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综合测评(A).pdf
8页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综合测评(A)(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 有1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物质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血 红 蛋 白 细 胞 因 子D N A聚合醐神经递质A.B.C.O D.ggA|解 析 血红蛋白属于红细胞内的成分,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细胞因子是由辅助性T细胞分泌到细胞外发挥功能的免疫活性物质,属于内环境成分D N A聚合酶是在细胞内发挥功能的酶,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神经递质属于内环境成分2.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实现双向传递B.在神经纤维上,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同C.若组织液中的Na+浓度增大,则神经纤维受刺激时,动作电位增大D.兴奋在突触处传递时,主要依靠突触前膜通过主动运输释放的神经递质ggc屣 丽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兴奋在反射弧中的突触处,主要通过神经递质实现单向传递,A项错误在神经纤维上,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同,B项错误。
动作电位产生的原因是Na+内流,组织液中的Na+浓度增大,则神经纤维受刺激时,动作电位增大,C项正确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的方式是胞吐,D项错、口侯3.下图是反射弧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若Q处受损,仍可产生感觉B.该反射弧中包括三个神经元C.在神经中枢中有两个突触D.若P处受损,电刺激Q处,肌肉不收缩|解析:|Q是传出神经,若Q处受损,刺激感受器,兴奋能传到神经中枢并沿奔髓上传到大脑皮层,仍可产生感觉,A项正确由细胞体的个数可知,该反射弧中包括三个神经元,B项正确分析题图可知,在神经中枢中有两个突触,C项正确Q是传出神经,若P处受损,电刺激Q处,肌肉仍能收缩,D项错误4.下列关于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A.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只能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B.兴奋传导方向与神经纤维膜外的局部电流方向一致C.突触小体可完成“电信号t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D.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必然引起下一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阿 丽 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一致,即由兴奋部位向非兴奋部位传导,B项错误突触小体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C项错误神经递质包括兴奋型和抑制型,其作用于突触后膜后,会使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D项错误。
5.对健康小白鼠进行一定的实验处理,下列对其机体产生反应的分析,错误的是()A.损伤下丘脑,寒冷环境中小白鼠体温下降,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B.注射灭活的乙肝病毒,引起T 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C.切除其胸腺,细胞免疫将丧失D.破坏其下肢反射弧的传出神经,刺激感受器,小白鼠有感觉g g B|解 析 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损伤下丘脑,寒冷环境中小白鼠体温下降,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注射灭活的乙肝病毒,会刺激B 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胸腺为T 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切除其胸腺,导致T 细胞无法成熟,细胞免疫丧失破坏其下肢反射弧的传出神经,刺激感受器,兴奋可以传到大脑皮层,从而产生感觉,但由于传出神经受损,无法控制其下肢运动6,下列关于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胰岛素由胰岛A 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由胰岛B 细胞分泌B.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C.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D.大量口服胰岛素,可使血糖快速降低而使机体表现出休克症状B:B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别由胰岛B 细胞和胰岛A 细胞分泌,A 项错误。
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可以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B 项正确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但不能促进肌糖原分解,C 项错误胰岛素是蛋白质类激素,口服会因被消化而失效,只能注射,D 项错误7.大豆中含有大豆异黄酮,其分子结构与人体中雌激素相似,进入人体后能发挥微弱的雌激素效应下列对大豆异黄酮的推测,错误的是()A.可缓解雌激素水平降低者的症状B.能与人雌激素受体特异性结合C.可能作用于下丘脑的雌激素受体D.会引起促性腺激素分泌量增加|解 析 由于大豆异黄酮的分子结构与人体中雌激素相似,进入人体后能发挥微弱的雌激素效应,故可缓解雌激素水平降低者的症状,A 项正确由于雌激素可通过反馈调节作用于下丘脑,故可能作用于下丘脑的雌激素受体,C 项正确由于大豆异黄酮进入人体后能发挥微弱的雌激素效应,因此能与雌激素受体特异性结合,并能够通过反馈调节引起促性腺激素分泌量减少,B 项正确,D 项错误8,下列关于人体体液免疫中相关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A.抗原呈递给辅助性T 细胞,刺激辅助性T 细胞产生细胞因子B.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可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C.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可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D.记忆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合成并分泌抗体B;D:抗原经抗原呈递细胞处理后呈递给辅助性T 细胞,刺激辅助性T 细胞产生细胞因子;B 细胞受抗原刺激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合成并分泌抗体。
