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无锡历史概览.docx

11页
  • 卖家[上传人]:天****步
  • 文档编号:274890247
  • 上传时间:2022-04-09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3.33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无锡历史概览 无锡历史概览 无锡建置沿革:无锡始于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建县,属会稽郡三国时,孙吴废无锡县,分无锡县以西为屯田,置毗陵典农校尉西晋太康二年(281年)复置无锡县,属毗陵郡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无锡为州,属江浙行中书省常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又降州为县,属中书省常州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无锡县为无锡、金匮两县,均属常州府民国元年(1912年)两县仍合而为一,复称无锡县,属苏常道民国16年(1927年),无锡县直属江苏省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后,分无锡县为无锡市、无锡县,无锡市直属苏南区1953年建江苏省,无锡市为省辖市1983年3月1日实行市管县体制,无锡市辖江阴、无锡、宜兴3县1987年4月、1988年3月、1995年6月江阴、宜兴、无锡先后撤县设市2022年1月,撤锡山市(原无锡县)设锡山区、惠山区 历史之变革:早在六七千年前,无锡先民就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过着定居生活在鸿声彭祖墩、新渎庙墩、葛埭桥庵基墩和玉祁芦花荡等地,均有原始氏族的聚居点无锡先民的原始文化先后属于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

      他们以自己的聪慧和辛勤劳动,创造和丰富了太湖流域辉煌的远古文化 公元前11世纪末,古公父(即周太王)的长子太伯、次子仲雍为让王位于三弟季历,从现属陕西的歧山南奔荆蛮,定居梅里(今锡山市梅村镇),并入乡随俗,断发文身太伯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被奉立为君主,自号为勾吴太伯率领百姓兴修水利,进展农耕相传他率领众人开凿了长数十公里的太伯渎(俗称伯渎港)还栽桑养蚕,制陶冶铜,数年之间,民人殷富周灭商后,因太伯无子,周武王追封仲雍的五世孙周章为吴君,建吴国从太伯至阖闾共24世,前后600多年,梅里一向是吴国的都城太伯、仲雍将中原地区的文化带入江南与江南地区原有文化有机融合,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吴文化 无锡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春秋时期,吴国生产力有了很大的进展,政治上、军事上也特别强大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灭吴,无锡属越国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楚灭越,无锡属楚国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灭楚,置会稽郡,无锡属之据考古察觉,西汉时期,无锡已有冶铁、铸铜、制陶、髹漆等手工业门类,农业生产已使用铁器农具和牛耕技术六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迁,无锡治湖筑圩,水利设施大量兴建,农业耕作技术也有了提高。

      商业贸易开头形成唐、宋时期,无锡农业生产从火耕水耨的轮荒耕作进展为耕、耙、耖配套的耕作技术,形成稻麦两熟制,太湖周边卑湿之地改造成河渠纵横、湖塘棋布、排灌结合的水网系统养蚕业兴隆,桑柘含疏烟四处倚蚕箔京杭大水道开通后,无锡河道中商旅往复,船乘不绝城中金银、彩帛、烟酒、油酱、食米等作坊错杂开设,市场昌盛无锡成为富庶江南的一块宝地 明清时期,无锡依凭优越的自然条件、便利的水陆交通和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社会生产力得到较快的进展锡西北的芙蓉湖经过几次大规模的整治,形成大批良田农业上由于精耕细作,粮食产量逐年增加春豆夏麦,秋收禾稻,中年之岁,亩得三石,成为全国米仓一区随着手工业的兴盛和商品经济的进展,无锡逐步形成了江南著名的米市、布码头米市:早在元代,无锡已是邻近县上交漕粮的集中地明代,由于兴修水利和水稻育秧移栽技术的推广,无锡粮食产量稳定,无锡之米与苏杭之帛、淮扬之盐、浮梁之瓷、温州之漆相提并称至清代前期,无锡稻米集散不仅经营规模、交易数量居江苏各县之冠,而且成为漕粮的主要采办地和产者输之,购者集之的粮食余缺调剂市场至雍正、乾隆年间,无锡米市已初具规模,米豆之业甲于省会,皖豫米商纷纷麇来,浙东籴贩,麇不联樯。

