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语文新题的必备知识寻踪--23年高考全国卷语文新题述评.docx

8页
  • 卖家[上传人]:g****z
  • 文档编号:374945249
  • 上传时间:2023-12-2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6.39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语文新题的必备知识寻踪--2023年高考全国卷语文新题述评所有考题都是由与其相应的知识所支撑的,2023年高考语文试卷中出现的新题,其背后也潜藏着起支撑作用的语文必备知识,诸如语法、修辞、逻辑、章法、文学审美、写作方法以及语文课程原理等知识不少考生由于缺乏相关语文必备知识,面对新题而束手无策这也是不少语文教师对2023年高考语文新题,也感到非常困难的原因所在透过现象看本质,超越考题表象寻找潜藏于背后的语文知识,对于高考语文新题的研究以及中学语文教学改革,都会产生积极的意义与作用一、背后潜藏着语法知识,不明了岂不束手无策新1卷(下文不署年份的试题均为2023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从略)20题指出“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处处、微微、早早’”,要求说说它们和“‘处、微、早’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不仅考生被懵住了,连语文教师也不能作出正确的解答主要原因在于这道题背后潜藏着一种语法知识,即名词与形容词重叠的词法知识词法与句法同属于语法,词法知识是语法知识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名词、动词、形容词重叠的词法知识,现在一般语文教师都不甚了了,或许以前在大学中学过但由于长期不用而忘却了须知,名词重叠有“每一”的意思,动词重叠有“试一试”的意思,形容词重叠有程度加深的意思。

      知晓这种重叠的词法知识,面对“处处、微微、早早”和“处、微、早”之“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的难题就会豁然开朗由于名词重叠有“每一”的意思,所以名词“处”重叠为“处处”,就是“每一处”“到处”的意思,“处处”比“处”范围广,能突出干燥、结实之地面的幅度之大由于形容词重叠有程度加深的意思,所以形容词“微”重叠为“微微”,就是“很微小”“很微弱”的意思,比“微”更能表现泥土的黄色之浅;同样形容词“早”重叠为“早早”,就是“很早”的意思,比“早”更能突出祥子拉车的时间之早网传答案有“微微”重叠后比“微”程度更轻之说,其实把意思搞反了,形容词重叠没有这个规定性,只有程度加重的规定性错误原因在于角度错位在句中所描述的泥土“黄色之浅”的整体意义上,“微微”当然比“微”程度更轻;但在形容词的重叠意义上,“微微”则比“微”程度更重形容词“微”本来就“微小”“微弱”,重叠为“微微”后“更微小”“更微弱”,无疑程度加重综合形容词的重叠意义与句子“黄色之浅”的整体意义来看,越是在“微小”“微弱”上程度加重,越是在泥土的黄色上程度减轻,所以,不能把形容词“微”的重叠意义错位成句子“黄色之浅”的整体意义,这个不搞清楚上课讲解学生也听不懂。

      毫无疑问,其他语法知识也可以潜藏于相应的语文试题背后支撑着相关命题及其答案的成立明乎此,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也可以借助相关语法知识来解决相应的语文问题语病修改教学需要教学生借助表述简明、前后连贯、表达得体、成分搭配、关联词搭配、褒贬配合等语法知识,以解决语病识别与修改问题;文句教学需要教学生借助句子成份功能、长短句性质、复句特点等语法知识,以解决文句理解问题;文言文教学可以教学生借助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等句法知识与通假字、活用字、一词多义等词法知识,以解决解释与翻译问题二、背后潜藏着修辞知识,不清楚岂不无计可施新1卷22题要求区别两个“像……似的”在表意上的不同,表面上看是一道思辨分析题,其实思辨分析依据于比喻修辞手法的理解两个“像……似的”是不是比喻,或一个是,或两个都不是,作出一种选择即可,但实际答题的错误率还是比较高的,因为不少考生没有掌握比喻的本质属性只要掌握比喻的本质属性--具有相似点的两类事物方能构成比喻--的知识,就能轻松地作出正确的选择1)“不过我们也不能过于依赖互联网,像互联网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似的”中的“像……似的”,不是比喻,句子中不存在两类具有相似点的事物,只是猜测而已,其句意为“看似是,但其实不是,总体上表示否定”;题(2)“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一哆嗦,一痛快”中的“像……似的”,不是猜测,而是比喻(明喻),句子中存在两类具有相似点的事物,即“凉风飕进他的袖口”的感觉就如同“洗冷水澡”一样。

