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筑一词来自何方.doc
15页附件一:“建筑”考辨 路秉杰原载《时代建筑》1991年第4期第27~30页 “建筑”一词已经成为现代汉语中极为普通、极为普遍之词语近年来建筑界,,从各个不同角度上谈论建筑,或就专门学识上论及建筑者亦不乏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不同见地,然给“建筑”二字下一科学定义却并不是那么容易的我在这里仅就建筑一词的创造、产生及流传,做一考察和辨析,或许对讨论、认识建筑的本质属性有所帮助,那也就是本人的最大期望了 早在六十年代初期编写“辞海”条目时,就曾经听已故黄家骅教授说过,“建筑”一词是日本人创造的,中国无此词,但他老先生并没详细论述,长期来也不明其根据何在,一直是半信半疑,若明若暗的迨至八十年代初,有机会留学东瀛,学习了日本近代建筑史之后才始信此论不虚但到底是如何创造和传播的,仍缺少具体的说明近年因教授中国建筑历史,留心积累此类资料,思考析辨的问题也渐次加深,也就逐步明朗起来,现在可以说基本上整理出一条思路来了,故名之曰“建筑”考辨在此过程中,除却查阅各种文献外,还承蒙恩师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日本东京大学教授村松贞次郎、名誉教授关野克多次指教,对于我的考辨起了很大作用,在此致以谢意。
中国和完全异质的西洋文化相接触,虽较日本为早,然大量地积极地吸取西洋文化热潮的出现,却较日本为迟日本吸取西洋文化首先是从向荷兰学习开始的,大约始于江户时代(1600~1867年)中期,当时称为兰学享保年间(1716~1735年,清·康熙55一雍正13年),江户幕府书物奉行官青木文藏氏开始翻译荷兰书籍,相继出现了许多大学问家,在日本一般称他们为“兰学者”;西洋的医学、数学、军事学、天文学、化学等开始传入日本在翻译“兰和辞典”时,将和砌筑石墙、或夯筑土墙有关的荷兰词汇:bouwen和metzelen二字译成“築キ建ル”、“築建ル”和“築建”,在这里特别是把各自独立的动词“築”和“建”两个字联合成一体,组成一个复合词“築建”无疑是一大创造,但依然是动词这个词汇仅是做为和砌筑建造墙壁有关技术动作而产生,可以说完全是由日本人创造的遗憾的是,由于当时还没有大量引进西洋建筑的社会需要,这个词没有进一步发展起来 到了江户时代末期(1867年以前),通过兰学吸取西洋文化的热潮,让位于新兴的“洋学”,即由荷兰转向通过荚、法两国,编译英和、法和辞典成了时代需要但是这些辞典却都是由荷兰人或“兰学者’编译的,甚至是直接从英荷辞典翻译成的。
最早的英和辞典出版于1862年,称元兰通词,它是从1857年出版的New Pocket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and Dutch Languages为基础翻译而成其中英语词汇 Architecture对应的荷.兰词汇是bouurk unde就改译成“建筑学”了,显然这是因从荷兰语“bouwen”是日语“筑建”之意改译而成的这种改译也是日本人的创造较之略迟但却是中国最早的英汉辞典,architecture的译词,仍然沿用:“工务匠、造宫之法、起造之法”,既无“筑建”亦无“建筑”的痕迹(1866年版,W.Lobscher 著,EnglishandChineseDictionary),可足证明 在“洋学”的另一个分支的法和辞典中,则将法语词汇architecture译成“造家术”,古今中国辞书里也无此词,也是日本人新造词汇,因此,在日本曾一度出现“建筑”和“造家”两词并存局面在学习洋学的过程中引进的来源不同,在文部省系统中使用“建筑”一词,而在工部系统中使用“造家”东京大学的前身工部大学属工部系统,当1877年设立建筑学科、建立建筑学会时均直称“造家”直到1894年伊东忠太氏发表论文,论证了Architecture的含义,并建议废除“造家”,改用“建筑”做为统一的日语译词。