      布码头:随着无锡米市的形成与进展,北方地区,更加是苏北淮扬、高宝湖等产棉区的棉花由购米船队运至无锡,无锡乡间棉纺织业特别兴盛所以,无锡尽管不种棉花,但四乡农村几乎家家有纺机,户户织棉布明弘治年间,无锡北门外莲蓉桥南,已形成布列成行的布市坐贾收之,拥载而贸于淮扬高宝等处,一岁所交易不下数十百万明末清初,布码头一度衰落至清代中叶,无锡家庭棉织业再度兴起,全县织布木机有4~5万台,年产土布300万匹,占全国棉布产量的6.7%各地布商云集无锡,从北栅口至北塘,形成绵延数里的布市乾隆年间,无锡每年经销的土布达700~1000万匹无锡有布码头之称,与汉口的船码头、镇江的钱码头,并称为长江三码头 近代无锡:近代,无锡经济的辐射力逐步巩固,成为江南的一个经济中心城市无锡米市在咸丰十年至同治二年(1860~1863年)太平天国战事中被毁战事以后逐步恢复光绪十四年(1888年)起,清政府把浙江各州府的漕粮转到上海、无锡采办,又指定江苏各县的漕粮在无锡集中转运无锡米市得到进一步进展至清末,无锡年办漕米130万石同时,由于无锡米市粳、籼、糯品种齐全,数量充沛,储运便当,上海、浙江等地粮商都到无锡购买,江苏产棉区大多也到无锡购米。

      无锡成为南供民食、北输漕米的大米市年交易量达600~750万石无锡布码头持续兴盛,一向延续到本世纪初清末,无锡制丝业急速进展光绪四年(1878年),无锡生丝产量达13.8万斤,占苏、常、镇三府生丝总产量的38.83%,成为江苏省最大的产丝县与此同时,蚕丝贸易特别活跃,一年也有数十万斤之巨光绪六年(1880年),无锡输出世丝近10万公斤,价值48万海关两其中四成出口海外,六成销往周边地区无锡成为甲于东南的丝茧市场 甲午战役后,大量有识之士看到国家积贫积弱,看法实业救国戊戌变法后,清政府也不得不放松对民间兴办实业的限制,实行某些提倡工商业的措施无锡的近代工业正是在这种形势下进展起来的和国内其他城市的工业开头时大多是官办(包括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不同,无锡的工业一开头便是民族资本兴办的1895年,杨宗濂、杨宗瀚兄弟创办业勤纱厂,成为无锡近代工业企业的滥觞1900年,荣宗敬、荣德生兄弟与朱仲甫合伙创办保兴面粉厂,匡仲谋创办亨吉利布厂1904年,周舜卿开办裕昌丝厂以棉纺织业、缫丝业、面粉加工业为三大支柱的近代工业如雨后春笋在无锡兴起自1895年至1913年,无锡共建工厂19个,平均每年1个。

      从1914年至1933年20年间,共建工厂182个,平均每年9个至1937年日军侵占无锡前夕,无锡已拥有工厂315个,产业工人6.3万人,年总产值7726万元缫丝厂和缫丝车数量,分别占全省的94%和95%,居全国城市首位纱锭 24万多枚,布机3500多台,分别占全省的38%和92%面粉工业无论是工厂数还是生产才能,均居全省第一位工业产品的产量,棉纱占全国0.8%,面粉占12%,蚕丝占40% 据1937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中国工业调查报告》统计,无锡在全国6个主要工业城市中,产业工人数占其次位,工业产值仅次于上海、广州,居第三位,资本总额居第五位由于贷款业务兴旺,放大于存,资金缺口很大,经常向外地同行拆借调剂,因而无锡成为江浙一带出名的放款码头无锡尽管是国内民族工业进展最快和民族工业企业较为集中的城市,但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中,民族工业的进展始终弥漫艰险和曲折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的严重经济危机,给无锡民族工业以沉重的打击所幸无锡一批实业家励精图治,提升企业管理,加强技术改造,才使企业转危为安1937年底日军侵占无锡后,无锡的经济更遭遇空前的浩劫日军在无锡杀害1.4万余人,烧毁厂房2.8万多间,商店店堂5.4万多间,居民住房和其他房屋近8万间,抢走粮食545万余石,财产损失20730万元以上。

