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析宋代城市世俗音乐的发展(1).docx
3页浅析宋代城市世俗音乐的发展浅析宋代城市世俗音乐的发展(1)(1)【摘要】宋代是我国历史发展中传承盛唐繁荣文化的重要时期,也是城市世俗音乐从兴起走向顶峰的重要时期本文将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背景,通过对北宋汴梁地区的世俗音乐状况及南宋临安的宫廷音乐机构和城市音乐的繁荣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论述宋代世俗音乐的发展状况关键词】宋代世俗音乐发展一、宋代城市世俗音乐发展的特征1.宫廷转向世俗公元 960 年,后周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 ,代周而起,建都汴京(也就是后来所说的汴梁) ,结束了唐代以来长期混乱的局面在北宋统治的 160 多年间,虽然边境战事不息,但国内相对承平,生产迅速恢复,经济得到发展,工商业空前繁荣,城市随之而兴盛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市民阶层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音乐文化的重心,从隋唐的宫廷音乐转向了世俗的民间的市民音乐教坊——本是唐朝宫廷最重要的音乐机构在宋初的时候继续沿用了这一制度北宋时期,宫廷把南方的优秀乐工集中到汴京,使教坊成为音乐人才荟萃之地,艺人云集与唐代不同的是,北宋的教坊隶属于宣徽院,由教纺使管辖教纺使以下,还设有副使,判官,都色长,色长,高班及都知等。
教坊乐工的主要职责,是在宫廷宴飨时表演音乐歌舞,特别是逢年过节,音乐歌舞的场面就更为壮观宋初的大型宴会有 19 个段落,各个段落都有不同的表演但到北宋的末年,随着民间音乐的勃兴,教坊与钧容直已逐渐衰落,在宋徽宗的生日当天,宫廷里开始有了民间“勾栏”里艺人表演的杂剧的节目以此表明,北宋后期音乐已经由宫廷转向世俗靖康之难”标志着北宋的覆灭公元 1127 年,赵构即位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 ,后在临安(北宋时的杭州)建都,史称南宋随着宋王室的南迁,也造成了科学文化的大规模南移,促进了南方科学技术的进步城市更加兴盛,工商业更加繁荣,音乐文化循着向世俗音乐的新方向得到更大的发展因而南宋时期世俗音乐发展更加迅速繁盛南宋宫廷虽然仍旧保留了教坊的旧名,但实际机构是不存在了,需要时由修内司教乐所临时召集一批乐工进行短期的练习,临时客串一下这些应召来的乐工,有的是在德寿宫充“使臣”的旧教坊的乐工,有的是调在临安府衙前乐的酒教坊乐工,有的是钧容直的乐工,其余的就是包括“路歧人” (多半是来自农村的破产农民,他们在失去土地后不得不靠卖艺来维持最低的生活 )在内的民间艺人,总称“和顾” 2.贵族转向平民唐代市民的文化娱乐场所主要在寺院内,到了宋代,则因商业城市的发展,在大城市中出现了大批的独立游艺活动场所,由于市民音乐迅速发展,使宋代音乐文化出现了巨大的转折。
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一方面为市民的文化娱乐消遣提供了经济来源,另一方面繁忙的商品活动如果没有文化娱乐的精神调剂也是不可想象的为了适应这种形式,一种新型的固定娱乐场所——“瓦子”和“勾栏”便应用而生了 “瓦子”——宋代城市中的商品交易亦称作“瓦市”或“瓦舍” 瓦舍是集商业与娱乐为一体的商业场所瓦子中设有专门从事各种民间技艺表演的场所“勾栏”和“乐棚” 北宋都朝汴梁的几个“瓦子”中,有“勾栏”50 余座,其中最大的可容纳数千观众勾栏主要用演出或者说唱,其功能相当于今天的戏院因为其建筑的栏杆上刻有花纹,相互勾连,所以称“勾栏” 它们大多以“棚”为单位,有“牡丹棚” “象棚”等名称,起规模大小不一,大的可容纳几千观众,在“勾栏”中表演的艺人,地位较高而且另一方面“瓦子” “勾栏”和宫廷保持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它们受宫廷管辖, “瓦子” “勾栏”的艺人常到宫廷演出,另一方面宫廷艺人也经常到“瓦子” “勾栏”中现艺作者:未知本文来源于爬虫自动抓取,如有侵犯权益请联系 service@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