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国古代墓葬的价值和意义.doc

4页
  • 卖家[上传人]:红***
  • 文档编号:202325657
  • 上传时间:2021-10-1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7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国古代墓葬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古代墓葬礼仪制度具有非常鲜明的社会等级性墓葬坟丘的大小、墓室的性质与多少、棺椁重层的多少、随葬品的多少、墓前石刻规格等都与墓主生前的社会等级高低与权力的大小直接相关,象征着墓主人的身份墓葬形制等级的高低实质上取决于墓主人社会等级的高低 二、宗族伦理观念强烈 中国墓葬与传统宗法观念也是密切相关的,是宗族伦理观念的直观反映墓主人安葬的地点、方式都严格地依据宗族亲缘关系宗族墓葬往往集中在一地,以墓葬群的方式出现宗族中的成员按照在家族中的关系安葬在一起 三、深受中国古代传统风水学思想的影响 中国古代墓葬的选址、埋葬深受中国传统风水学思想的影响风水术在汉代已相当流行,东汉以后已将墓地的好坏与生者的贫富贵贱联系起来,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墓地风水术已形成系统的理论,出现了大量风水术方面的著述,著名的如郭璞的《葬书》晋代郭璞在《葬书》中对风水作了如下解释:葬者,乘生气也,经曰:气乘风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造风聚气,得水为上故谓之风水上述乘生气、藏风聚气其实就是中国风水文化中对墓葬自然环境选择的要求风水术要求墓葬乘大自然之生气,并以良好的自然环境寄托了逝者与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希冀追求和生者对逝者的哀悼。

      四、 视死如视生的表现形式 中国人有着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伦理观念中国传统宗教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仍将存活在世,并且可以荫庇子孙因此,墓葬要按照墓主人生前生活的情景来安排在重视阳宅的同时,也重视阴宅的建筑和配置这一点在中国古代的帝王墓葬中有十分突出的表现,如帝王陵寝地下建筑一般按照前朝后寝,地上建有享堂、献殿等 古代墓葬风水知识 古人选择墓地考虑的因素依次为:一是京城附近,其风水不消说自然是好的;二是故里、采邑或祖籍地,符合叶落归根的传统观念;三是死亡地,如任所、战场等,这往往是格于形势,如交通制约等;四是其他地方,古人对于阴宅的重视不亚于阳宅,特别讲究事死如事生因此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兴起了依山造陵的观念许多国君的墓不是背山面河,就是面对视野开阔的平原,甚至有的国君墓干脆建在山巅之上,以显示生前的崇高地位和皇权的威严后来人们选择墓地又特别重视依山傍水的地理环境,依山傍水被古人视作最佳风水宝地《大汉原陵秘葬经》就曾记载:立冢安坟,须籍来山去水 晋朝的风水大师郭璞在《葬书》一书中说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而止,故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相墓就是指古人在选择墓地时对气候、地质、地貌、生态景观等环境因素的综合评测,以达到避凶趋吉的目的。

      纵观历史,墓地风水学孕育于先秦,盛行于唐宋,泛滥于明清墓地风水能决定后代的贫富贱贵,子嗣繁昌,家族的兴盛衰落北宋司马光在《葬论》中曾述世俗信葬师之说,即择年月日时,又择山水形势,以为子孙贫富贱贵,贤愚寿夭,皆系于此如相传孔子墓前有条金城界水,以至孔家后代人才辈出就连理学大师朱熹也对风水思想深信不疑神灵得安,则其子孙昌盛,而祭祀不绝《周易大壮卦》说:适形而止先秦时的姜太公倡导因地制宜,《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泻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渔盐这其实就是我们古代先民根据环境的客观性,采取适宜于自然的生活方式的表现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使人与建筑适宜于自然,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天人合一,这也正是风水学的真谛所在 风水学理论认为:葬地内有生气,生气可以带来福音而生气在地里是流动的,遇风吹就会失散,遇水流拦挡就会停止不动所以,古人寻找墓地,都是选择生气凝聚的地方,即风吹不到、有水流可以阻挡它流动的地方后来,人们将风水概念扩大到城市、民居等领域为了加以区别,人们将风水划分为阴宅风水和阳宅风水两大类古代帝王陵寑,我们不得不承认它们确实都占据着华夏大地的一处处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的吉壤。

      而这些吉壤的选择,也无不表现了我们的祖先对于中华民族血脉永继、繁荣昌盛所寄予的深深祝愿由于古人事死如事生的伦理观念和丧葬习俗,古代帝王的大墓里往往藏有大量珍贵文物和金银珠 猜你感兴趣:。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