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联读导学案(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8页《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联读导学案(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时代、青春与诗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比较阅读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意,理清诗歌脉络,初步把握诗歌情感 2.把握意象内涵,感悟诗人抒发的情思,体会象征手法的运用 3.理解作者的青春理想,并结合时代背景升华自己的人生感悟 教学重难点 1.赏析诗歌中的意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2.学习郭沫若感时忧国与思考未来的优秀品质,以及闻一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的爱国 情怀与报国志向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二、学习任务 课前预习任务 (一)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考古学家、思想家、 革命活动家、诗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1914 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这个 时期,他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郭沫若是一位开风气之先的诗人,他的诗集《女神》应和着“五四 ”时期的狂飙突进精 神,以饱满的激情书写了时代的青春和民族的新生。
在诗歌观念上, 他主张诗是诗人的自我 表现,认为“诗的本职专在抒情 ";他相信诗的灵感和直觉,提出“诗不是‘做 ’出来的, 只是‘写 ’出来的 ”;他还强调诗的非功利性,但承认诗所产生的客观社会效应郭沫若开 创了现代新诗的自由诗,他的不拘一格的诗歌体式,对后世影响很大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和民主战 士幼年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1913 年考入清华学校,1922 年毕业后赴美留学,研习绘画、 文学1923 年出版诗集《红烛》1925 年回国,历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武汉大学、青岛大 学、清华大学等校教授1928 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1946 年 7 月 15 日被国民党特务 杀害,用自己的鲜血谱写了爱国主义的不朽诗篇 闻一多的诗歌表现了对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痛恨,抒写了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 注,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艺术上, 闻一多致力于研究新诗格律化的理论,在论文 《诗的格律》中,他要求新诗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辞藻),并且还有建筑的 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他的诗歌想象奇特, 结构整饬,形式整齐,音节和谐,具有较 高的艺术成就。
(二)文化常识 现代诗:现代诗也叫「白话诗」最早可追溯到清末, 是诗歌的一种,与古诗相比,虽都 是有感于物而作,但一般不拘格式和韵律 现代诗形式自由,意涵丰富,意象经营重于修辞运用与古诗相比, 虽都是有感于物而 作,都是心灵的映现,但其完全突破了古诗“温柔敦厚,哀而不怨 "的特点,更加强调自由 开放和直率陈述,以及“可感与不可感之间 ”的沟通 现代诗的主流是自由体新诗自由体新诗是“五四 "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形式上采用白 话,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内容上反映新生活,表现新思想 课中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理解诗意 本次“青春之歌 ”朗诵会,班级准备诵读《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和《红烛》请同学们 自读诗歌,理解诗意,进而描述诗歌所塑造的形象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学习任务二:理清诗脉 朗诵是情感的共鸣之旅,不仅要理解文字的情感,还要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请同学 们结合课前准备资料,理清诗歌脉络,把握诗歌情感,把下面的图表填写完整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景 怒涌的白云、 情 毁坏、创造、努力、 主人公形象 《红烛》 主体意象 意象特点 赤红、 _____________、 意象品质 作者情感 学习任务三:赏析手法 朗诵中,语调音高音强需要根据诗歌的情感表达的技巧而有所不同。
请同学们探究两位 诗人如何表达情感?选择一种手法做简要赏析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四、拓展延伸 两位诗人都深受中国传统文学和西方文学的影响,两首诗都处在新诗的初创期,却表现 出巨大差异,原因是什么? 结合两首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探究二者诗歌风格不同的原因 诗人 创作时间年龄身份 背景 郭沫若 1919 年,27 岁,热 血青年 “五四运动 "的狂飙,震动了在日本留学的郭沫若,给了他极 大的精神鼓舞1919 年 9 月、10 月间,郭沫若从日本回国,当 轮船行驶在日本横滨海面时,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他胸中激 情奔涌,写下此诗他的诗歌中充满迫切的希望和强大自信 闻一多 1923 年,24 岁,爱 国青年 1923 年,闻一多看到了社会的黑暗混乱,民不聊生,回归 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写下此诗此时的中国,有革命的火 种,但也不乏鲜血和牺牲前途虽然明朗,道路却愈发曲折 因此,《红烛》的情感自然更加深沉含蓄 五、作业布置 阅读《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完成下列 1-3 题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从仰视的角度写出了空中的壮阔景象,写出了诗人极目 远望的开阔眼界。
