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4其他方法158.doc
7页第三单元 法律在我心中 下社中学 张鹏羽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从生活实际出发,普及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常识性内容,使学生了解学法的必要性 2、通过数据分析青少年为何会违法犯罪,让学生了解明白成因及后果,从而觉察自身规范行为,树立法律意识,提高自我预防的能力3、使学生了解,法律是行动的准绳,在约束我们的同时也在保护我们,应自觉守法过程与方法:谈话导入,实例分析,讨论,小组合作,总结情感与态度:1.通过实际案例,呼唤青少年的良知,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提高学生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 预防青少年犯罪2. 让学生认识到犯罪的危害性,在以后的生活中用法律自律,用法保护自己及家人,劝慰帮助他人学情分析:初二学生辨别是非能力还比较模糊,对于违法与否不明确很易受到教唆而干了违法事情也懵然不知,因此需要指导学生培养自己的良好行为习惯,让学生知道一些法律常识,了解身边生活中一些违法现象及提高法律意识健康成长教学重点与难点: 1、让学生了解法律,知法,遵法,真真切切让他们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以及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的道理。
2、能在以后的生活中用法律自律,用法保护自己及家人,劝慰帮助他人,杜绝犯罪现象的发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道德观教学过程:谈话导入一、为什么要学法教 师:请大家做个急转弯猜字谜游戏,三点水一个来念什么?(涞)三点水一个去念什么?(法)轻松的猜谜为大家带来一个严肃的字眼: 法律与我们息息相关 “法”(教师板书) 教 师:国家法律和我们息息相关,人人都在法律的保护下生活、学习和工作今天,我们就要围绕这“法”字共同了解有关法律法规常识,提高学法、知法的能力,增强守法的意识,使我们健康成长教 师:同学们,你都知道哪几部法律法规?(请学生答)教 师:其中与我们中学生密切相关的有哪些法律?教 师:同学们请记住《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是与我们密切相关的两部重要的法律那国家为什么要对未成年人给予特殊保护呢?(小组讨论)教 师:因为(1)未成年人年龄未满18周岁,身心发育尚未成熟;(2)未成年人尚不具备完全明辨是非的能力,容易上当受骗;(3)未成年人的世界观尚未形成;(4)未成年人自控力差,难以抵御不良诱惑所以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需要法律给予特殊关注教 师:生活中你听到过或看到过未成年人受伤害的事例吗?谁来举个例子……案例一:在汉口江滩上,一个由几名未成年人临时凑成的绑架团伙绑架了某中学生小帆,正当他们打向被绑架人母亲索要6万元赎金时,被公安分局刑警一举抓获。
据查,他们曾多次敲诈小帆,金额达1000多元三名犯罪嫌疑人中,最小的刘某(17岁)竟天真地问刑警:“把钱还给他(受害人),我可以走了吗?”同学们可以想想这几名未成年人的行为属于哪种不良行为?案例二:余某,15岁,是武汉某中学负学生,因平时一些小矛盾与同学张某结怨,余某有一天心情不好,就叫上五个好友,在放学后约张某在学校旁边小巷解决以前发生争执的事,张某不服气,余某就和五个朋友一起辱骂、殴打张某,并且在张某不停求饶大情况下也没住手,旁边的朋友还脱张某的衣服,并拍照发到网上,给张某身心造成很大伤害,张某的父亲已报警,警方以介入调查案例二中的余某的行为属于哪种不良行为?案例三:武汉市某中学林某在校园里,不慎将姑母从国外带回来送给他的派克钢笔弄丢了该校钟某刚好路过,他拾起钢笔回班上课林某的同学张某、宋某正好目睹钟某所为林某得知钢笔被钟某拾到便找他索要,钟某先是佯装不知,后见有人作证,便搪塞说放在笔盒里不知被谁拿走了学校多次做工作,钟某依然不肯归还林某便向法院起诉案例三中的鈡某的行为属于哪种不良行为?教 师:这些事例中的索要财物,打架辱骂,偷窃的不良行为可能也存在在我们的身边如果你不了解明白法律没有知晓实施遵循法律,后果可能也会像他们甚至是惨不忍睹的,这也警示我们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是多么重要,当你的合法权益受到伤害时,你一定要拿起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
再让我们看看下面这组数据未成年人犯罪呈快速上升趋势,并且未成年犯趋于低龄化,未成年人团伙犯罪的占67.5%,信息时报报道,据有关数据分析,2000年14岁以上不满16岁的未成年犯为215人,2004年增至589人,年均增长率为19.2%,14岁以下的犯罪案例也明显增多未成年人初次实施犯罪行为通常是在14岁,15、16岁越来越严重,其中在14至16岁初次实施犯罪行为的占81.6%,出现了“危险的14岁”的问题进一步巩固了学生愿意学法的意愿和情绪)那现在请大家想想:青少年是如何走上犯罪之路的呢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一般都是从不良行为开始的,有一个从劣迹→违纪→违法→犯罪的变化过程二、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识教 师:同学们,你们想知道更多的法律知识吗?问题1. 哪些行为属于不良行为?自己有没有不良行为?(小组讨论) PPT展示 轻度不良行为,中度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的范畴跟处罚及事例分析问题2、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自身原因还有什么?(小组讨论)主要是自我放纵和法律观念淡薄 :附事例加以理解3、思考,最后伤害了谁?4、自我预防—— 勿以恶小而为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共同讨论(一)、讨论分析题:1、听故事学法老师:下面我们来听一则故事《偷自己家的钱》 15岁的刘一是某小学六年级学生,父母都是做生意的,家庭条件很好,刘一从小就娇生惯养,在学校学习不求上进,后来发展到经常和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来往,几乎每天都出入网吧并染上了赌博的恶习,花钱如流水,时间长了,父母知道他的恶习,便严格控制他的经济来源。
由于找父母要钱这条路走不通,又实在渴望出去潇洒一下,一天,他趁父母外出之机,将家里的5000元现金偷走一个多月之后,刘某的父母发现5000元现金被盗,很快就怀疑到他,于是追问儿子有没有拿家里的钱此时,5000元钱都快被他挥霍光了,刘某害怕家长责备,便一再说自己没有拿,其父亲便向公安机关报了案公安机关经过缜密的侦查后将犯罪目标锁定在刘某身上在大量事实面前刘某不得不承认钱是自己偷的,公安机关遂将其刑事拘留,后转为逮捕父母知道窃贼是自家的儿子后,认为儿子偷拿父母的钱财不犯罪,他们也不想追究责任,要求公安机关释放刘某老师:同学们,你们说偷自己家的钱构成犯罪吗?(学生讨论) 包括宿舍偷窃,盗用网上账号都属于偷窃(二)、用法律的武器来解决身边的事情老师:我们身边常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当发生以下情况时,你会怎么做?1、收到匿名信、匿名怎么办?(学生讨论)答:告诉老师和家长一起到派出所去报案.2、发现有人你跟踪怎么办?(学生讨论)答:快速走到人群中,大声呼救或寻求大人的帮助,或大声与熟人讲话等3、在校园内、外受到别人敲诈怎么办?答:告诉老师或家长寻求帮助或在老师和家长带领下到派出所报案.老师:给我们的忠告。
