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语言文学教育毕业论文.doc
22页毕 业 论 文课题名称 《伤逝》中子君的人物形象浅析 学 院 人文学院 专 业 汉语言文学教育 班 级 2007级 3班 指导教师 刘国文 学生姓名 吕卉 学生学号 0714094125 佳木斯大学毕业论文(设计)用纸目 录摘 要 IABSTRACT II前 言 1一、子君的多面性格分析 2(一)单纯、温良、内向 2(二)勇敢而无畏 2(三)勤俭节约、勇于奉献 3(四)对爱情忠贞不渝 4二、子君形象的审美价值 4(一)子君“优美”的审美价值……………………………………………………. ……4 (二)子君形象的爱情审美价值………………………………………..…………………5 (三)子君形象的悲剧性审美价值……………………………………..…………………6三、子君形象的重要意义 7(一)子君生活悲剧的现实教育意义 7(二)作者对女性个性解放的呼吁意义 8结论 11注释 12参考文献 13附录一 14附录二 16致谢 17佳木斯大学教务处 第II页摘 要 从封建社会严重的男尊女卑给医生做旗一般都做多大尺寸的五四运动中,女性意识的觉醒——当今社会女子撑起半边天。
中国女性的解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今天就从鲁迅先生的《伤逝》中,看看五四时代的勇敢者“子君”,怎样勇敢的走出当年的“铁屋子”,又为何最终无奈地走向人生的终点可以说,在现在这个科技社会,女性拥有着绝对的自主权,她们可以决定自己要走的路和生活的方式但是,她们也不是全都快乐和幸福的今天,我们就从“子君”说开去,探讨女性怎样才是真正的解放,怎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关键词:女性解放; 女性意识 ;女性独立 ;勇敢AbstractFrom the feudal society serious treatment of women as inferiors - - May 4th Movement of 1919, the female realizes awakens - - the social females to support now half. The Chinese feminine liberation is a long process. Today "Grieves for the dead" from Mr. Lu Xun, has a look at 54 ages brave “sub-Mr.”, how brave went out the same year “the hard room”, also but why finally trend life end point.may say that in the present thi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ety, the female is having the absolute right to independence, they may decide oneself want road and life way. But, they are not are all joyful and happy. Today, we openly express from “sub-Mr.”, discusses the female how is the true liberation, how can obtain true happy. Keywords: Feminine liberation;Feminine consciousness; Feminine independence;Brave前 言 《伤逝》是鲁迅唯一的爱情小说,也是他小说中最难解的文本之一。
《伤逝》讲述的是在封建制度下两个觉醒的知识分子之间的爱情故事虽然故事最后以悲剧告终,但简短的小说,透露出的却是人间的真理,直到今天所谓浪漫的、轰轰烈烈的爱情,难免也会走不出这个桎梏,每天或许还会重复上演着这样的悲剧……《伤逝》是一篇手记体小说,具体地说是涓生的手记,涓生一直是唯一的叙述者,同时又是作为事件中的中心人物而出现,因此事件的真实性完全在于叙述者的叙述,这便使他的叙述获得某种主动权或霸权并且叙述者、作者都是男性,所以不可避免地带有那个时代的浓重的男性中心主义色彩文本中强势的男性话语遮蔽了另一主人公子君的陈述,因此很长时间以来我们其实都是以涓生的叙述、涓生的视角去观照子君, 从而影响了我们对于女性形象子君的解读子君也一直被认定为是获得初步解放后不思进取又重新回到传统女性角色的悲剧人物,认为子君的平庸、落后和不思进取是造成爱情悲剧的根源之一但这并不是我们要的事实的真相子君并不是一个有着自觉个性解放思想的新女性,而是在涓生的启蒙下,更是在爱的感召下,她冲出了封建的大家庭,与涓生走在一起我们试着从女性主义的立场让处于失语状态的子君开口言说,这样不仅使我们对子君这一人物形象有一个更为客观全面的认识,同时对于揭示《伤逝》主题意蕴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子君的多面性格分析小说《伤逝》形象地表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以子君为代表的女性的觉醒小说以男主人公涓生为第一人称叙述者,并以“涓生的手记”的形式为基本叙事结构,这样就有意无意地剥夺了子君作为思维主体的话语权,被安排在一个注定暗哑无声的客体位置实际上,婚后的子君完全被塑造成了一个没有自己的话语,任凭涓生评说的木偶,这使得涓生可以继续以居高临下的启蒙者的姿态,按照自己的思维逻辑和审美来诠释子君,将子君的“变”作为二人感情变化的原由,单方面指责子君沉溺于家事,不知道爱情需要时时更新、生长和创造面对婚姻的日渐消损,子君真的像涓生认为的那样变了吗?