B.诗人紧扣“立在地球边上 "这一着眼点,借助丰富的想象,把地球北极的北冰洋和居 于地球腹地的太平洋联结起来 C.“无数 ”“无限 "这些词语,写出了具有异乎寻常的规模、威力的自然形象,显示出 它们的宏伟、壮观和伟力 D.这首诗的主体形象是横跨两大洋的巨人,也是诗人的自我形象表达了诗人渴望破坏 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 2.下列对《红烛》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以“红烛啊 ”开头,用呼告、拟人手法,赋予红烛人的感情,把红烛变成人的 精神品质的化身和作者抒情的依托 B.第一节至第三节采用的抒情方式是问答法第一节的问表现了诗人的赤子之心;第 二、三节的问与答表现了诗人的思考,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 C.流泪的蜡炬为新的人间消尽了一己的心血,而对于它自己,诗人进一步总结道:“灰 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这里的因果关系非常有趣,从一方面看,诗人将“灰心 流泪 ”置于前,将“创造光明 "置于后,突出强调了“灰心流泪 ”毕竟属于最终的“果 ”, 其个体的悲剧性难以掩饰 D.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 ”。
诗人 在红烛身上找到了生活方向,并以红烛自励 3.如何理解《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的意象?与《红烛》相比, 二者的意象有着怎样的 差异? 参考答案: 课中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理解诗意 本次“青春之歌 "朗诵会,班级准备诵读《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和《红烛》请同学们 自读诗歌,理解诗意,进而描述诗歌所塑造的形象 明确:《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个巨人,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 ”俯瞰地球的 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他的号角声欢呼在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 也 欢呼在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 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巨人就是要掌握它、驾驭它,用他那火热赤诚的心,澎 湃激扬的热情,彻底推翻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 《红烛》:红烛烧蜡成灰,为创造光明而牺牲自我,但又会因“残风 "而烧的不稳着急 流泪,但是即便如此仍旧勇于面对现实,坚定而执着的燃烧奉献自己 说明:本任务旨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了解诗歌中的形象是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 术感染力的人、物和自然景象 学习任务二:理清诗脉 朗诵是情感的共鸣之旅,不仅要理解文字的情感,还要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
请同学 们结合课前准备资料,理清诗歌脉络,把握诗歌情感,把下面的图表填写完整 明确: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景 怒涌的白云、滚滚洪涛 情 毁坏、创造、努力、力的赞美 主人公形象 破旧立新、积极进取、勇于创造改造世界的先锋 《红烛》 主体意象 红烛 意象特点 赤红、燃烧、流泪 意象品质 牺牲自己,奉献自己,为他人、世界“创造光明 ” 作者情感 赞美、歌颂、追求红烛精神 学习任务三:赏析手法 朗诵中,语调音高音强需要根据诗歌的情感表达的技巧而有所不同请同学们探究两位 诗人如何表达情感?选择一种手法做简要赏析 明确:《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①运用拟人手法,借助极目远望的开阔眼界,通过“怒 "推倒 ”等词语,描绘出一幅 海涛汹涌、海天之上白云怒涌的宏伟而壮丽的图画 ②运用排比手法为“毁坏 "呐喊,为“创造 ”呼号,为“努力 "着的不可抗拒的力量引 吭高歌! ③比喻,讴歌赞美“力 ”力的绘画 "指展现出的大海白云的壮丽景色,“力的舞蹈 ” 是洪涛滚滚的比喻,“力的音乐,力的诗歌 "是洪涛的声音,而“力的律吕 ”则是洪涛的节 奏和音律。
总之,这是对“力 "的美化 《红烛》主要运用了象征的手法 “色 ”是将红烛的红,代表赤诚、热烈、忠诚 “光 "象征着红烛牺牲自我,拯救世人的理想信念 “泪 ”象征着因拯救祖国、拯救世人的理想受到阻碍而产生的着急焦虑之情 “灰 "象征着为了拯救世人,而主动自我牺牲后还能培育出花果的脂膏诗人勉励红烛 流泪,并培出花儿,结成果子,实际是勉励自己为争取人民的幸福快乐无私奉献 红烛象征着诗人自己和献身祖国的奉献精神诗人赤诚地热爱祖国和人民即便他的追求 常与痛苦失望、迷惘相伴,但仍旧无比坚贞的坚守理想信念 补充:①象征: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 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象征的表现效果是: 寓意深刻,能丰 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 能表达 真挚的感情 ②蜡炬(蜡烛、烛),古代诗歌中的一种常见意象,“烛 ”的意象常常和宴饮离别、爱情 思念有关如杜牧《赠别》:“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又如李商隐《无题 ·相 见时难别亦难》:“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宋词中的“红烛 "多半与缱绻柔情、 追忆往事、甜蜜温馨有关如蒋捷《虞美人 · 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五、拓展延伸 两位诗人都深受中国传统文学和西方文学的影响,两首诗都处在新诗的初创期,却表现 出巨大差异,原因是什么? 结合两首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探究二者诗歌风格不同的原因 明确:一首诗是一幅画,是画境与诗意的浓缩,也是诗人生活时代的缩影知人论世, 可以帮助我们加深理解时代性很强的诗歌作品 诗人 创作时间年龄身份 背景 郭沫若 1919 年,27 岁,热 血青年 “五四运动 "的狂飙,震动了在日本留学的郭沫若,给了他极 大的精神鼓舞1919 年 9 月、10 月间,郭沫若从日本回国,当 轮船行驶在日本横滨海面时,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他胸中激 情奔涌,写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