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略论李白《蜀道难》的演变过程——兼论《蜀道易》系列诗的政治.doc
4页略论李白《蜀道难》的演变过程 ——兼论《蜀道易》系列诗的政治 【内容提要】李白的《蜀道难》在吟蜀诗作中,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后世诗人从李白的《蜀道难》的趣旨“难”的相反角度出发,以《蜀道易》为题,创作了一系列诗作较典型的有唐代陆畅的《蜀道易》,宋代晁说之、范成大的蜀道诗,明代方孝孺的《蜀道易·有序》,现代郭沫若的《蜀道奇》《蜀道易》系列诗作,在表现内容上,从“难”转“易”,实际上是对李白的《蜀道难》的直接继承 【关键词】 李白/《蜀道难》/演变过程 一、序 李白的《蜀道难》,吟咏的是从都城长安到蜀地(今四川省)的蜀道的极为艰险的路程这首诗在他100多首乐府诗中是成就最高的,不仅在李白的整个诗中,即使在全唐诗中,也堪称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在李白创作《蜀道难》之前,描写蜀地的作品有汉代扬雄的《蜀都赋》、《益州牧箴》和晋代左思的《蜀都赋》、张载的《剑阁赋》等《蜀道难》本是乐府旧题,在《乐府诗集》卷四十《相和歌辞·瑟调曲》中,收录了梁简文帝、刘孝威,陈阴铿,唐刘文琮、李白的同题之作5首(如算组诗在内则有7首)这些作品并不都是吟咏蜀道的艰难,象简文帝的一首描写的是巫山的风景,刘孝威的一首所述的是铜梁等山的艰险,从长江三峡至巴地(今重庆地区)的川东南部成为了他诗歌描写的主要时空。
与李白《蜀道难》相同的是,描写从关中(长安)到蜀地(成都)的路线、地域是阴铿以后的作品注:关于李白《蜀道难》与以前作品的关系,参见乾源道《论蜀道难》(高知大学人文学部《人文科学研究》二,第1-19页,一九九四年出版)中众多的考证和解读总的来说,在李白之前吟咏蜀地的作品,基本描写的是蜀地的艰难、伟岸再如《史记》、《汉书》和《华阳国志》、《水经注》之类的史书和地理书也记载了与此相关的事例本文不举其它的例子,只强调那些描写蜀地的自然艰险的作品 入唐以来,初唐王勃著《入蜀纪行诗序》(《王子安集》卷七),描写了从关中到蜀地的道路艰难及自然风光注:王勃自编《入蜀纪行诗三十首》,令已亡佚不存关于其入蜀诗,参照聂文郁《王勃诗解》第43-48页,青海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年版此外,卢照邻至少也三度入蜀,写下了与蜀道难相关的诗作在李白之后,杜甫连续写下了以蜀地为中心的纪行诗,其素材和主题也大致相同因而李白的《蜀道难》在吟蜀诗的作品中,堪称是具有相当规模和力度的作品注:李白以前的诗作,为五言四句至七言六句的短篇,远非李白的长篇(45句,294字,由于句读的原因,近于50句)所能比森槐南《李诗讲义》(文会堂书店,一九一三年出版)认为李白在继承古乐府传统的同时,也继承了扬雄和左思《蜀都赋》的风格流派。
蜀道”一词最早出现于《史记》卷七《项羽本纪》 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后世的诗人从李白《蜀道难》趣旨的“难”的相反的角度出发,以《蜀道易》为题,并用其诗语陆续创作了一系列的作品本文以这个反语“蜀道易”系列作品为研究对象,对“蜀道难”的概观进行论述,并就“蜀道难”主题解释史所处的地位做进一步的探讨 二、关于唐代陆畅的《蜀道易》 检索《全唐诗》就会发现,包含“蜀”字的诗歌达千余首,包含“蜀道”的诗歌有五十余首,包含“蜀道难”的诗歌有卢照邻、张文琮、李白、岑参、姚合、罗隐、韦庄、冯涓、王周、齐己等十首,而包含“蜀道易”的诗歌仅有一首注:关于《全唐诗》的检索,来自台湾陈郁夫的电子版《古典文献全文检索资料库》关于宋诗的检索,来自台湾元智工学院《网路展书读》 与李白《蜀道难》最早提出相反观点的《蜀道易》,是中唐陆畅所作陆畅为剑南节度使韦皋作《蜀道易》的故事背景和有关人物传记,乾源浚在《李白〈蜀道难〉序说》(注:参见日本《高知大国文》第二十一号13~22页,一九九○年出版此外,关于陆畅参照周租譔主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454~455页(中华书局,一九九二年出版)的该条(吴汝煜执笔)一文中有详细的考证。
