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阴模式.ppt
21页第二小组平时作业 ——江阴市的比较优势与区域经济发展,,苏南模式,苏南模式:概括为“三为主、一共同”的理论内涵和基本特征,即:苏南模式的所有制结构是以集体经济为主,产业结构是以乡镇工业为主,经营机制是以市场调节为主,社会目标是共同富裕 发展历程:20世纪80年代初期发端于苏南的乡镇企业,成为江苏经济的半壁江山,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苏南模式;90年代初期因浦东开发带动的外资涌入,使这里的外向型经济独领风骚;20世纪末乡镇企业的民营化改制,为苏南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历史终结?” : 90年代中期以后,苏南模式面临来自多方面的挑战,一些人断言苏南模式的“历史终结” 一、是现实经济技术结构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 二、是高负债与粗放经营不相适应的矛盾; 三、是市场化程度不高与现代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市场化、国际 化、外向化不相适应的矛盾; 四、是农村社会的承受能力与粗放发展方式的矛盾; 五、是产权制度的弊端与宏观产权多元化不相适应的矛盾江阴现象,然而,在原有的苏南模式面临困境的情况下,江阴市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尤其是“江阴板块”引起了世人的关注。
社会各界对江阴近几年来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称其为“江阴现象” 江阴市连续8年蝉联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第一,,江阴和靖江两地资源优势接近,经济发展的差距却十分明显——2002年江阴GDP410亿元,财政收入45亿元,分别是靖江的4.8倍和5.6倍;那一年,江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20.31亿元,新增合同利用外资6.53亿美元,而这个数字在靖江分别是19.5亿元和5045万美元江阴市位于苏南沿江,总面积987.53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811.7平方公里,水域面积175.8平方公里,其中长江水面56.7平方公里沿江深水岸线长达35公里城市建成区为49.23平方公里2009年末,江阴市户籍总人口120.35万人,江阴市辖6个街道、11个镇居民绝大多数属汉族江浙民系,使用吴语太湖片方言,通行吴语上海话 江阴地处太湖水网平原北端,长江冲积平原南部,全境地势平缓,滨临长江,全境有干、支河流550余条江阴市简介,江阴市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导,工业经济从乡镇企业脱胎而来,从苏南模式演变而来,从轻纺、轻工、机械等传统行业发展而来从集体经济民营和股份制经济 09年第一产业增加值:32.38亿元,增加5.8%;第二产业增加值:1028.40亿元,增加10.06;第三产业增加值:652.58亿元,增加13.50% 三大产业增加值在生产总值中的构成比例:1.89:60.02:38.09,而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跃升到38%。
2010年第一季度) 主要产业:特色冶金,高档纺织,精细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光机电等,优势,区位交通:是集水、公、铁于一体,江、河、海联运的中央交通枢纽城市160公里范围内有六个机场,其中南京,上海可直飞境外 北枕长江,有长江公路大桥与靖江市相连,南近太湖,有锡澄高速公路与无锡市相接,沿江高速东接常熟、张家港至太仓,西连常州直至南京溧水,地处苏锡常“金三角”几何形中心,江阴和市区的山丘总体上呈北东、北东东走向,其高度由西南往东北逐级下降江阴交通便捷,历来是大江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和江海联运、江河换装的重要中枢型港口 09年全市港口吞吐量超过一亿吨,江阴港成为全国第五个亿吨级内河港 长江江阴段是一条“黄金水道”,江轮可从上海市直达重庆市,是中国最重要的水上交通大动脉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江阴大手笔发展交通事业,形成了干支线连通、内外沟通、城乡贯通、主要干道“六横八纵”的格局中国第一、世界第四的特大跨径钢悬索桥江阴长江公路大桥,是沟通同三(黑龙江同江一海南三亚)和京沪两大国道主干线的过江“咽喉”连接沪宁高速公路、宁通一级公路的锡澄高速公路穿越江阴境内新长(江苏新沂一浙江长兴)铁路取道江阴,连结陇海、渐赣两大铁路大动脉。
江阴境内的锡澄运河沟通长江、太湖1992年正式对外开放的江阴港可以直通海外江阴地处江尾海头,境内35公里长江深水岸线被专家称为黄金水道的黄金地段技术投入: 目前,江阴每年用于科技研发的投入占总投资的2 .2%以上,形成一条由研发直通产业的“纵贯线”,使传统产业因不断注入科技元素而“脱胎换骨” 三年来,区域产学联盟促成186家国内外高校院所和江阴506家重点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投入研发经费63亿元,带动项目总投资175亿元,产品销售超1000亿元 兴澄特钢每年的研发投入占到销售收入的3.5%,收入超200亿,7亿,人才: 新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家,聘请海外人才顾问10名,人才900人,各类柔性流动人才已达到4000名 江阴已有10余名携带项目的海归创业人才与本土骨干企业进行合作 70多位科技领军人才已带领团队到江阴船业,成功关键,1重视产业结构调整: 五大传统产业:特色冶金、高档纺织、精密机械、造纸及彩印包装、精细化—— 工传统工业的改造,高新技术产业:新材料、电子信息、光机电—— 2013年重点打造低碳产业,机械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现代物流产业等4个“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和生物医药,服务外包,新传感器,文化创新,地区总部经济等5个“百亿级新兴战屡性产业园区”,江阴模式实例 将工业园建到别人的地盘上,输出开发区管理模式,江阴的实验给开 发区的产业升级提供了新的思路。
