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福建省高考生物试卷(解析卷).docx
17页福建省2022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生物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 下列关于黑藻生命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叶片细胞吸水时,细胞液的渗透压降低 B. 光合作用时,在类囊体薄膜上合成ATPC. 有氧呼吸时,在细胞质基质中产生CO2 D. 细胞分裂时,会发生核膜的消失和重建【答案】C【解析】【分析】黑藻属于植物细胞,有叶绿体和大液泡,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也可进行渗透吸水等活动详解】A、黑藻有大液泡,当叶片细胞吸水时,水分进入细胞内导致细胞液的渗透压降低,A正确;B、黑藻是真核细胞,有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时,类囊体薄膜上的色素将光能转变为ATP中的化学能,合成ATP,B正确;C、有氧呼吸时,粒体基质发生的第二阶段能产生CO2,C错误;D、真核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时,会周期性的发生核膜的消失(前期)和重建(末期),D正确2. 科研人员在2003年完成了大部分的人类基因组测序工作,2022年宣布测完剩余的8%序列这些序列富含高度重复序列,且多位于端粒区和着丝点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通过人类基因组可以确定基因的位置和表达量B. 人类基因组中一定含有可转录但不翻译的基因C. 着丝点区的突变可能影响姐妹染色单体的正常分离D. 人类基因组测序全部完成有助于细胞衰老分子机制的研究【答案】A【解析】【分析】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目的: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全部DNA序列,解读其中包含的遗传信息。
详解】A、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通常是最终翻译为蛋白质,通过人类基因组测序可确定基因的位置,但不能知道表达量,A错误;B、转录是以DNA一条链为模板翻译出RNA的过程,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翻译蛋白质的过程,真核生物的基因编码区都能够转录,但包括外显子和内含子,其中编码蛋白质的序列是外显子,分布在外显子之间的多个只转录但不编码蛋白质的序列是内含子,故人类基因组中一定含有可转录但不翻译的基因,B正确;C、着丝点(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可分离为子染色体,染色体数目加倍,着丝点区的突变可能影响姐妹染色单体的正常分离,C正确;D、细胞的衰老与基因有关,人类基因组测序全部完成有助于细胞衰老分子机制的研究,D正确3. 我国科研人员在航天器微重力环境下对多能干细胞的分化进行了研究,发现与正常重力相比,多能干细胞在微重力环境下加速分化为功能健全的心肌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微重力环境下多能干细胞和心肌细胞具有相同的细胞周期B. 微重力环境下进行人体细胞的体外培养需定期更换培养液C. 多能干细胞在分化过程中蛋白质种类和数量发生了改变D. 该研究有助于了解微重力对细胞生命活动的影响【答案】A【解析】【分析】1、干细胞的概念:动物和人体内保留着少量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细胞。
2、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详解】A、连续分裂的细胞才有细胞周期,心肌细胞已经高度分化,不能再分裂,没有细胞周期,A错误;B、进行细胞的体外培养需定期更换培养液,避免代谢废物对细胞的毒害作用,B正确;C、分化过程的本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故多能干细胞在分化过程中蛋白质种类和数量发生了改变,C正确;D、由题意可知,多能干细胞在微重力环境下能加速分化,所以该研究有助于了解微重力对细胞生命活动的影响,D正确4. 新冠病毒通过S蛋白与细胞膜上的ACE2蛋白结合后侵染人体细胞病毒的S基因易发生突变,而ORF1a/b和N基因相对保守奥密克戎变异株S基因多个位点发生突变,传染性增强,加强免疫接种可以降低重症发生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用ORF1a/b和N基因同时作为核酸检测靶标,比仅用S基因作靶标检测的准确率更高B. 灭活疫苗可诱导产生的抗体种类,比根据S蛋白设计的mRNA疫苗产生的抗体种类多C. 变异株突变若发生在抗体特异性结合位点,可导致相应抗体药物对变异株效力的下降D. 变异株S基因的突变减弱了S蛋白与ACE2蛋白的结合能力,有利于病毒感染细胞【答案】D【解析】【分析】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
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详解】A、从题干信息可知:“ORF1a/b和N基因相对保守”,同时作为核酸检测靶标,比仅用容易发生突变的S基因作靶标检测的准确率更高,A正确;B、灭活疫苗可诱导产生抗S蛋白抗体等多种抗体,而根据S蛋白设计的mRNA疫苗只诱导产生抗S蛋白抗体,B正确;C、变异株突变若发生在抗体特异性结合位点,则相应抗体药物难以与之结合发挥作用,进而导致抗体药物对变异株效力的下降,C正确;D、从题干信息可知:“新冠病毒通过S蛋白与细胞膜上的ACE2蛋白结合后侵染人体细胞而变异株S基因的突变减弱了S蛋白与ACE2蛋白的结合能力,不有利于病毒感染细胞,D错误5. 高浓度NH4NO3会毒害野生型拟南芥幼苗,诱导幼苗根毛畸形分叉为研究高浓度NH4NO3下乙烯和生长素(IAA)在调节拟南芥幼苗根毛发育中的相互作用机制,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部分结果如下图 注:甲是蛋白M缺失的IAA不敏感型突变体,乙是蛋白N缺失的IAA不敏感型突变体;ACC是乙烯合成的前体;分叉根毛比率=分叉根毛数/总根毛数×10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实验自变量是不同类型的拟南芥突变体、乙烯或IAAB. 实验结果表明,IAA对根毛分叉的调节作用具有两重性C. 高浓度 NH4NO3下,外源IAA对甲的根系保护效果比乙的好D. 高浓度 NH4NO3下,蛋白M在乙烯和IAA抑制根毛分叉中发挥作用【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柱形图,对于野生型拟南芥幼苗而言,ACC和IAA都能抑制高浓度NH4NO2对野生型拟南芥幼苗的毒害作用;甲组缺失蛋白M,且对IAA不敏感,即使添加了ACC和IAA,也不能抵抗高浓度NH4NO2对拟南芥幼苗的毒害作用;乙组缺失蛋白N,对IAA不敏感,但添加了ACC能显著抵抗高浓度NH4NO2对拟南芥幼苗的毒害作用,而添加IAA抵抗效果不明显。
