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西方文艺理论课件01e.ppt

32页
  • 卖家[上传人]:xiao****1972
  • 文档编号:74267033
  • 上传时间:2019-01-27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472.81KB
  • / 3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古希腊罗马时期文学理论,西方文艺理论,古希腊罗马时期文学理论,古希腊罗马时期文学理论,苏格拉底-柏拉图的文学理论,艺术的罪状:1. 诗人没有真知识;2. 摹仿的艺术以虚构的谎言亵渎神明、贬低英雄荷马对神和英雄的描写等于说神也是坏事的因,为青年做坏事提供了自解的依据,不利于培养城邦的保卫者3. 诗人为了讨好群众,摹仿“人性中低劣的部分”悲剧助长人的“感伤癖”(对自己)、“哀怜癖”(对他人),摧残人的理性,使他们变得在遇到灾祸时不能自持,在敌人面临灾祸时也会同情,如此则无法保卫城邦喜剧则投合人类“本性中的诙谐欲念”古希腊罗马时期文学理论,苏格拉底-柏拉图的文学理论,对城邦执政者的告诫:除掉颂神的和赞美好人的诗歌以外,不准一切诗歌闯入国境如果你让步,准许甜言蜜语的抒情诗或史诗进来,你的国家的皇帝就是快感或痛感;而不是法律和古今公认的最好的道理了 柏拉图在其理想城邦中要保留的是简单、严肃的多里斯(Doris)式和激越昂扬具有英雄气概的佛律癸亚(Phrygia)式的乐调前者有利于表现聪慧,后者有利于表现勇敢因为追求音调音阶,要保留的乐器只是两脚竖琴和台琴古希腊罗马时期文学理论,苏格拉底-柏拉图的文学理论,柏拉图提倡的对文学艺术的审查和清洗“倒不是因为它们是糟糕的诗……而是因为它们愈美,就愈不宜于讲给要自由,宁死不做奴隶的青年人和成年人听。

      苏格拉底(柏拉图)的思想,就恰恰要和以“迷狂”的方式反映人的永恒价值的“诗”联合起来,反对智者对语言工具性的使用这也就是说,要用“理性”确立一种根源于“真理”的修辞学,驯服“诗人”柏拉图在“理想国”里要驱逐的恰恰不是诗人,而是智者亚里士多德的文学理论,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柏拉图:理念论;亚氏:经验论 从“事实”出发对文学予以界定,对文学类型予以归类,从一种真正科学的角度总结文学创作的实践规则 诗学著作: 《诗学》、《修辞学》、《论修辞》、《论诗人》、《荷马问题》和《戏剧研究》,后四者已佚古希腊罗马时期文学理论,亚里士多德的文学理论,柏拉图的思维:数学式的、超现实的、纯粹抽象的;亚里士多德:通过生物学模型思考,其理论是自然的、实证的和具体的 在柏拉图那里,诗歌艺术不是宗教的工具就是道德的附庸;亚里士多德则立足于事实材料和新的哲学观念,充分论证了文学艺术的独立性:第一,它不同于道德,道德是关于实践的行为,文学艺术是关于实践的创作;伦理学的目的是探讨行为者的心境、动机、思想、感情;而“诗学”的目的在于使作品臻于完美,所以要探讨艺术本身的一般规律和技巧问题古希腊罗马时期文学理论,亚里士多德的文学理论,第二,动植物从种子长成形体直至死亡的过程严格遵循自然法则,同类个体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但艺术作品由于依赖于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因而不可能千篇一律,所以诗学就要立足于对作者与其作品的特殊关系、作品对所模仿的现实的特殊关系进行研究。

      韦勒克:我们研究莎士比亚不是要找出他与其他作家的共性,而是探究他的独特之处古希腊罗马时期文学理论,亚里士多德的文学理论,模仿论 亚里士多德继承了柏拉图从“模仿”角度(尤其是对行动的模仿)对文学(诗)的定义,但他对“模仿”的态度是肯定的,认为它是一种人类本性固有的自然而健康的冲动: 通过模仿,人类可以获得最初的经验,正是在这一点上,人与其他动物区别开来而且人类还具有一种来自模仿的快感:尽管有些东西本身对于视觉来说是痛苦的,如令人望而生厌的动物和尸体的外形,但我们却喜欢观看对这些东西模仿得最为精确的图画原因在于求知是一种乐趣 比较:一般人可能不喜欢自己陷入战争之中,却会喜欢看战争片古希腊罗马时期文学理论,亚里士多德的文学理论,柏拉图的理念论的缺陷:柏拉图使理念高高地凌驾于存在物之上,使得理念成为一种神秘的存在在亚理士多德看来,“理念”是特殊事物的共相,是特殊的普遍,而普遍不可能脱离特殊而存在,恰恰存在于特殊之中理念不是已然存在的纯然抽象的彼岸现实,而是“可能性”它就像所有生物的为种子或胚胎一样,包含着将要成长、实现的可能性每一种事物都向着它的目的、理念而发展,其最终结果是“entelechy”(圆满实现)。

