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教材应更加精益求精.doc

3页
  • 卖家[上传人]:xiao****1972
  • 文档编号:84289290
  • 上传时间:2019-03-0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9.85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教材,应更加精益求精──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指瑕重庆市涪陵区第十四中学 代保民 408000 邮箱:dbmdyx@语文书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样本,是引导学生进行言语技能训练并得到情感熏陶的主要载体因而教材的选文和编撰必须相当慎重,从单元编排、选文审定、课后练习到综合性学习、写作等的设计,都应该精挑细选,必须经得起专家、老师和学生的“横挑鼻子竖挑眼”否则,就会对学生的语言学习、思维训练和写作带来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笔者粗读了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2007年3月第二版)教材,发现该教材的瑕疵还不少,现录于后,以请教大方之家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奥秘》和《追寻人类起源》偏难语文教师恐怕都无法专业地说清楚月球和人类起源的相关知识而学生刚由小学跨入初中,他们在小学所了解和掌握的关于月球和人类起源的知识相当有限,占有的材料很少很少再则,广大农村地区中学所拥有的图书量也相当有限,有些学校的图书室几乎是空空的即使网络,在城市家庭的学生拥有率也没有达到一半那么,学生到哪里去查资料,教材中所提供的“参考图书和推荐网络”又从哪里去找到其三,教材中的诸多专业名词深奥难懂,诸如“月貌”、“月相”、“月食”、“潮汐”、“月球运行”和“古猿”、“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等,不要说初中生,就是专业老师都要说半天的。

      其四,教材提供的参考资料偏难比如《探索月球奥秘》一文中的那些关于月亮的诗歌和赏月佳对,如果老师不专门讲,恐怕初三学生都难理解,遑论初一学生教材应该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充分考虑到初一新生的学情、学力和思维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等;要考虑到全国绝大多数学生所在的学习环境,特别是学校的软硬环境;要考虑到全体学生在小学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要考虑到中国的国情和实际这实际上是一个课程理念和意识问题,就现实而言,课程的大众化、浅易化是应该放在首位的,切不可把课程面对大中城市学生有的课文不宜选作教材先看《夏感》此文写的是作者对夏天的独特感受,但课文第三自然段明显是有问题的开头一句“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很显然是此段的中心句但这一段却并没有突出夏天的“金黄”,甚至看不出有“金黄”此段中所描写的“棉苗”、“高粱”、“玉米”、“瓜秧”等植物,是金黄色的吗?“高粱”、“玉米”何来朝天举着喇叭筒?在南方,此时(夏天)玉米已经成熟了按自然界植物的情理,“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应该是以绿色为主;“高粱”应该是红高粱而不是黄高粱;“朝天举着喇叭筒的玉米”更不好理解,如果是指玉米还没有抽穗时顶端像喇叭筒,那又是绿色,如果是写成熟的玉米,其顶端又有一根长长的花穗,不像喇叭筒;“匍匐前进的瓜秧”在太阳的强烈暴晒下还是金黄色的,不知是什么瓜秧?左看右看,真的不知作者所感受的“金黄色”在哪里!再看诗歌《秋天》(何其芳)。

      第二节诗是:“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芦蓬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秋天游戏在渔船上试问,这里到底写的是什么时间?教参解释为“霜晨归渔图”这个解释通吗?清早归来(“芦蓬上满载着白霜”),说明打了一个晚上的鱼,那应该有很多鱼呀!可偏偏是“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一条鱼都没有一晚上一条鱼都没有打着,那是干什么呢?原来是“游戏在渔船上”这就匪夷所思了,要表现渔民的悠闲、舒适而幸福的生活,一般是写渔民白天那种自由自在的打鱼生活,哪有渔民因悠闲、舒适、高兴而在黑黑的晚上去打整晚上的鱼!推测作者的思路,诗的第一节写“清晨”,第三节写“梦寐”,那第二节似应写下午或傍晚可在下午或傍晚时又何来“冷雾”、“满载着白霜”因此,这一节诗的“像”与“意”是冲突的,是不协调的又说《绿色蝈蝈》,编者是把蝈蝈这“自然界大家庭的成员”、“人类亲密的战友”作为赞美的对象来写的,他请读者“听,蝈蝈又开始唱歌了”而文中的蝈蝈又是什么样的呢?“蝈蝈有着有力的大颚、锐利的钳子,不能把它的俘虏开膛破肚的情况极少出现”、“这个笼子里到处都是蝉肉被吃光后剩下的头骨和胸骨,扯下来的羽翼和断肢残腿肚子全被吃掉了……”、“对于金龟子一类的昆虫,它毫不犹豫地都接受,吃得只剩下翅膀、头和爪”、“但是如果一只蝈蝈死了,活着的一定不会放过品尝其尸体的机会的,就像吃普通的猎物一样。