      新1卷第9题(乙组),要求围绕关键词“河流”“写出”散文《给儿子》的“短评思路”,也是一道思辨分析题,其思辨依据于思路分析,思路分析依据于三个层次的概念的理解,一是短评,二是短评思路,三是围绕“河流”的短评思路三个层次的概念的理解,又依据于“河流”的“意味”理解理解了“河流”的“意味”,写出其“短评思路”就方便多了:①文章有很多抒情的意象,河流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②其表现就是,从爬上江堤到独坐河滩,儿子的板桥之旅始终与河流相伴③那么河流究竟意味着什么?河流既是环境与风景,也代表着空间的延展和时间的流道,并承载着人的思索由此可知,“河流”的“意味”的理解,只要寻找到潜藏在背后的借代与比喻两种修辞手法即可河流”既指“特定的环境与风景”“空间的延展”,这是通过借代手法理解的;“河流”又指“时间的流道”“承载着人特有的思绪”是比喻手法理解的全国乙卷19题要求解说为什么原文句子比改写句子表达效果更好:【原句】年下办年货,一起去;四月十八奶奶庙庙会,一起去;开会,一起到场;送人情出份子,一起进门改句】年下办年货、四月十八奶奶庙庙会、开会、送人情出份子,都一起去两个句子意思一样,但原句比改句表达效果更好的原因还在于原句用了排比修辞手法。

      从内容上看,以四个结构为“……一起……”的句子,用细腻的笔触从不同角度展现出俩老头一一郭老头、耿老头一一做任何事情都在一起,强调两人相处亲密无间;从形式上,以相同的、类似的句式,形成较强的语言气势,具有整齐美与音韵美,有力地抒写了俩人的深厚感情也就是说,只有找出题目背后潜藏着排比修辞知识,根据排比手法的规定性才能从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解说原文句子比改写句子表达效果更好的具体理由,包括七个要点对于修辞知识的考查,有的考题有所明确,一是指明是什么修辞手法,要求解说其表达效果;二是只表明用了修辞手法,不指明是哪一种,当然也要求解说其表达效果前者如2021年甲卷21题“文中画波浪线处(‘让棉花吃好喝好长得好’)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后者如2022年新二卷22题,“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那黄昏时候的红霞是不是还……’)除了比拟以外还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结合上述19题可以发现,近三年来全国卷考查修辞知识经历一个由明确不明确的过程,即一个逐渐加大难度的过程这也是上述19题的难点所在,首先不提示用了什么写法,连修辞手法都不说,只说原文句子比改写句子表达效果更好,要求解说其原因。

      要回答准确,首先得回答用了排比手法,否则后面效果解说再多也等于零这就启示我们的平时的修辞教学,不能只是在静态的修辞知识的花精力,而且应当在动态的修辞知识运用上下功夫比如,某段文字最明显的艺术特征是什么?捉住这最明显的艺术特征进行语文知识抽象,一看“……一起去;……一起去;……一起到场;……一起进门”有四个“一起”,就知道背后潜藏的是排比修辞手法,然后从内容、形式两方面解说排比效果的七个要点当然修辞手法有一百几十种,根据杜绝“繁难偏旧”的原则,目前高考语文选择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等九种在平时教学中,我们不妨主要抓住这九种修辞手法进行动静结合的教学,每种修辞按“类别”“特点”“例说”“作用”几点进行静态认知,其中有些容易混淆的知识还需要区别清楚如比喻与比拟的区别,比喻必须出现喻体,比拟不能出现拟体;再如有的比喻兼有比较的因素,如“情谊比海深”;又如夸张,除了扩大性夸张,还有缩小性夸张与超前性夸张,如“乌蒙磅礴走泥丸”“看到青苗就流出吃白面馒头的口水了”等然后,进行动态运用的教学,也可以进行一点“高考试题提前练”的活动,意在通过真实的考题让学生进入学习探究情境,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学到运用修辞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

      三、背后潜藏着逻辑知识,不知道岂不无从下手一般涵盖几个概念而需要搞清楚它们之间关系的考题,其背后都潜藏着两种逻辑知识,既有普通逻辑——形式逻辑——知识,又有辩证逻辑知识当然,辩证逻辑也包含着形式逻辑,因为辩证逻辑是形式逻辑的发展,形式逻辑是辩证逻辑的基础如果不知这样的逻辑知识,遇到这类考题便无从下手新II卷作文题“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来“放松,沉淀,成长”,其“空间”及其“放松,沉淀,成长”几个概念到底构成什么关系?只有寻找到相应的逻辑知识方能进行正确的分析与理解首先“空间”与“放松”“沉淀”“成长”可以构成一个环环独进的关系,即“空间→放松→沉淀→成长”如此只需要一般的前后件——因果——关系的知识就能搞定,而这只是人们追求的一种普遍的、不受复杂条件限制的、绝对正确的形式逻辑思维知识所决定的然而,其实际情况又不只是纯粹的环环独进的关系,还存有循环现象比如“放松→沉淀→成长”又丰富了人生的“空间”,于是整体循环产生了,即“空间→放松→沉淀→成长→空间→放松→沉淀→成长……”;而“沉淀”有利于“放松”,于是局部循环产生了,即“……放松→沉淀→放松→沉淀……”无论整体循环与局部循环,都需要复杂的前后件——因果——关系的知识才能搞定,而这是人们追求的一种特殊的、受到复杂前提限制的、相对正确的辩证逻辑思维知识所决定的。

