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有关八年级数学教案汇编8篇.pdf
10页有关八年级数学教案汇编8篇目标设计一、情境设计1 .对教材所给情境作适当解释;2 .补充适量其它情境,有利于直及主题或拓展引申.二、活动设计1 .概念的形成过程;2 .法则、定理的推导过程;3 方法的提炼与思想形成过程;4 .问题串剖析过程(对概念的深化与挖掘).三、例题设计1 .教材例题分析;(解题格式、要点示范)2 .形成性例题训练;(思想方法的应用示范)(3 题左右)3 .巩固性考题剖析.(2 题左右)四、拓展设计(2题左右)1 .综合性训练;2 .引申性、探究性、创新性活动;3 .奥数问题点击.(不一定非得设计)五、教学反思六、检测设计(时间3 0 分钟,得分集中于8 5/7 0 分左右)1.难度与例题设计、拓展设计相当,个性化的题型要在例题中出现过;2.8 k 纸,正面为例题回眸,内容为课堂所讲解的所有例题题目,根据题型留适量的空白(主要供学生课后复习和考前复习用,任何教师一律不得要求学生完成解答过程,违者按教学违规论处);反面为作业纸,只留标题栏,取消边框.(凸显分层)八年级数学教案篇2教学目标:1 .知道负整数指数嘉=(a r 0,n 是正整数).2 .掌握整数指数基的运算性质.3 .会用科学计数法表示小于1 的数.教学重点:掌握整数指数基的运算性质.难点:会用科学计数法表示小于1 的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堂知识使学生懂得任何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理论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能利用事物之间的类比性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一、课堂引入1.回忆正整数指数塞的运算性质:(1)同底数的基的乘法:a m?a n =a m+n (m,n是正整数);(2)幕的乘方:(a m)n =a m n (m,n是正整数);(3)积的乘方:(a b)n =a n b n(n是正整数);(4)同底数的事的除法:a m 4-a n =a m?n (a#0,m,n 是正整数,m n);(5)商的乘方:()n =(n是正整数);2 .回忆0指数幕的规定,即当a#0时,a O =1.3 .你还记得1 纳米=1 0?9米,即 1 纳米=米吗?4 .计算当a#0时,a 3+a 5=,另一方面,如果把正整数指数基的运算性质a m+a n =a m?n (a W O,m,n是正整数,m n)中的m n 这个条件去掉,那么a 3+a 5 =a 3?5 =a?2,于是得到a?2 =(a W 0).二、总结:一般地,数学中规定:当 n是正整数时,=(a W O)(注意:适用于m、n可以是全体整数)教师启发学生由特殊情形入手,来看这条性质是否成立.事实上,随着指数的取值范围由正整数推广到全体整数,前面提到的运算性质都可推广到整数指数募;a m?a n =a m+n (i n,n是整数)这条性质也是成立的.三、科学记数法:我们已经知道,一些较大的数适合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有了负整数指数幕后,小 于 1 的正数也可以用科学记数法来表示,例如:0.0 0 0 0 1 2 =1.2 X 1 0?5.即小于 1 的正数可以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a X 1 0?n 的形式,其中a是整数位数只有1 位的正数,n是正整数.启发学生由特殊情形入手,比如0.0 1 2 =1.2 X 1 0 7 2,0.0 0 1 2 =1.2 X 1 0 7 3,0.0 0 0 1 2 =1.2 X 1 0?4,以此发现其中的规律,从而有0.0 0 0 0 0 0 0 0 1 2 =1.2 X 1 0?9,即对于一个小于1 的正数,如果小数点后到第一个非0数字前有8个 0,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这个数时,1 0 的指数是?9,如果有m个 0,则 1 0 的指数应该是?m?L八年级数学教案篇3教学目的1 .使学生熟练地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求等腰三角形内角的角度。
2 .熟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2 .通过例题教学,帮助学生总结代数法求几何角度,线段长度的方法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教学难点简洁的逻辑推理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1 .叙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它是怎么得到的?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也可以简称等边对等角把等腰三角形对折,折叠两部分是互相重合的,即 A B 与 A C 重合,点 B与 点 C重合,线段B D 与 C D 也重合,所以C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线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由于A D 为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所以B D=C D,A D 为底边上的中线;B A D=C A D,A D 为顶角平分线,A D B=A D C=90,A D 又为底边上的高,因此三线合一2 .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为3和 4,则其周长为多少?二、新课在等腰三角形中,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就是底边与腰相等,这时,三角形三边都相等我们把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具有什么性质呢?1 .请同学们画一个等边三角形,用量角器量出各个内角的度数,并提出猜想2 .你能否用己知的知识,通过推理得到你的猜想是正确的?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由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的性质得到B=C,又由B+C=18 0,从而推出 B=C=6 0o3.上面的条件和结论如何叙述?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 0。