以下所引基本以该文为据其故事梗概在晚唐李绰《尚书故实》(《百部丛书集成》本)中有如下记载: 陆畅,字达夫常为韦南康作《蜀道易》,首句曰:“蜀道易,易于履平地南康大喜,赠罗八百疋南康薨,朝廷欲绳其既往之事,复阅先所进兵器,刻“定泰”二字不相与者,因欲构成罪名畅上疏理之云:“臣在蜀日,见所进兵器刻‘定秦’者,匠之名也由是得释《蜀道难》,李白罪严武也畅感韦之遇,遂反其词焉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 按此说陆畅是在蜀受韦皋之厚遇而作《蜀道易》的,“蜀道易,易如履平地”(《全唐诗》卷四七八所收逸句)所说的是蜀道的平易即本来是自然环境、生存环境都极度艰难的蜀道,由于有了韦皋的善政,而变成了坦途陆畅所称颂的是以善政而治蜀的事迹所以在献呈这首诗后,韦皋大喜过望,才赠陆畅罗八百疋蜀道的艰难,因善政而变得平坦,这是一种政治性极强的说法 《蜀道易》的作者陆畅(生卒年月不详)为湖州人他虽在元和元年(805)进士登第,但却没有什么大的政绩陆畅的作品现收录在《全唐诗》卷四七八等集子中,共有诗(几乎全部是七绝)37首、逸句2条,就此而言,他只能算是一个典型的二流诗人而已在世时,陆畅才思敏捷,以发挥诗歌的谐谑而闻名在进士登第之前,他是位无官的布衣,因此有可能是为求职而入蜀的。
韦皋在贞元元年(785)担任了剑南西川节度使,直到永贞元年(805)他并不是行善政、施德治的政治家,据《资治通鉴》卷二三六记载,在韦皋21年的统治中,他的权力实际上是处于了半独立的状态他一方面对唐朝伪装忠诚,另一方面为维护对下属士卒的统治而对蜀人实行苛敛诛求,但同时也实行了所谓的三年一度的免税政策蜀人畏其智谋与权威,家家把韦皋的画像当做土地神来祭祀陆畅进呈《蜀道易》这年,正值韦皋离任或即将去世之时,是他在蜀统治的最后时期 那么,这个故事具有什么意义呢?《蜀道易》的诗题和自我表现,即使是儿童也能想象出,它只不过是《蜀道难》单纯的反义语而已因而也可能是在韦皋接见之时,陆畅即兴所献的幽默游戏之作从作为“首句曰”的“蜀道易,易于履平地”来看,它是与李白之作一样,其主题句是重复的,也许它是某种程度的长篇之作可是,即兴之作的可能性较高,又从现存陆畅的作品几乎都是七绝短诗的情况来看,这首诗或许就是只有十余句的古体诗总之,这首诗是令大权在握的韦皋喜出望外,并赢得同座宾客齐声喝彩的作品当然,就前提而言,蜀道难作为事实已印在人们的脑海里,李白之作作为毫不怀疑的文学观点成为了言语化了的东西从现代的眼光来看,这种不太重要的陆畅和韦皋的故事里也出现了《蜀道难》,那就意味着在李白去世之后数十年的中唐之初,它已属于为人所熟知的作品,也可能是被当做了轶事而从寓意方面被解读了。
韦皋和陆畅两者的立场虽然有所不同,但这个故事给人们留下的话题却是值得深思的即进士登第前的年轻布衣陆畅与蜀帝王一样的韦皋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由李白“难于上青天”垂直感觉的“难”和“蜀道易,易如履平地”水平感觉的“易”的首句反用,可知韦皋对眼前的年轻人有何要求,他应该是在瞬间有所感悟的晚年的韦皋,陶醉于自己的善政之中,虽然他实际上所实行的是虐政,但这种具有二重性的善政还是需要他人给予宣传的需要人们给予一个正当的评价,应该是当权者所特有的愿望当韦皋和受他庇护和帮助的陆畅想法一致时,这个故事的表现力和传播力就已经超过了诗歌的意义显而易见,《蜀道易》完全是陆畅对韦皋的阿谀追随之作正如前面引文(“朝廷……得释”)所说,韦皋去世后,其苛政受到朝廷的追究,由于陆畅的申诉,韦皋才免于被起诉如果这是事实的话,那么说明陆畅并不是追随当权者,而是两人的思想存在着相通之处 三、关于宋代晁说之、范成大的蜀道诗 继之检索宋诗也会发现,包含“蜀”字的诗歌达461首,包含“蜀道”的诗歌有50首,包含“蜀道难”的诗歌有欧阳修、范成大、陆游、梅尧臣等8首而明言“蜀道易”,不像陆畅那样的政治诗的用例也是有的例如北宋晁说之《题杨如晦二画(之一蜀道图)》诗:“山钩树白何年岁,流瀑可听下无地。