      民族工业遭遇致命的摧残,大量工厂变为一片废墟,繁华之区变成瓦砾之丘无锡经济陷入奄奄一息的境地抗日战役告成后,无锡经济有所复苏,棉纺织业、交通运输业恢复较快但这种景象没有维持多久由于国民党统治集团发动内战,无锡经济陷入窘境,民族工商业经营困难,人民生活日益困苦 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经济进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当年,无锡市国民收入为0.71亿元,社会总产值2.08亿元解放初,无锡市人民政府采取措施,整顿和恢复进展经济在城市,将敌逆资产和官僚资本收归国有,建立起社会主义性质的国有经济,同时组建进展合作经济,对私营工业积极扶持在农村,发动群众,开展土地改革经过1950~1952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无锡经济走上稳步进展的道路1953~1957年,无锡市在制订、执行第一个五年筹划的同时,有筹划、有步骤地开展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至1956年1月,全市批准公私合营的工商企业共2182户,其中工业819户,商业697户,交通运输业368户,手工造船业298户5371户个体手工业者与原来的116个社组成199个合作社至年底,在农村建立高级社147个社会主义改造根本完成。

      1958年,无锡市开展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在此期间,进展了一批新的工业门类,建成了一批重要的工业工程,社队工业(后改乡镇工业)也应运而生但由于在全体制上急于过渡,经济创办上急于求成,造成人力、财力、物力的严重滥用和经济比例关系的失调1960~1962年,全市经济展现严重困难1961年起,无锡贯彻执行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稳定、充实、提高的方针经过调整,无锡市经济形势逐年好转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头,正常的生产秩序受到破坏和干扰,生产下降,商业网点大批撤并,集市贸易关闭1969年后,生产才逐步上升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终止无锡经济得到恢复和进展 1978年后,无锡经济进入了快速增长的时期,经济总体实力明显巩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着重调整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比例关系,调整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1980年,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开展首先在农村,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公社、大队建立为农服务的经济实体粮食种植逐步向种田大户集中全面推广无锡县堰桥乡乡镇工业一包三改(实行以经理、厂长为主的经济承包责任制,改干部任免制为选聘制,改工人录用制为合同制,改固定工资制为浮出工资制)的阅历。

      全市农村形成以乡镇工业为主的经济布局在城市,自1984年起,无锡进入工业化初期,开头以扩大企业自主权,巩固企业活力为重点,全面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和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同时,对筹划、财税、金融、价格、物资、劳出工资、外贸等体制举行初步改革,培育和进展各种生产要素市场,不断建立物贸中心、钢材、化工轻工原料、木材建材等生产资料市场商业、供销、粮食部门也建立一批贸易中心集市贸易兴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向政企分开,全体权和经营权分开,引进竞争机制,深化企业内部改革的深层进展还举行科技体制改革,改拨款制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和课题承包责任制;放宽对科研人员的政策举行教导布局改造,将职业大学改建为江南大学,扩建教导学院和无锡播送电视大学,大力进展中等职业教导和技术教导;成人高校坚持走联合协作道路,扩大办学功能 1993年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378元,在江苏省领先达成小康标准1993年后,无锡经济呈加速进展态势对农业的投入大幅度增加,机械化水平、科学种养水平、社会化服务水对等都有较大提高,耕地养护和农业根基设施创办进一步得到加强农业双层经营机制进一步完善,向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急速进展在土地面积逐年裁减、人口逐年增长的处境下,粮油和主要副食品的产量保持较高的生产水平。

      工业在调整布局、提高水平、扩大规模、巩固后劲方面取得新的劳绩企业改革向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转换机制深化,国有企业加快了进入市场的进程全市组织一批重点创办和重点技术改造工程,形成了一批集团化企业乡镇工业通过上规模、上水平得到急速进展第三产业进展较快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付。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