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有几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也称为正三角形例 1.在A A B C 中,A B=A C,D是 B C 边上的中点,B=3 0,求 1 和 A D C 的度数分析:由A B=A C,D为 B C 的中点,可知A B 为 B C 底边上的中线,由三线合一可知A D是a A B C 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从而A D C=9 0,B A C,由于B=3 0,B A C 可求,所 以 1可求问题1:本题若将D是 B C 边上的中点这一条件改为A D 为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或底边B C 上的高线,其它条件不变,计算的结果是否一样?问题2:求 1 是否还有其它方法?三、练习巩固1.判断下列命题,对的打,错的打a.等腰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互相重合()b.有一个角是6 0的等腰三角形,其它两个内角也为6 0()2 .如图(2),在A B C 中,已 知 A B=A C,A D 为 B A C 的平分线,且 2=2 5,求 A D B 和 B的度数四、小结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以推出等边三角形的各角相等,且都为6 0三线合一性质在实际应用中,只要推出其中一个结论成立,其他两个结论一样成立,所以关键是寻找其中一个结论成立的条件。
五、作业1.课本 P 12 7 7,92、补充:如图(3),a A B C 是等边三角形,B D、C E 是中线,求 C B D,B O E,B 0C,E 0D 的度数一)课本 P 12 7 1、3、4、8 题.八年级数学教案篇4一、平移: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平移1.平移2 .平移的性质:经过平移,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角相等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只改变图形的位置)4)平移后的图形与原图形全等3 .简单的平移作图确定个图形平移后的位置的条件:需要原图形的位置;(2)需要平移的方向;(3)需要平移的距离或一个对应点的位置作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找出关键点;作出这些点平移后的对应点;将所作的对应点按原来方式顺次连接,所得的;二、旋转: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旋转,这个定点称为旋转中心,转动的角称为旋转角1.旋转2 .旋转的性质旋转变化前后,对应线段,对应角分别相等,图形的大小,形状都不改变(只改变图形的位置)旋转过程中,图形上每一个点都绕旋转中心沿相同方向转动了相同的角度。
任意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都是旋转角,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旋转前后的两个图形全等3.简单的旋转作图己知原图,旋转中心和一对对应点,求作旋转后的图形已知原图,旋转中心和一对对应线段,求作旋转后的图形己知原图,旋转中心和旋转角,求作旋转后的图形三、分析组合图案的形成确定组合图案中的“基本图案”发现该图案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该图案的形成过程,类型有:平移变换;旋转变换;轴对称变换;旋转变换与平移变换的组合;旋转变换与轴对称变换的组合;轴对称变换与平移变换的组合八年级数学教案篇5一、教学目标1.理解一个数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意义;2.理解根号的意义,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3.通过本节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4.通过学习乘方和开方运算是互为逆运算,体验各事物间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兴趣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及求法教学难点: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联系与区别三、教学方法讲练结合四、教学手段幻灯片五、教学过程(一)提问1、已知一正方形面积为50平方米,那么它的边长应为多少?2、已知一个数的平方等于10 0 0,那么这个数是多少?3、一只容积为0。
125立方米的正方体容器,它的棱长应为多少?这些问题的共同特点是:已知乘方的结果,求底数的值,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这就是本节内容所要学习的下面作一个小练习:填空1、()2=9;2、()2=0、25;3、5、()2=0、0081学生在完成此练习时,最容易出现的错误是丢掉负数解,在教学时应注意纠正由练习引出平方根的概念平方根概念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就叫做a的平方根(二次方根)用数学语言表达即为:若 x 2=a,则 x叫做a的平方根由练习知:3 是 9的平方根;0.5是 02 5 的平方根;0的平方根是0;0.0 9 是 0 0 0 8 1 的平方根由此我们看到+3 与一3 均为9的平方根,0的平方根是0,下面看这样一道题,填空:()2=4学生思考后,得到结论此题无答案反问学生为什么?因为正数、0、负数的平方为非负数由此我们可以得到结论,负数是没有平方根的下面总结一下平方根的性质(可由学生总结,教师整理)三)平方根性质1 .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2 .0 有一个平方根,它是0本身3.负数没有平方根四)开平方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的运算由练习我们看到+3 与一3的平方是9,9的平方根是+3 和一3,可见平方运算与开平方运算互为逆运算。
根据这种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平方运算来求一个数的平方根与其他运算法则不同之处在于只能对非负数进行运算,而且正数的运算结果是两个五)平方根的表示方法一个正数a的正的平方根,用符号 ”表示,a叫做被开方数,2叫做根指数,正数a的负的平方根用符号“一”表示,a的平方根合起来记作,其 中 读 作“二次根号”,读作“二次根号下a根指数为2时,通常将这个2省略不写,所以正数a的平方根也可记作“”读 作“正、负根号a”练习:1.用正确的符号表示下列各数的平方根:2 6 2 4 7 023解:26的平方根是2 4 7 的平方根是02的平方根是3的平方根是 的平方根是由学生说出上式的读法下列各数的平方根:(1)8 1;(2);(3);(4)04 9解:(9)2=8 1,8 1的平方根为9即:(2)的平方根是,即(3)的平方根是,即(4)(0 o 7)2=0 o 4 9,二 04 9 的平方根为0小结:让学生熟悉平方根的概念,掌握一个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六、总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平方根的概念、性质,以及表示方法,回去后要仔细阅读教科书,巩固所学知识七、作业教材 P127 练习 1、2、3、4八、板书设计平方根(一)概 念(四)表 示 方 法 例 1(二)性质(三)开平方探究活动求平方根近似值的一种方法求一个正数的平方根的近似值,通常是查表。
这里研究一种笔算求法求 的 值解 V92102,两边平方并整理得V x l为纯小数18x1-1 6,解得 x lg 09,便可依次得到精确度为 001,0o 0 0 1,的近似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