      这祛除了柏拉图理念论中的神秘主义古希腊罗马时期文学理论,亚里士多德的文学理论,自然物的存在就不再是对理念的不完满的模仿,而是对理念的实现技艺(arts)模仿自然”,艺术和自然一样,促使并帮助事物背后隐藏着的可能性实现出来由于有太多的偶然性因素妨害着实际事物的自我实现,就帮助事物实现而言,“技艺”比“自然”更有利 艺术模仿并非消极的“拷贝”,而具有能动性悲剧中的人物应比现实生活中的人品质高尚,而喜剧中的人物大多比现实中的人品质差 柏拉图:自然低于理念,艺术低于自然,除非有神秘的“灵感” 亚里士多德:艺术高于自然,而且是可以通过学习理性地加以把握的古希腊罗马时期文学理论,亚里士多德的文学理论,诗人可模仿之物有三类: 1. 过去存在或现在存在之物 2. 据说存在或被认为存在之物 故诗可以虚构,可以写神话 3. 应当存在之物 艺术创作中作家可有主体意向因素,或更广义的“目的因素” 模仿不仅在于再现事物的原貌,而且是对事物的类的属性的反映古希腊罗马时期文学理论,亚里士多德的文学理论,艺术与诗的真实性 一切知识都以认识事物的真为目的艺术是通过对特殊事物的模仿,对事物进行本质的模仿,揭示其普遍性,使人在艺术欣赏过程中获得求知的乐趣。

      如果面前的艺术品所描摹的对象是我们没有见过的,那么我们求知的乐趣就不在于追问事物被模仿得像不像,而在于“创作手法或色彩处理或其他类似的原由”也就是说,艺术真实必须要考虑到艺术本身通过技巧运用使作品实现形式和谐因此,艺术的真实是“内容的真与形式的美”的有机统一古希腊罗马时期文学理论,亚里士多德的文学理论,亚里士多德:诗歌艺术的描摹记叙比历史的写作方式更为“真实”诗歌偏重于写一般,而历史则偏重于写个别 历史学家:没有自由创作的余地 诗人:只要合乎必然性,可以积极运用自己的自由想象 诗人如果以历史为题材创作,他必须运用心灵的形式去征服混沌、散漫、荒芜的历史素材,从而使作品达到形式与材料的整一、有序、和谐的完美实现诗人必须精心地从认识角度、审美角度,多层次地对材料进行加工 cf. 《三国演义》在诸葛亮死后过于贴近史实的叙事之失古希腊罗马时期文学理论,亚里士多德的文学理论,诗人在记录历史真相的同时,还要有自己的创见,通过“妥当的手法”增加艺术效果的同时,更本质地揭示事件的普遍典型性 在诗歌的“模仿”中,诗人的对象不是实际的事物,而是事物的理念,因此,评定诗与其他技艺正确与否的准则不尽相同诗人的模仿对象是事物可能实现的最完满状态,故艺术模仿中的事物总高于具体实际存在的事物——“典型应当高于现实”。

