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动儿童教育市场的形成变化与规范.ppt
21页流动儿童教育市场的形成、变 化与规范 内容概要 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市场的形成原因 简易学校市场的基本情况与 发展变化 简易学校的SWOT分析 国外义务教育相关制度的简要对比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一、研究目的 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大规模流动已经持续 近二十年,在庞大的流动群体中第二代移 民已然出现 当前学术界对流动儿童基础教育的研究主 要限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领域,很少有经 济学视角的分析 本课题旨在从经济学视角考察简易学校市 场的形成、现状、变化,预测其发展方向 ,提出政策建议 与意义 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是稀缺的教育资源的 分配问题,实质上是政府、公立学校、打 工子弟小学、流动儿童及其家长之间复杂 的博弈 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实际上只是早已存在 的城乡教育差距在空间上的一种集中体现 弱势群体儿童的教育问题又有着特殊的意 义:教育的平等与社会流动性紧密相关 二、研究方法说明 实地考察与问卷调查(三所小学、共200 份有效问卷) 校长集中访谈(八所学校) 文献分析 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市场的形成 p巨大的市场需求 流动人口规模的扩大 流动人口家庭化 p公办学校的入学障碍 政府层面 家庭层面 学校层面 当前流动儿童入学的主要障碍 p政府层面 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与分散的经费制度 法律的冲突与矛盾 流动人口管理制度的漏洞 p家庭层面 教育观念 经济状况 p 学校层面 教师考核标准 经费障碍 基本情况(一) 社区分布 a.主要存在于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 b.主要分布在流动人口聚居区,服务于本社 区的流动人口。
c.校长基本上同意北京共300所,但尚缺乏 精确的统计数据 基本情况(一) 班级设置 a.年级越低班级越多,六年级的班级较少 b.所调查的11所学校普遍设有初中部,但班 级很少,部分学校初中每年级仅有一个班 c.班级人数以50-60人居多,与市区公办小 学的小班化试验形成对比 基本情况(三) 课程设置与师资条件 形成规模的学校(300-400)人,课程相对 齐全,包含音乐、美术、计算机等 教师以中专文凭为主,教学负责人多为退 休的公办教师 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市场的变化 政策的变化 A.政策文本的演变 1998年《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与 2003年《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 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 强调“户籍所在地”到“流入地” 《办法》承认和支持地方义务教育的差距 ,户籍所在地政府有责任控制儿童外流 《意见》明确了流入地政府和公办学校在 解决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问题上的主要责任 ,提出“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九年义务教 育普及程度达到当地水平”,体现了一视同 仁的精神 关于简易学校 《意见》强调将建议学校纳入民办教育管 理范畴,在保证师资、安全、卫生的前提 下,放宽审批条件。
这一变化是对简易学校作用的肯定,也为 其设立提供了法律前提 一定的政府干预——审批了61所、年审 激烈的市场竞争——互挖墙脚、抢生源 社会资源的争夺——马太效应? 自我规范的尝试——一些学校形成规模, 管理的改善 并非想象的那样… 比我小时候… Brainstorming 我们的核心论点? 结论和规范性建议 民工子弟学校市场的出现是一种必然 官方的基本市场情况(学校数量、分布、 资质、人数etc.)调查与公布 改变教育经费的划拨方式 权威人士建立行业协会 设立第三方监管账户接受社会捐助 有关南开交流 人员的确定 核心论点? 演示文稿的制作——情报:对方的水平? 知识回顾知识回顾 Knowledge Knowledge ReviewRevie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