      全国甲卷第8题要求分析“机械的诗”与“工人”“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两个概念之间的“内在关系”,必须需要相应的逻辑知识从普通逻辑角度看,“工人”是“机械”的操控者、管理者、指挥者,是机器背后的灵魂,“工人”与“机械的诗”是前后件关系,有前者才有后者;从辩证逻辑角度看,“机械”的力量也是“工人”的力量,“机械”力量之美也表现了“工人”的美,“工人”与“机械的诗”不是单纯的前后件关系,而是互为前后件关系如此,两种逻辑思维知识一结合,此题答案清清楚楚:工人是机械的操控者、管理者、指挥者,是机器背后的灵魂;机器的创造就是人的创造,在人的控制下,机械的力量才是完美的;所以,对机械力量的赞美,实质就是对人的能力的肯定从本质上讲,形式逻辑是基于固定概念和定义,确定正确的,是静态不变的;辩证逻辑是形式逻辑的连续变化和矛盾统一的,是动态的因此,寻找背后潜藏的逻辑知识不能局限于形式逻辑知识,而要注重于辩证逻辑知识比如新1卷第9题(甲组)要求根据“未来·回忆·成长”三个关键词“写出”散文《给儿子》的“短评思路”如果只从形式逻辑角度考虑,只能梳理出一个“回忆→成长→未来”环环独进的关系即“回忆”过去,促进“成长”,走向“未来”;或走向“未来”,需要“成长”相伴,需要“回忆”过去相助。

      至于结合复杂的实际情况,考虑诸多的条件,只是依靠形式逻辑知识还是无能为力的所以还得从辩证逻辑角度考虑,诸如“未来”“回忆”“成长”之间的复杂关系,不只是一般地结合文本内容而应该着重把父亲“我”与儿子结合起来其“短评思路”,一评表面上是对“未来”的想象,即父亲想象儿子长大后的一次旅行,其实是父亲对过去的“回忆”;二评“未来”与“回忆”交叠,意在指向“成长”的主题;三评表面是父亲带儿子重温自己的“成长”,实际上是期待儿子也能够从中找到自我而较好的成长好在形式逻辑知识已经编入高中语文新教材,我们既要根据学生的实际与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切实可行的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逻辑知识及其运用的教学不过还要介入一点辩证逻辑知识及其运用的教学,不妨与政治教师合作,进行跨学科的辩证逻辑专题的教学活动。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2025年秋九年级人教版化学第三单元实验活动2水的组成及变化的探究教学设计.docx 2025年秋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课题3 物质组成的表示 第1课时教学设计.docx 2025年秋九年级人教版化学第三单元课题2 水的组成教学设计.docx 外研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英语上册Unit 1 This is me Developing ideas listening and speaking 教学设计.docx 外研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英语上册Unit 1 Starter out and Understanding ideas 读说课第二课时教案.docx 外研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英语上册Unit 1 Understanding ideas(Grammar)教学设计.docx 外研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英语上册Unit 1 Reading for writing 读写课第二课时导学案.docx 外研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英语上册Unit 2 Getting along Starting out and Understanding ideas 教学设计.docx 外研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英语上册Unit 2 Getting along Starting out and Understanding ideas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x 外研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英语上册Unit 1 Starting out and Understanding ideas (Reading) 导学案.docx 外研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英语上册Unit 1 Starter out and Understanding ideas 读说课第一课时导学案.docx 外研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英语上册Unit 1 Developing ideas (Listening and speaking) 导学案.docx 外研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英语上册Unit 1 This is me 第三课时 Developing ideas教学设计.docx 外研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英语上册Unit 1 课时2 Understanding Ideas(Reading)教学设计.docx 外研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英语上册Unit 1 Starter out and Understanding ideas 读说课第二课时导学案.docx 外研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英语上册Unit 1 课时4 Developing ideas(Listening and speaking)教学设计.docx 外研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英语上册Unit1 Developing ideas Reading for writing 教学设计.docx 外研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英语上册Unit 2 Getting along Starting out and Understanding ideas表格式教学设计.docx 外研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英语上册Unit1 Developing ideas Listening and speaking教学设计.docx 外研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英语上册Unit 1 Starting out and Understanding ideas 教学设计.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