他说:Architecture一词起源于希腊,但希腊人却未用此字,罗马人始用此字,例如维特鲁威将此字用作宫殿寺院等设计建造的艺术命名,留传至今村松贞次郎先生更进一步解释说:“Archi相当于“大”或“综合”之意,而tecture,即是艺术、技术之意,二者合起来即综合技术、综合艺术之意Architect就成了大技术家、大艺术家、大匠师、百工之长即大工之意也就是建筑家了1897年日本造家学会接受伊东忠太氏的建议正式更名为日本建筑学会第二年,1898年东京大学造家学科也更名为建筑学科,自此以后,建筑一词就成为Architecture的正式标准译语而被日本统一固定下来,以至于影响到中国 在谋求富国强兵的洋务运动之后,1872年中国开始派出首批留美学生,直至1894年甲午海战后,中国才逐渐发现“取径东洋、力省效速”,“速而又速者也”,1896年首派留日学生,1898年诏办京师大学堂,1900年因八国联军侵入北京而停办,1902年又下令恢复,并任命吏部尚书张百熙为管学大臣,张是极力主张“学西洋不如学东洋”的人,他举荐吴汝纶为总教习,立即派去日本考察三个月,同时辞退了原在京师大学堂任职的所有外国总教习,专聘日本各科博士为教习,如文学博士服部卯之吉氏,法学博士岩谷孙藏氏等。
在“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中[光绪二十八年(1902)],明确提出京师大学堂之设是“仿日本”的,连大学堂分为八科也是仿日的,在日本大学当时止设文、法、医、格致、农、工六科基础上,又加经学、商科两门而已在六科中对日本的学制、科目照抄、照搬,甚至连翻译也没有该“章程”第二章第二节大学分科门目表中就出现了“建筑学”,属工艺科之目,共八项:一曰土木工学,二曰机器工学,三曰造船工学、四曰造兵器工学、六曰建筑学,七曰应用化学,八曰采矿冶金学就前后各种名称来看,都是日本式名词,足证明建筑学也是直接引用过来的1903年张百熙拟定的“奏定大学堂镇程”第二章第七节工科大学建筑学门科目表中还专门列举了主要课程及三学年中每周开设的学时数直接与“建筑”二字有关的课程就列举了: 建筑材料、建筑意匠、建筑历史,这些名称也都是日语词的直接沿用遗憾的是这种照抄日本的“建筑学”并未举办起来1902年虽然正式招过生,只招了速成科,1904年招了预备科,他们都是不分科的,当然也无所谓建筑学1905年设立学部,建筑新校舍,备分科大学(即今之本科)招生之用,有趣的是建筑工程师也是日本人真水氏(即真水英夫氏,1868~1938)绘图设计、建筑七科校舍,因为农科单独另设。
预算二百万元,工期四年,直到1908年才开工,至1911年10月武昌起义时,仅完工了经科和文科就停工了建筑学的开办又推迟了13年建筑学虽然没有办成,“建筑”一词却在中国传播开来,固定下来,当然它也是有个发展过程的 自首派留日学生至抗日战争爆发的1937年,前后四十二年间,留日学生不下五万人,充斥着中国党、政、军、经济、文化各界在中国的出版、学术领域内,正如《中国新书月报》中所感叹的那样:“翻开新刊书一看,十之八九为日本来之作品”(1931年,第二卷,第三期)日本人在引进西方文化中利用汉字所创造的新词汇,也被生吞活剥地引进来,其中也包括建筑一词大量留学生回国后最简便的工作莫过于译书,1900年出现了“译书汇编社”,是留日学生的第一个译书机构,在其1903年刊行的书目中有“学校建筑模范图”一项,这恐怕也是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较早汉语译词了如果前述“京师大学堂章程”是官方文件,则此书可说是民间译书了,也就是说在官民两方都有对日语“建筑”一词的应用这在当时也是社会的通行作法,非但日本人用汉字创造的新词,中国人一看即明了的照用不误外,如革命,连一些含糊不清,灰涩难懂的汉字词也引进来了,如取谛、引渡、文凭、支拂等,当然在社会上就引起两种反响,其一表示迎欢提倡,如王国维等。