9.下图表示动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个数学模型(此图仅表示变化趋势)下列对此数学模型的叙述,正确的是()A.若 x 表示生长素浓度,y 表示促进生长作用,则为根力为茎B.若 x 表示HIV浓度,y 表示细胞数量,则 a 为 B 细胞力为辅助性T 细胞C.若 x 表示进食后的血糖浓度,y 表示激素含量,则a为胰高血糖素力为胰岛素D.若 x 表示促甲状腺激素浓度,y 表示激素含量,则为甲状腺激素力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胸狗根对生长素较敏感,高浓度的生长素对根起抑制作用,若X表示生长素浓度,y表示促进生长作用,则a为茎力为根,A 项错误HIV侵染人体后主要攻击辅助性T 细胞,因此HIV浓度升高后,辅助性T细胞数量减少,机体免疫力下降,B 细胞不会增加,B 项错误机体刚进食后,体内血糖浓度较高,则胰岛素分泌增多,以降低血糖浓度,当血糖恢复正常后,胰岛素的分泌量就不再增加,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相抗衡,所以两者曲线变化相反,则为胰岛素力为胰高血糖素,C 项错误下丘脑一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一垂体促甲状腺激素一甲状腺一甲状腺激素,同时甲状腺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反馈调节,若x 表示促甲状腺激素浓度,y 表示激素含量,则a为甲状腺激素力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D 项正确。
10.下图表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芽生长的作用效应和植物的芽在不同浓度生长素溶液中的生长情况图 1 中的A、B、C、点所对应的图2 中的生长状况,正确的是)生长素浓度图 1图2A.A-B.BC.C)D.)g g c|解析:|分析题干和题图可知,8 浓度的促进作用大于A 浓度,C 浓度既不促进也不抑制Q 浓度抑制生长,故B浓度对应4 浓度对应,C浓度对应,浓度对应11.植物越冬休眠和夏天生长受多种激素的调节,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细胞分裂素甲 瓦 龙 酸 异 戊 烯 基 焦 磷 酸 驾 I 胡萝卜素或脱落酸赤霉素A.越冬休眠时,植物体内的赤霉素和脱落酸的含量都会增加B.秋末一一过程能增加叶肉细胞内的胡萝卜素含量,提高光合作用速率C.夏季一一过程能增加植物体内的细胞分裂素含量,促进植物生长D.各种植物激素通过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过程实现对生命活动的调节MC|解析|越冬休眠时,植物体内的赤霉素含量会降低,脱落酸的含量会增加,A 项错误秋末一 T过程能增加叶肉细胞内的胡萝卜素含量,降低叶绿素含量,降低光合作用速率,B 项错误激素作为信息分子,调节细胞代谢,不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D 项错误。
12.乙肝疫苗第一次注射的时候需要按照“0G1G6原则”接种三次针剂(0 表示第一针,1表示一个月后打第二针,6表示第二针打了 6 个月后打第三针),三针打完才代表理论上的一次完整的乙肝疫苗接种完成,其主要原因是()A.能多次强化刺激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B.记忆细胞数量增多导致应答效果显著增强C.抗原的积累促进辅助性T 细胞释放细胞因子D.能增强体内吞噬细胞对抗原的免疫记忆|解析洞隔注射乙肝疫苗的目的是刺激机体产生更多的记忆细胞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吞噬细胞对抗原没有免疫记忆能力13.运动员在进行剧烈运动时,在机体调节机制的作用下,仍然能够保持内环境的稳态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Na+对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有重要作用B.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主要是通过神经一体液调节来实现的C.剧烈运动时,由于消耗大量能量,血糖含量有下降趋势,胰岛素分泌量减少D.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并释放到血液中的乳酸,由缓冲物质中和以维持pH相对稳定ANa+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中,对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有重要作用14.右图表示人体和人体细胞内某些信息传递机制的模式图,图示中箭头表示信息传递的方向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如果该图表示二次免疫反应,c 表示抗体,则 a 表示记忆细胞,b 表示浆细胞B.如果a 表示抗原,b表示吞噬细胞和T细胞,c 为 B 细胞,则该过程表示体液免疫C.如果图中a 为下丘脑,b 为垂体,c 为肾小管和集合管,则 d 和 e 为同一种物质D.如果该图表示反射弧,则其中的信息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的阿 团 如 果题图表示反射弧,则其中的信息在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上都是以局部电流(电信号)的形式传导的,但在神经中枢的突触处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 信号 的转化,D 项错误。
二 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至少有1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15.某止痛药物的作用机理是阻断神经元间兴奋的传递,下列对其机理的解释合理的是()A.药物阻断了突触前膜对神经递质的回收B.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前被分解C.药物作用导致神经递质不能正常释放D.药物与神经递质的受体结合BBCD;止痛药物的作用机理是阻断神经元间兴奋的传递,神经递质的作用可通过再回收抑制,即将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回收至突触前神经元并储存于囊泡中,回收的方式是胞吞,A 项不合理止痛药物也可能使神经递质在与受体结合前被分解;药物作用导致神经递质不能正常释放,药物与神经递质的受体结合等都可阻断兴奋的传递16.进食可刺激小肠K细胞分泌多肽GIP.G1P可作用于胰岛细胞和脂肪细胞,使血糖浓度降低,其作用机制如下图所示(代表细胞膜上的结构)下列推断错误的是()A.图中的结构均不相同B.与注射相比,口服葡萄糖会使体内胰岛素水平更高C.GIP能促进葡萄糖进入脂肪细胞并转化为脂肪D.通过注射胰岛素可治疗因结构受损导致的糖尿病BD题图中是细胞膜上和不同信息分子结合的受体,故的结构均不相同,A 项正确。
与注射相比,口服葡萄糖后体内胰岛素水平更高,原因是口服葡萄糖刺激小肠K 细胞分泌的GIP还能促进胰岛素分泌,B 项正确进食后,GIP和胰岛素分别通过结构作用于脂肪细胞,促进葡萄糖进入脂肪细胞并转化为脂肪,从而降低血糖水平,C 项正确结构受损,注射的胰岛素不能与受体结合,不能降低血糖浓度,D 项错误17.高剂量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抗原,被 B 细胞表面受体识别并结合后,会杀死该B 细胞科学家给小鼠注射高剂量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抗原X,结果小鼠不产生相应的抗体,且再注射未标记的抗原X 也不发生免疫反应此时若再给该实验动物注射未标记的抗原Y,动物能产生相应的抗体上述实验结果能支持的观点是()A.每个B 细胞表面仅带有一种抗原受体B.机体受抗原X 刺激产生的抗体不识别抗原YC.只有标记的抗原才能诱导B 细胞合成抗体D.B细胞表面抗原受体的形成与抗原无关g g A D|解析:|科学家给小鼠注射高剂量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抗原X,抗原X会被B细胞表面受体识别并结合,会杀死该B细胞,所以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