      古希腊罗马时期文学理论,亚里士多德的文学理论,判断艺术真实的标准 一、可能性和必然性 诗歌是对行为的模仿,其所模仿的行动的各个环节须有统一性:“组成情节的事件必须严密布局,以至于如果搬动或删除其中的任一成分,整体便将会松散和崩溃对人物的塑造也必须在符合其性格的前提下保持前后一致古希腊罗马时期文学理论,亚里士多德的文学理论,二、可信性 荷马教给其他诗人运用恰当的方法编织谎言如果一件事存在着或发生了,另一件事也紧随着存在或产生了,人们就会认为,如果后一件事是存在的,那么前一件事必然是存在的或已经发生了然而这是错误的推论一个命题成立,并不意味着其逆命题也一定成立),古希腊罗马时期文学理论,亚里士多德的文学理论,接受理论:诗的真实性在于可接受性一件尽管不可能,然而使人可以相信的事,总是优于一件尽管可能,然而使人无法相信的事” 这种认可的感觉,来自于“似是而非的推断”;而这种推断又是来自于诗自身内在因果关系的合理性(第一桩事与第二桩事之间可能性与必然性的联系),这里关键的是关系上的合理性,而不在事实上的真实性 可借此理论来读解《西游记》之类的作品古希腊罗马时期文学理论,亚里士多德的文学理论,文学这种“自足”的真实性来源于现实生活,现实生活为人提供了可能性,使他理解事物之间、事件发生之间的必然联系。

      诗人把握住这种可能性和必然性,使得情节具有可信性 情节的必然性、可能性与读者接受的可信性相统一,构成了文学“自足”的真实性,因为艺术从本质上反映了生活中具有典型性的人物和事件古希腊罗马时期文学理论,亚里士多德的文学理论,悲剧及其接受理论 亚氏以“诗”和“悲剧”为同义词每一种文类都有其自我发展,直到发展到其最完满的形式;文学发展的最终形式就是悲剧(古希腊的戏剧发展到喜剧是走向衰落?)悲剧的发展是“诗”的发展,而诗也是悲剧的诗;史诗只是悲剧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Euripides (c. 480 – 406 BC) Aristophanes (c. 446 – c. 386 BC) Aristotle (384 – 322 BC) 亚氏基本上将悲剧视为文学的典型,并因此将大部分的笔墨都花在对悲剧和悲剧效果的探讨之上 Q:亚氏对希腊戏剧由悲剧到喜剧的发展如何评论?,古希腊罗马时期文学理论,亚里士多德的文学理论,The Iliad is not the story of Troy. Neither the beginning nor the end of the war is narrated in the Iliad. . It is the story of Achilleus; or more precisely, it is, as has been frequently seen, the tragedy of Achilleus, . This is not chronicle but tragedy. -- “Introduction“ to Iliad of Homer Richmond Lattimore One modern re-worked version of the Iliad is entitled The Wrath of Achilleus.,古希腊罗马时期文学理论,亚里士多德的文学理论,悲剧是对某种严肃、完美和宏大行为的模仿,它借助于富有艺术润色功能的各种语言形式,并把这些语言形式分别用于剧中的每个部分,它是以行动而不是以叙述的方式模仿对象(说《伊利亚特》是悲剧是指其故事情节的结构,而非其艺术呈现的形式),通过引发痛苦和恐惧,以达到让这类情感得以净化(catharsis)的目的。

      古希腊罗马时期文学理论,亚里士多德的文学理论,悲剧的六种基本元素:情节、性格、言词、思想、形象(“扮相”)与歌曲 亚理士多德似已充分意识到“接受”是文学的基本因素之一,甚至是文学实现自身的一个目的所在统一性首先是观众接受方面的,然后才是文本自身的悲剧优于史诗,是因为悲剧更紧凑,更具统一性,而史诗则相对松散古希腊罗马时期文学理论,亚里士多德的文学理论,不同文类(genre)激发出不同的情感反应,悲剧的特殊效果是引起“恐惧或同情”,二者互相影响悲剧所唤起的同情,与其说是移情性质的同情,不如说是充满恐惧的同情;其所唤起的恐惧,与其说是从观众自我出发的恐怖,不如说是充满同情的恐惧,这种恐惧是能唤起敬畏感的真正的恐惧古希腊罗马时期文学理论,亚里士多德的文学理论,柏拉图:人的心智结构中有理性、意志、情感(情欲),情感有害于人的本能,须接受理性的控制正如城邦(社会)结构中有哲王、武士、人民,人民须接受哲王的统治 亚氏:情感是人类生活符合本性的一个组成部分,关键在于保持情感的健康和平衡悲剧的虚构情节在观众那里激发的情感比现实生活中的情感要强烈得多,但这种情感未必不是有益的,因为它能产生“怜悯和恐惧”的“净化”效果。

      古希腊罗马时期文学理论,亚里士多德的文学理论,一般认为,亚氏之所谓“净化”大致类似于“提升”和“升华”,可以通过理智对情感的净化和控制来实现 柏拉图:沉溺于由戏剧虚构激发起来的情感的人,在现实。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