详解】A、分析题意可知,本实验目的是研究高浓度NH4NO3下乙烯和生长素(IAA)在调节拟南芥幼苗根毛发育中的相互作用机制,结合题图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是拟南芥植株的类型、添加的试剂类型,A错误;B、两重性是指高浓度促进,低浓度抑制,据图可知,在高浓度NH4NO3下,三组实验的添加IAA与不添加激素组相比,IAA调节三种类型的拟南芥幼苗根毛分叉的作用为抑制或不影响,没有促进作用,不能体现两重性,B错误;C、分析题图可知,乙组的抑制根毛分叉的效果更明显,甲组几乎不起作用,故高浓度NH4NO3下,外源IAA对乙的根系保护效果比甲的好,C错误;D、对比甲乙可知,高浓度下蛋白M缺失,乙烯和IAA完全不能抵抗高浓度NH4NO2对拟南芥幼苗的毒害作用,说明蛋白M在乙烯和IAA抑制根毛分叉中发挥作用,D正确6. 某哺乳动物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的染色体示意图如下,图中A/a、B/b表示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细胞发生的染色体行为是精子多样性形成的原因之一B. 图中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换,基因A和基因B发生了重组C. 等位基因的分离可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D. 该细胞减数分裂完成后产生AB、aB、Ab、ab四种基因型的精细胞【答案】B【解析】【分析】题图分析,细胞中的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正在进行交换,发生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详解】A、该细胞正在发生交叉互换,原来该细胞减数分裂只能产生AB和ab两种精细胞,经过交叉互换,可以产生AB、Ab、aB、ab四种精细胞,所以交叉互换是精子多样性形成的原因之一,A正确;B、图中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换,基因A和基因b,基因a和B发生了重组,B错误;C、由于发生交叉互换,等位基因的分离可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C正确;D、该细胞减数分裂完成后产生AB、aB、Ab、ab四种基因型的精细胞,且比例均等,D正确7. 曲线图是生物学研究中数学模型建构的一种表现形式下图中的曲线可以表示相应生命活动变化关系的是( )A. 曲线a可表示自然状态下,某植物CO2吸收速率随环境CO2浓度变化的关系B. 曲线a可表示葡萄糖进入红细胞时,物质运输速率随膜两侧物质浓度差变化的关系C. 曲线b可表示自然状态下,某池塘草鱼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关系D. 曲线b可表示在晴朗的白天,某作物净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变化的关系【答案】C【解析】【分析】净光合速率等于光合作用的速率减去呼吸作用的速率,当夜晚或光照较弱等条件下,呼吸强于光合,净光合速率小于0详解】A、自然状态下,环境CO2浓度变化情况,达不到抑制光合作用的程度,不可能造成曲线下降,不能用a曲线表示自然状态下,某植物CO2吸收速率随环境CO2浓度变化的关系,A错误;B、葡萄糖以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入红细胞,膜两侧葡萄糖浓度差越大,运输速率越大,但是最终受到细胞膜上葡萄糖载体数量的限制,曲线达到最高点后维持水平,a曲线与其不符,B错误;C、自然状态下,某池塘草鱼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其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先上升后下降至零,曲线b可表示其变化,C正确;D、在晴朗的白天,某作物净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变化,清晨或傍晚可能小于零,b曲线与其不符,D错误。
故选C8. 青蒿素是治疗疟疾的主要药物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生长发育过程中吞食分解血红蛋白,吸收利用氨基酸,血红蛋白分解的其他产物会激活青蒿素,激活的青蒿素能杀死疟原虫研究表明,疟原虫Kelch13蛋白因基因突变而活性降低时,疟原虫吞食血红蛋白减少,生长变缓同时血红蛋白的分解产物减少,青蒿素无法被充分激活,疟原虫对青蒿素产生耐药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添加氨基酸可以帮助体外培养的耐药性疟原虫恢复正常生长B. 疟原虫体内的Kelch13基因发生突变是青蒿素选择作用的结果C. 在青蒿素存在情况下,Kelch13蛋白活性降低对疟原虫是一个有利变异D. 在耐药性疟原虫体内补充表达Kelch13蛋白可以恢复疟原虫对青蒿素的敏感性【答案】B【解析】【分析】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从而引起基因结构(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详解】A、由题意可知,“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生长发育过程中吞食分解血红蛋白,吸收利用氨基酸”,耐药性的产生是由于基因突变后,疟原虫吞食血红蛋白减少,同时血红蛋白的分解产物减少而不能充分激活青蒿素,故添加氨基酸可以帮助体外培养的耐药性疟原虫恢复正常生长,A正确;B、疟原虫体内的Kelch13基因发生突变是自发产生的,而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的作用是选择并保存适应性变异,B错误;C、分析题意可知,在青蒿素存在情况下,Kelch13蛋白活性降低后,疟原虫能通过一系列变化对青蒿素产生耐药性,适应青蒿素的环境,对疟原虫是一个有利变异,C正确;D、Kelch13蛋白因基因突变而活性降低时,,青蒿素无法被充分激活,疟原虫对青蒿素产生耐药性,若在耐药性疟原虫体内补充表达Kelch13蛋白,疟原虫恢复正常吞食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分解产物增加,能恢复疟原虫对青蒿素的敏感性,D正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