这种变化是一种对理想的放弃和对安逸的认同吗?答案是否定的站在女性主义的视角,面对涓生的煽情表白,我们依然能够看出子君并没有变,自始至终都在坚持着自己的人生自主精神有着坚贞爱情信念的子君,有着多面的性格虽没有给她说话的权利,但从无声的行动中、从涓生的话语中,我们仍可以清晰地辨识出子君多层次的性格特征:(一)单纯、温良、内向子君单纯、温良、内向并不是大家眼中的一个有着个性解放思想的五四新女性子君单纯,不谙世面,对社会不了解,而涓生却懂得很多,他接受过外国文学和西方思想的熏陶,当然更了解中国的“五四”运动,因此涓生在子君面前就像一个“博学”的老师一样,滔滔不绝地“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泰戈尔,谈雪莱……”正是在涓生的“滔滔不绝”中,子君更多地接触到了启蒙思想。
但是她没有能力与涓生进行对话,也就不能和他在思想上进行沟通和交流,所以性格本来就内向的子君“总是微笑着点头,两眼里弥漫着稚气的好奇当涓生提及爱情须时时更新,子君只是“领会地点点头”;当涓生暗示子君他一个人会生活得何其容易,子君也只是“领会似地点头”;甚至从涓生的言语中预感到他即将弃她而去时,“她还是点头答应着倾听”二)勇敢而无畏在涓生的启蒙下,更是在爱的召唤下,温柔内向的子君勇敢无畏地选择了和涓生在一起,掷地有声地发出了时代最强音:“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句话透出了子君柔弱外表下掩藏着的骨子里的坚执和反叛,这是怎样勇敢与坚定的爱啊!子君追求现代自我的女性光辉的闪耀,岂不令人赞叹!涓生在这里是非常赞赏和肯定子君的,涓生自己既怯懦又多顾虑,在反对与阻挡面前不如子君那样勇敢、无畏和坚强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子君的爱不止于作出了一种现代女性的话语言说,更以极大的勇气毅然决然地付诸了实际行动——大胆地与涓生公开同居这一大胆的行动让千百年来似具法律效力的习俗形同虚设,即使今天看来也是人言各殊,更何况在那个笼罩着浓厚封建思想的社会?特别是作为置身其中的女性,子君所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
其实子君思想性格中的交战与内心极度的挣扎从未停止过,作为当时那个时代的女性,她承受的非议与压力显然比作为男性的涓生更多不论处境如何,女人的痛苦总比男人多,而且程度也更深女人是静止的,面对着悲伤无法分心,悲伤替她开了一个窟窿,给她往下钻,一直钻到底,测量窟窿的深度,把她的愿望与眼泪来填感受,爱,受苦,牺牲,永远是女人生命中应有的文章”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至亲的背弃,朋友的绝交,“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失业的阴影……一齐迎面而来,以至让象个“博学”的老师一样的涓生都有些“瑟缩”,而子君的表现却是“大无畏的”,“只是镇静地缓缓前行,坦然如入无人之境生活中的琐事子君也从不像涓生抱怨,从来都是自己一个人默默地承受,与房东的矛盾,生活的艰辛等等这些都是这位勇敢的女性一人承担着这是怎样的女性情怀呀!从容镇静之中无不诠释着女性的自主、自尊和自信!(三)勤俭节约、勇于奉献 子君虽是五四时期的新的知识分子,但她并不能算是一个有着自觉个性解放的新女性她身上拥有的更多的是中国传统女性的优点,如勤劳节俭、勇于奉献建立小家庭的生活是甜蜜的,当然也是艰苦的为租房和购置简单的家具,他们用掉了大半的积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自古以来“女为悦己者容”,而子君却卖掉了自己唯一的戒指和耳环,这说明什么问题呢?只能说明他不愿意作为寄生者与自己所爱的人生活在一起,而是要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在自己的家庭中加入自己的股份,她愿意毫不保留地与自己所爱的人同甘共苦。
在这个小家庭中,子君包揽了全部的家务家务劳动是琐碎的,甚至是平庸的,但这又是真实的生活,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做菜并不是子君的特长,为了使涓生从繁琐沉重的家务中解放出来去奋斗,她倾注着全力,尽心尽力地烧饭,“终日汗流满面,短发都粘在脑额上,两只手只是这样地粗糙起来”有了好吃的,先是生活“来源”地油鸡,再是最爱的爱人,然后是陪自己缓解寂寞的“朋友”阿随,最后才想到自己到了自己这里原本就少得可怜的吃食剩下的连称为残羹都勉强但她还是乐此不疲地做着这是她爱的表达,说明她爱得现实四)对爱情忠贞不渝当涓生宣布“我已经不爱你了”,把子君一个人抛弃在冰冷的家中时,子君忍受着寂寞孤独的煎熬她对涓生没有半点抱怨之词,更没有乞求涓生回到她身边如果子君能放弃内心深处现代女性爱的自我认同,不论浪迹社会还是回到旧家庭亦不至于早逝尽管她很清楚她面临的绝境,她还是没有留下,更没有堕落,而是选择了默默离开但是她对涓生残存的爱仍然是“这样的热烈,这样的纯真”,依旧把面粉、白菜聚在一处,把两个人生活材料的全部,郑重地交给涓生,希望他维持较久的生活离开涓生以后,子君原本可以随便嫁个人苟活人世,然而子君却以生命为代价实践了她对爱的坚守。
这是多么高尚又纯洁的爱啊!二、子君形象的审美价值 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作家所表现的人物形象都会在不同方面给人以美的享受,或是在人性完善上的贡献,或是在爱情审美上的贡献,或优美,或崇高,或丑,或悲剧性或喜剧性在男性主义视角下,人们首先感叹子君的勇敢,随后又非议她的“庸俗”与“怯懦”,把婚变的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