      这并不是因为食物缺乏,而是因为贪婪才吃死去的同伴”读着这样血腥的描写,读着这样恐怖的场景,得出的结论只能是弱肉强食,残暴冷酷我们看不到动物界的“和睦共居”,看不到“更加庄严”的节目,更感受不倒这是“节日音乐会”教材能够与时俱进,能够充分考虑到当今学生的认知、心理、情感、实践等方面的需要及时对课文作一些修订,是新课程理念的必然要求但一些经过多次使用和修订的篇目,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少有消极影响的,在撤换时一定要多方论证如果换上的篇目存在这样那样的瑕疵,则不宜匆忙更换有些课文缺少字斟句酌《贝壳》一文中有三处病句:①“为了这样一个脆弱和卑微的生命,上苍给他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此句中的“仔细”、“一丝不苟”是不能用来描述“居所”的②“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此句中的“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是明显的病句③“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一句中的“这”是指前面的“我留下的痕迹”,说这个“痕迹”“固执”和“简单”,也是不恰当的这句似可以改为“这凝聚着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行道树》第二自然段的中“堕落”一词用得不妥。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有两个义项:①(思想、行为)往坏里变:腐化堕落②沦落;流落《新华词典》(1980年8月第1版,商务印书馆)仅有一个义项:思想、行为向坏里变课文中先说“我们的家在山上”,“在不见天日的原始森林里”,然后说“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这叫“堕落”吗?这能称得上“沦落”吗?从后文来看,“堕落”主要是指“一身抖不落的烟尘”,可这仍然无法与“堕落”联系起来《济南的冬天》最后一个自然段最后一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应该单列一行这”很明显不是指此句前的“小灰色树影”,而是指前面所写的济南的天气、地势、山、水等景物,是对全文所写之景的概括性总结把此句放在最后一段的最后,易使人以为是总结的这一自然段再者,此文标题是“济南的冬天”,而这句是对标题的照应,且把“济南”放到了后面,强调“济南”这块宝地,而不是“冬天”这个天气既然是照应标题,把它单列一行作为全文的收束与总结更恰当《荷叶 母亲》一课中的“的”、“地”混用①“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的倾侧了下来”此句中的“慢慢的”显然应该是“慢慢地”②“雨点不住的打着”不住的”该是“不住地”。

      ③“我心中深深的受了感动──”这句中的“深深的”应该是“深深地”,要不,此句应该改为“我心中受了深深的感动”《女娲造人》最后一自然段“叫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一句中的“创造”一词欠妥女娲时代没有人,“女娲创造人”是说得通的,符合“创造”一词的本意但在女娲创造了“男女”之后,恐怕不宜再用“创造”一词来表达“人”的出生了否则,我们是否可以说“计划创造(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男女配合”生小孩只能叫“生育”,从课文来看叫做“繁衍”写作缺少有效指导原先九义大纲版教材对学生的写作还有一些相关写作知识的指导,而今天的课标版教材则完全忽略了“写作指导”的环节,每个单元仅有写作的题目要求这是什么意思呢?是让教师自己编写写作指导,还是说写作根本不需要指导?是说以前的写作指导作用甚微,还是说写作于学生可以无师自通?是说三年的写作指导很难编写,还是说写作本身就无规律无序列?写作,是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程度上讲,写作能力就是学生的语文能力我们的语文教材这样对待“写作”,这样冷落“写作”,是极为不妥当的此话说来话长,此不累赘。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