我们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应该怎么做?老师给大家提几条建议:(1)法律提倡的——积极做 (2)法律要求的——必须做(3)法律禁止的——决不做四、法律知识检测1、判断题(1)保护在学校中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学生的合法权益只是学校的责任×)(2)《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表明我国用专门法律保护青少年的正当权益,约束青少年的行为√)(3)社会保护归根结底是要创造一种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学校和家庭环境×)(4)国家专门制定未成年人保护法,要求全社会共同努力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可见保护未成年人是社会的责任,与我们未成年学生无关×)(5)未成年人除了家庭保护和学校保护外,还需要社会保护√)(6)有违法行为的我国未成年人,不属于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的对象×)2、单项选择题(1)有的家长规定,儿子可以上学,女儿不给读书,帮做家务这种做法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A)A、 家庭保护 B、 学校保护 C、 社会保护 D、司法保护(2)未成年人要依法自律,是指(C)A、法律提倡做的事情尝试着去做,法律不允许做的事情一般不要去 做B、法律提倡做的事情尝试着去做,法律不允许做的事情坚决不做C、法律提倡做的事情积极着去做,法律不允许做的事情坚决不做D、自觉遵守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一些禁止性规定,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3)未成年人自我保护能力很弱,甚至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因此,需要法律给予(A)A、特殊保护 B、 特殊关注 C、 特殊照顾 D、特殊援助3、多项选择题(1)据报载,洛阳市3名小学生在金某违法经营的电脑游戏厅打游戏机时,因欠交2.5元,竟被金某用刀杀害。
人民法院依法判处金某死刑这一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有(ABC)A、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社会保护B、未成年人既要依法自律,又要学会自我保护C、我国刑法惩治犯罪,保护人民D、未成年人的人身权利应受到法律特殊保护(2) 据报载,某乡政府将两位不让子女上初中的家长推上了被告席对这一案例的正确说法是(BD)A、子女上学与否是家长的权利B、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C、乡政府不应该干涉家庭关系D、国家保护公民受教育的权利(3)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法律,表现在(AC)A 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需要法律特殊保护B 青少年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时期C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重大,需要国家给予特殊关注D 目前社会上存在着许多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4) 下列事例中属于违反学校保护规定的有(AC)A 某小学教师为提高学生成绩,对成绩差的学生在其课上摆上“差生”的标牌B 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C 某校校长仍坚持让学生在已是“危房”的教室中上课D 某校校长规定每学期要给学生进行一次体检(5)广西某彩灯厂私人老板多次派专人到农村招募未成年人做工,数十名未成年人离开父母、家庭,挤住在脏乱的工棚中,每天工作16-17小时,他们中最小的只有8岁。
此案(AB)A 彩灯厂老板违背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关于社会保护的规定B 这些童工的父母违背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关于家庭保护的规定C 这些未成年童工都是自愿的老板付给他们工资,说不上老板违法D 有的童工的父母说,家里穷,让孩子自己出去闯生活不是什么坏事(6)在加强来自社会的保护的同时,未成年人尤其是未成年中学生(ABCD)A 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B 要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C 要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D 要依法自律(7)老师对学生进行体罚、打骂,是(ABC)A 违法行为B 不尊重学生人格尊严的行为C 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D 严格要求,不违法五、课堂小结师:今天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我们都有那些收获呢?1、说出你所知道的有关青少年的法律法规的名称《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2、请你举例说说哪些是未成年人不能做的事情旷课、夜不归宿,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偷窃、故意毁坏财物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打架斗殴、辱骂他人,携带管制刀具等等为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分别做出了一些禁止性规定,中学生不应当违反这些规定。
要自觉做到:不吸烟、酗酒、流浪、聚赌、吸毒,不弃学经商、从不进营业性舞厅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不看淫秽、暴力、凶杀、恐怖等书刊、录象,不侵害其他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六、拓展 国家的有关的规定我国刑法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