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常中国成年人足底压力分析(医学论文).doc
12页正常中国成年人足底压力分析 【摘要】 研究正常中国成年人足底压力分布[方法] 使用F-scan足底压力分析系统收集100例志愿者站立、行走、慢跑、上、下楼梯的足底压力分布数据,分析5种生理状态的足底压力分布,以及性别、身高、体重、体重指数、步速等因素对足底压力分布的影响[结果]正常中国成年人5种生理状态的足底压力分布各有特点,静、动态差别显著;四种动态方式中,以水平行走的步态最为稳定,步速加快和上、下楼导致步态不稳;性别对足底压力分布的影响无显著性意义,步速的影响则有显著性意义,身高、体重、体重指数与足底压力分布呈弱相关[结论] 中国正常人的足底压力分布具有独特性,本实验得出的数据可对临床足底压力分析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正常 中国人 F-scan 足底压力 影响因素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search the plantar pressure distribution of the normal Chinese adult [Method] The F-scan plantar pressure analysis system was used to collect plantar pressure distribution data of 100 volunteers who stand, walk, jog, go upstairs and downstairsThe plantar pressure distribution data of 5 kinds of physiological states, as well as influence of sex, height, body weight, body mass index and speed was analyzed [Result] There’s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 between 5 kinds of states of the plantar pressure distribution in the Chinese normal adults There’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static and dynamic In four dynamic motions, the gait of walk was stalest, and it became unstable if speed up and go upstairs or downstairs As for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f the plantar pressure distribution, there was non-significance of sex But the speed had the significance The height, the body weight, the BMI had weak correlation with the plantar pressure distribution [Conclusion] The plantar pressure distribution of normal Chinese adults has the distinctive quality The data obtained by this experiment, may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the clinical plantar pressure analysis Key words:normal;Chinese;F-scan;plantar pressure;influential factor 发达国家对正常人足底压力的分析起步早,国际著名的足底压力分析仪均在大样本调查的基础上建立了各自的数据库。
近20年来国内对此研究虽然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总体上看,国内在此领域仍处于模仿国外研究对国人进行分析的探索阶段主要存在以下三个不足:某些学者使用的国产仪器难以得到广泛承认;数据缺乏较大的样本资料;研究的细致程度远不及国外[1]因此,本实验旨在使用国际广泛承认的足底压力分析仪对100例国人进行5种生理状态的足底压力分析现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100例健康志愿者,均无下肢病痛史考虑到年龄对足底压力分布的影响,选择20~30岁年龄段的健康成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因为他们是足病的少发人群如表1:表1实验对象的基本情况(x-±s)男性女性总和年龄(岁)2469±1512348±1902413±179身高(cm)17324±58316244±49016824±764体重(kg)6883±6805250±6266127±1048人数505010012F-scan足底压力分析系统本院的F-scan便携式系统版本为Clinical 52 65硬件包括平板式/鞋垫式传感器、压力转换器、数据接收器、线缆等;软件为基于Microsoft Windows(2000/XP)的压力显示和分析软件[2]。