行人愁绝却无愁,始信宜歌蜀道易四部丛刊续编本《嵩山文集》卷四)这是一首为杨景字如晦所画的两幅画中的蜀道图所题写的题画诗在本来应该是布满愁容的蜀道旅人的脸色中,却看不到愁色,这是一首超越时空、描绘如桃源般虚构世界的画赞,它与实际中的旅游和政治是无关的然而这类的题画诗,可以说也具有“蜀道难”的反语“蜀道易”的意识注:附:晁说之,字以远其人博览群书,通六经、善诗画建炎三年(1129)七十一岁时去世因杨景的经历不详,故二人交往的实际情况也无从知晓 再如在创作《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的同时,又长于纪行诗的南宋三大诗人之一范成大,字子能,他在赴蜀任职途中的几首描写蜀地风光的作品,就有表现“蜀道易”内容如《再用前韵》诗(中国古典文学丛书本《范石湖集》卷十四)“蜀道虽如履平地,杜鹃终劝不如归”;《清湘驿送祝贺州南归》诗(卷十五)“万里归来蜀道易,四愁诗成湘水深”;《点心山》诗(卷十八)“游人贪胜践,姑吟蜀道易”;《瞿塘行》诗(卷十九)“剑阁翻成蜀道易,请歌范子瞿塘行”等诗句即是如此 乾道八年(1172)十二月,47岁的范成大作为广西经略安抚使赴静江(今桂林)就任,淳熙元年(1174)十月,他又作为了四川安抚制置使赴成都。
当时他是从桂林北上,渡潇湘、过洞庭、穿三峡,于六月到达成都的《再用前韵》诗与《甲午除夜,凭在桂林,念致一弟使虏,今夕当宿燕山会馆,兄弟南北万里,感怅成诗》用了同一个韵字,甲午除夕即淳熙元年的第二年正月所说的“蜀道虽如履平地,杜鹃终劝不如归”是直接援用陆畅的诗句表现的,《清湘驿送祝贺州南归》诗也同时作于去路而《点心山》、《瞿塘峡》诗则作于了归途赴任成都后,范成大因病而再三请求离任,淳熙四年五月,他如愿回到了故乡苏州这时,幕僚诗友陆游等人把他送到了眉州分别后,范成大登上了峨眉山禁不住诗兴大发点心山即是位于峨眉山白水寺后面的一座山正如“游人贪胜践,姑吟蜀道易”所说的那样,归途是愉快的,峨眉山一带的风光令人流连忘返继而在七月十九日,范成大来到了长江三峡(瞿塘峡),本来,三峡的艰险超过了剑阁,但因偶然涨水而变得容易通行了《瞿塘行》诗(七言古诗,十六句)正反映了他这种归心似箭的心情入蜀的两条艰险之路蜀道和三峡相比较由杜甫的《夔州歌》可知比蜀道还要艰险的三峡,似乎是反倒容易通过此处蜀道与三峡的对比,其难易的反转与陆畅原诗相比,或许可能是双重的反转吧这首诗与陆游赴夔州通判任时所作《瞿塘行》诗“君不见陆子岁暮来夔州,瞿塘峡水平如油”的句子有相通之处。
总之,这些诗都是往蜀中赴任或从蜀中离任时所作,在纯粹的纪行诗中,虽然不涉及全诗的主题,但诗句却是作为自然描写的一环而吟咏的蜀地长官范成大把自己的治蜀比喻成“蜀道易”当然是不可能的,这句话只是纪行诗比喻表现的一环而已范成大已意识到陆畅“蜀道易”的反意,他对蜀地的认识由此也可略见一斑注:其它作品虽然没有明言《蜀道易》,但苏辙、晁补之、梅尧臣等人的诗中,实际上已表现了《蜀道易》的内容 四、关于明代方孝孺的《蜀道易有序》诗 到了明代,在陆畅诗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富有政治性的作品例如明初一代硕儒方孝孺,继陆畅之后,作有《蜀道易 有序》(四部丛刊本《逊志斋集》卷二十四)诗该诗序文217个字,正文70句(句读有所不同)、419个字,属杂言体古诗,其规模已超过了李白的《蜀道难》 王道有通塞,蜀道无古今 至险不在山奥水,只在国政辨人心 六朝五季时,王路嗟陆沉 遂令三代民,尽为兽与禽,当时岂惟蜀道难 八荒之内皆晦阴,戎夷杂寇盗,干戈密如林 今逢天子圣,贤王之德世所钦 文教治飞动,风俗无邪淫 孱夫弱妇怀千金,悍吏熟视不敢侵 蜀道之易谅在此,咄尔四方来者,不惮高山江水深 明太祖朱元璋为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