1995年,我国政府批准了国家有关部门提出的“关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报告”和“1996—2010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纲要”2005年2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并于2006年1月1日起施行该法第三章第十二条明确指出:国家将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科学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发展列为科技发展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优先领域,纳入国家科技发展规划和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并安排资金支持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科学技术研究、应用示范和产业化发展,促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技术进步,降低可再生能源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1.5.2 是环境保护的需要生物质能是由植物的光合作用固定于地球上的太阳能,是一种典型的可再生能源据估计,植物每年贮存的能量相当于世界主要燃料消耗的10倍。
而作为能源的利用量还不到其总量的1%,最有可能成为21世纪主要的新能源之一利用生物质能源替代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等燃料生产电力,可减少对矿物能源的依赖,保护国家能源资源,减轻能源消费给环境造成的污染我国SO2排放空间有限,全国每年燃煤7亿吨,SO2的排放量就已达到上限由于SO2的污染,酸雨已危害30%的国土面积2003年仅酸雨危害这一项使农、林作物损失高达220亿元,SO2的污染更危及人民身体健康由于生物质中硫的含量仅是煤的1/10左右,故利用秸秆发电可以大大减少 SO2的排放秸秆发电产生的CO2,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通过光合作用又被农作物吸收,循环使用因此,利用秸秆发电CO2排放量可视为零,可以大量地减少温室气体CO2对环境的影响目前,世界上瑞典、葡萄牙、丹麦、芬兰等国家大量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其发电量占电力消费总量的25%~50%,丹麦目前已建立了130家秸秆发电厂1.5.3 是实现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的需要农作物秸秆是生物质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农作物秸秆的利用并未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浪费现象十分严重,主要用于炊事,部分用于饲料和造纸原料,一部分用于堆沤还田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农业机械化及农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能源结构迅速改变,电、油、煤、液化气等化石能源使用比重不断上升,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大牲畜饲养量不断减少,加上本地区肉畜饲养规模不大,秸杆作为生活燃料和饲料的比重大幅度减少,随着化肥的大量使用,秸秆堆沤还田量也在大量减少,每年农作物秸秆大量剩余。
多年以来,每到夏收季节,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危及交通安全,危害居民健康,田野焚烧秸秆已成为社会一大公害因此,秸秆利用问题已不仅仅是一个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问题,而且已关系到了人民群众的健康及生命财产安全农村能源的发展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密切相关,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整个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为了解决能源的日益紧张和生物质能源的大量浪费并造成环境污染这一矛盾,各级政府采取了不少措施,鼓励农民开展秸秆的综合利用无奈秸秆量太大,每年仍有大量秸秆积存,需要通过工业化方式利用因此,在 市 建设的秸秆发电厂,清洁、高效地利用被废弃的秸秆进行发电,是实现秸秆工业化方式综合利用的有效途径此举既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电力能源,又减轻了大气污染,更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了城乡面貌,化害为利,一举多得1.6 主要技术设计原则根据国家能源政策,结合具体情况,为达到节约能源、改善环境,合理控制工程造价、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确定以下设计技术原则:1) 报告内容及深度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2004第19号]的要求2) 在拟定厂区总平面布置方案时,除满足工艺流程需要外,尚需考虑与周边环境的总体协调。
3) 工艺系统采用可靠、先进的技术设备4) 控制系统采用DCS控制系统,控制设备国内采购5) 厂址区域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本工程按抗震设防烈度7度设计6) 大件运输方案考虑以公路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