传感器的厚度为018 mm,平板式传感器(432 mm×368 mm)有2288个传感单元,每只完整未修剪的鞋垫式传感器有960个传感单元,呈矩阵式排列 13方法 131实验前的准备向受试者说明需注意的问题后,对其步态训练,使其步态短期内达到实验要求再对F-scan系统进行调试和校准:(1)收集时间定为8秒,收集频率为50帧/秒(慢跑为127帧/秒);(2)使用国际通用单位:长度为cm,重量为kg,压力为kPa;(3)根据病人的体重进行校准 132足底压力分区取⻊母趾(H)、第2~3趾(T2、3)、第4~5趾(T4、5)、第1跖骨头(M1)、第2跖骨头(M2)、第3~4跖骨头(M3、4)、第5跖骨头(M5)、中足(M)、足跟(C)九个部位分析,如图1 133分析过程分别使用平板式/鞋垫式传感器进行静态(赤足立正姿势站立)/动态(穿统一的鞋袜行走,慢跑,上、下楼梯)足底压力测量,每个受试对象测量3次行走和慢跑的空间为20 m长的直通道,分别以80~120和180~240步/ min的速度水平匀速直线行走和慢跑;上、下楼的楼道,每阶的宽度足够以便足底与地面完全接触,以60~100步/ min匀速进行。
14实验测试指标静态分析,测量九个部位的瞬间压力(pressure, P) 和接触面积(area, A),及峰值压力(peak pressure,PP);动态分析,测量平均峰值压力(averaging peak, AVG)和压力中心(center of pressure, COF)运动轨迹,指标的意义如表2由于使用的仪器不同,实验方法、测试人群的选择等存在差别,国内外许多学者[3~10]报道的数据差别较大,因此收集足底压力数据后计算其百分比表2测试指标描述指标名称指标描述单位瞬间压力(P)8秒钟的收集时间内,取第一帧的足底压力kPa接触面积(A)第一帧瞬间双足底面与平板的接触面积cm2峰值压力(PP)8秒钟,各部位的最大压力kPa平均峰值压力(AVG) *8秒钟,每个相的峰值压力的总和/相的数目kPa压力中心运动轨迹(COF)作用于传感器上的压力的中心,在一个步态周期内的动态变化* AVG为F-scan系统特有,是峰值压力的优化表现形式系统通常将8秒钟分为6个相,可将AVG理解为6个站立相的峰值压力的平均值 15 统计学分析用SPSS 130软件包完成数值变量取3次数据的平均值分析,分类变量(如COF)取最稳定的一次数据分析。
正态分布数据以x-±s表示;非正态分布数据取自然对数,正态化后进行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如双足间比较)或成组t检验(如性别的影响),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因素间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如身高、体重的影响)P值显著性水准均为005 2结果 由于数据量较大,限于篇幅本文仅以表格列出最后的实验结果,符号说明如下:P值<005记为*,P值<001为#尽量配以统计图描述 21静态分析100例志愿者的瞬间/峰值压力和百分比及接触面积结果如表3和图2 22动态分析 221动态足各部位AVG和AVG%如表4和图3对4种运动方式及静态足底峰值压力进行LSD方差分析,结果见表4数据后的括号内标示符号,其中静态与4种动态的9个部位差别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值<001) 222压力中心运动轨迹(COF)如表5和图4 23影响因素关于四种动态方式,由于行走最具有代表性,故只选择行走与各影响因素作为分析指标 231性别对男、女性的足底压力数据作成组t检验(双侧,α=005),结果如表6表3静态足瞬间/峰值压力和百分比及接触面积表5动态足COF组别COF行走足跟→中足→第1-2跖骨间、第2跖骨或第2-3跖骨间→⻊母趾或第1-2趾骨间慢跑足跟→中足→第1-2跖骨间、第2跖骨或第2-3跖骨间→第1-2趾骨间上楼足跟→中足→第1-2跖骨间、第2跖骨→⻊母趾或第1-2趾骨间或第2趾骨下楼足跟→中足→第1-2跖骨间→第1-2趾骨间表6各因素对足底压力的影响组别部位(P值)性别站立 232身高、体重、体重指数将足底压力与身高、体重、体重指数作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如表6。
即使是正常人,由于体形不同,身高和体重的比例并不都在标准范围为解决这一问题,引入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BMI=体重/身高2(kg/m2) 233步速结果如表5行走和慢跑的比较 3讨论 31静态分析(1) 双侧足作配对t检验,仅第3~4跖骨头峰值压力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值<005)2)瞬间/峰值压力分布结果为:足跟>第2跖骨头>第3~4跖骨头>第1跖骨头>第5跖骨头>⻊母趾>中足>第2~3趾>第4~5趾传统观点认为,由于足纵弓和横弓的存在,足由足跟、第1和第5跖骨头三点负重,但本实验显示第2~4跖骨头足底压力百分比均比第5跖骨头大经典的三点负重理论更多的考虑骨性结构,即使是静态站立,足底压力分布不仅仅是由骨性结构决定,还取决于软组织的功能3)比较前、中、后足的负重百分比,由于足纵弓的生物力学作用,中足几乎不负重,前足(足趾和跖骨头)、后足分担了足的负重功能,其中前足负重更大这不仅是因为立正时身体稍前倾,足纵弓传递重力、平衡负重的作用更应考虑 32动态分析 321足底压力(1)双侧足底大多数部位AVG差别无显著性意义。
2)四种动态方式足底峰值压力分布结果相似:⻊母趾、第1~4跖骨头、足跟负重大,第2~5趾、第5跖骨头、中足负重小这更是对经典三点负重理论的进一步补充在5种不同的状态(包括静态站立)下,足底压力分布会随着骨与软组织结构的功能变化发生细微的调整,以便适应不同的运动状态和外部环境3)不同的运动方式足底压力分布不同,行走、慢跑、上楼时前、中、后足的负重比例除前足有较小差别外,余无显著性差异,只是上楼时中足负重明显增加;下楼时后足负重明显减小,向前足转移可见水平行走步态最稳定,加快步速或上、下楼步态出现不稳定非水平运动(上下楼)较水平运动步态更不稳定说明人们在日常生活、运动中应尽可能养成良好的步态,预防足病的发生;在疾病的康复训练中,应循序渐进的进行各运动方式的锻炼 322压力中心运动轨迹(COF)COF是评价步态稳定性极好的指标行走COF最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