近年来同样面临着土地紧缺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多重压力,因此在产业持续升级中,进行服务外包尝试和对传统制造业的转移,是无法忽视的两个问题纺织业,柬埔寨,2008年) 1999年江阴长江大桥的建成提供了便利,一些实力雄厚的江阴企业当时就开始寻求到长江北岸发展的可能性,兴澄钢铁、法尔胜、双良、阳光、海澜等企业都加入这个行列扬子造船厂) 2003年,江阴跨过长江与隔江相望的靖江市携手建立“江苏江阴-靖江工业开发区”,作为先发展起来的地区,江阴向这个开发区输出的是投资管理,而靖江则提供土地劳动力和环境配套这是国内首例跨行政区划联动开发的工业开发区(苏南的江阴和苏北的靖江分别归属于无锡市和泰州市)跨行政区域合作:2003年江阴和靖江签订了协议,江阴-靖江工业开发区初步规划用地60平方公里,其中占用岸线11公里,首期开发8.6平方公里双方成立开发区投资有限公司首期注册资本1亿元,江阴出资90%靖江出资10%,10年内投资收益全部留在开发区滚动开发开发区经济事务由江阴负责,社会事务由靖江管理 成效:江阴通过“借地”行为实现了江阴制造业“突围”,以相对较低的土地机会成本来换取土地而靖江的产业地位则是,主动承接江阴的产业转移,为其新型产业体系做配套。
到2007年,江阴-靖江工业开发区经济总量已经达到50亿元人民币,而整个靖江才350亿元 实现产业转移和升级:最好的产业转移的例证依然来自造船业,开发区启动后江阴的拆船、造船和冶金产业就先期搬进了开发区,如今靖江江岸已经成为我国造船业的重要基地而与江阴-靖江工业开发区隔江相望的江阴经济开发区,则腾出手来招商选资,制定了产业目录,发展包装新材料、广电通信新材料、特种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和纺织新材料,构筑有竞争优势的沿江产业链,同时开始进行服务外包的尝试2利用资本市场筹集资金,上市融资 1996年,江阴市就成立了企业上市指导小组 江阴实施“资本战略”,以资本促转型江阴板块利用从资本市场募集到的资金加快技术改革和产业机构升级,实现超常规、裂变式发展作为县级市的江阴,已拥有28家上市企业江阴板块,从华西村(000936)到长电科技(600584)(600584),从双良股份(600481)到法尔胜(000890),江阴的股票不仅数量众多、题材广泛,多家企业进军境内外资本市场,可谓是全球发力,全面开花 份额1%的奇迹 目前,全市27家上市公司中有9家在境外上市,累计募集资金206亿元,上市公司数量和募集资金总量在全国县级市中保持第一。
江阴板块”以全国万分之一土地、千分之一人口,实现了占全国A股上市企业总数的1%的份额,成为中国证券界的奇迹企业上市热情高涨,预计明年上市公司将超过30家,目前拥有100家科技型拟上市企业蓄势待发,其中20家新兴创新型上市后备企业、80家中小板块上市后备企业,2011-2013年力争再上市60家,未来上市公司将集中在新能源、新材料、现代物流、新传感器、生物医药等行业民间资本投入,工业重镇周庄镇积极组建全国首家乡镇创投基金,风投资金,大量风投资金聚焦江阴,9月中旬,全球最大第三方理财机构诺亚财富落户江阴,这意味着美国最大风险投资机构“红衫资本”将在江阴“选秀” 目前,174家海外基金及风投在高度关注江阴企业上市动态3政府主导 眼光远 考虑早 96年就成立了企业股份上市指导小组 十六大刚召开就成立即使部署走新型工业化路子的措施 电能建设早 出台扶持个性化政策,发挥1亿元创业投资基金、5亿元江阴光大投资基金和担保公司的引导工作,加大创业扶持力度,引入中科招商、美国湾区、硅谷天堂、新加坡ICH等风投基金、产业基金,为区内企业提供风投、担保等多种形式的金融服务 通过制定产业政策,积极引导企业持续科学发展。
要求传统产业投入的70%以上用于技术改造,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主导产品品牌化每年都有200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企业品牌建设、专利申请和注册商标,从市到镇都设有专门的部门和人员帮助企业做品牌建设工作江阴 “招商选资”的思路:列出了重点鼓励产业、允许发展产业、禁止进入产业,高消耗、高污染的项目一律不接,同产业布局要求不符合的项目一律不进 “在引进资金、技术、项目时,眼睛盯在能不能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盯在能不能增强产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上4重视对动力机制的研究,为激发规模企业的发展动力,江阴每年都要组织规模企业老总去浙江、山东、广东等地参观学习 为支持规模企业的发展,江阴采取了开发区内行政费“零规费”等措施 为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江阴设立800万元的技术创新资金,对各类科技创新项目均实行数额不等的奖励,极大地调动了企业发展和创新积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