在此期间,王国维专门写了《论新语之输入》的论文他特别指明:“日本所造译西语之之汉文,以混混之势而侵入我国文学界(当然不止文学界!——笔者注)好学者滥用之,泥古者唾之,二者皆非也他主张:“日人所定之语虽未精确者,而创造之新语卒无以加于彼,则其不用之也谓何!” 另一种人则大加谴责,大骂“亡国灭族”、“芒盲瞎马”的新词语1915年就曾出版过《盲人瞎马之新名词’的专书,著者彭文祖,他也是一名日本留学生他深恋:日本维新之前,汉文行乎日本;而极耻:自维新而后,日文行乎中土此行未免偏颇,然也未能阻止这种新词语运用,事实证明这些新词汇在传播新思想、新文化中起到积极作用,很快就成为现代汉语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了,谁也不再怀疑它们是外来语了 出版于1915年的辞源,在“建”字条目中就出现了“建筑物”、“建筑学”二条对建筑物的注解,不是定义性的,而是列举法,如房屋、桥梁、棚厂等,凡以人工建筑者皆是可见在这里对建筑无清楚概念,在“建筑学”的注解中,则定义为:研究关于建筑物事项之学也大则为普通建筑学、军事建筑学二种单称建筑学时则恒指普通建筑学而言中国第一位接受西方建筑教育的建筑师,是出生于上海的庄俊(1888~1990),1911年去美伊利诺大学建筑工程系留学,1914年毕业回国,应聘于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任驻校建筑师。
苏州人柳飞雄(字士英,1893~1973),于1915年随兄逃亡日本,考入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建筑科(东京工业大学前身),1920年毕业,任冈野建筑事务所技师他于1922年回国,联合留日同学刘敦桢、王克生、朱士圭等于上海创设华海建筑师事务所,可能这是中国最早的建筑师事务所,它比中国第一个建筑师庄俊创建的事务所还早二年1923年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创办建筑科,聘柳飞雄任科主任,京师大学堂未能如愿的事,二十年后在这里实现了,是中国最早的建筑科有趣的是,这次虽然不是由日本人直接参与的,但依然是和日本具有密切关系的留日学生创立的,虽然未必全是照抄照搬,至少是“建筑科”一词是未加变动的1927年将该校与东南大学等合并,由九所高等学校组成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建筑学科就成了建筑系1928年3月改称国立中央大学建筑系,它就是现称东南大学建筑系的渊源1928年张学良在东北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聘梁思成、陈植为教授1930年朱启钤(1891—1964)创立以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为目的学社,称中国营造学社,聘梁思成为法式主任,刘敦桢为文献主任早在1922年留欧建筑师范文照邀请张光厦、吕彦直、庄俊等人发起组织中国建筑师学会,未获批准,至1929年冬才算成立“上海市建筑学会”,得到全国各地反响,至1928年易名为“中国建筑师学会”,乃出现了“建筑”与“营造”二词并存的局面。
1946年清华大学成立建筑系时,梁思成任系主任,这位出生在日本变法维新派嫡传的建筑大师,由于他是营造学社的旧人,故而坚称营建系,至1952年院系调整时才不得不改称建筑系,社会上通行的营造厂至此也都改称建筑工程公司了所以可说,建筑一词自创立到传入我国,经历了四十余年,传入我国到最后完全确立差不多又花了五十余年,时至今日,却很少有人知道它的来历,更不会拿它当做外来语了如果说它是从外国传来的,一般人反而会觉得疑惑不解其实在中国非但“六经无建筑”,在众多的诸子百家、稗官野史中也很少见“建筑”一词,那么,“建筑”一词创造的原意到底是什么,彰国社出版的“建筑大辞典”那是建筑学上的定义;岩波书店出版的“广辞苑”上那是一般的用语说明,唯在角川书店出版的“新字源”,从“建筑”二字的创造起源上加有很好的说明该书第335页,第2242号字 建,6划,王部,jian 构成:壶、l叁、会意由“乙”(廷之省略形朝廷)和以朝廷制定的“聿”治理国家,引伸为决定、制定、规定之意,转而表示建立、树立之意 我国旧“辞源”中,释为:立也进而再找“聿”的说明会意,9L一手,甲一 笔,以手执笔书写,藉以表示笔或书 可见这个字的原本与法律、规章、制度等社会上层人文性东西有关,是文明性、文化性较强的字眼,而不是技术性的。
而“築”就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