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导学案.doc
3页《黄花岗烈士事略》序一、学习目标1、梳理文章,掌握文中出现的相关文言知识;2、了解本文记叙、抒情、议论三者水乳交融的特点3、体会语言中饱含着的浓烈的悲壮慷慨之情二、资料链接(见《随堂1+2》P20)1.作者介绍.:孙中山先生幼名帝象,学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 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出生于香山市(今中山市)翠亨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1925年3月12日,因肝癌不治,逝世于北京 2.写作背景:本文是孙中山先生于1921年12月应邹鲁的请求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一书写的序言书序一般是说明写书的意图、经过,或介绍、评价书的内容这篇序却不是就书论书,而是就书以评史论世,借序以“勖国人”本文写于作者督师桂林准备北上讨伐北洋军阀之际,可以说是一篇弘扬先烈革命精神,进行战斗动员的出征誓言1921年5月5日,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8月10日,国会非常会议通过出师北伐的决议,并咨请孙中山宣布军阀徐世昌罪状,明令出师讨伐,以谋国家之统一12月4日,孙中山抵达桂林,风尘仆仆,因此在邹鲁求序于孙中山时,正值孙中山肩负重任,讨贼兴师,戎马倥偬之际就其内容来看,本文与其说是一篇序文,倒不如说是一篇借先烈之伟大精神以鼓舞土气、激励民心的战斗檄文。
作者热情赞颂了烈土们为革命捐躯的英雄气概,高度评价了辛亥广州起义的意义和影响,对当时反动逆流泛滥的现象表示了深切的忧愤,激励国人“继述、光大’先烈遗志,为实现革命理想而英勇奋斗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文章所承担的历史使命使作者选择了这样的表达方式三、朗读要领第1段: “然是役也”句,用排偶手法,作者感情澎湃,文字一气呵成,应一气读完,句子之间停顿较短第2段: 排偶句的反复词语,应略重而抑扬顿挫,如:“七年,始有......”、 “十年,始有......”;文中一连串的的虚词,也要一字一顿,如:“而七十二烈士者...滋可痛已”第3段:本段已由激昂、沉痛、转入深沉,节奏要缓慢,但个别语句仍须一气读出,如:“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应一气呵成,中间不宜过长停顿四、文言基础知识积累(一)实词积累1、满清末造 2、历艰难险巇 3、与民贼相搏 4、吾党菁华付之一炬 5、草木为之含悲, 6、风云因而变色,7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 8、不半载而武昌之革命以成,9、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10、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11、又或有记载而语焉不详 12、滋可痛已!13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丐序于余 14、时余方以讨贼督师桂林,15、贼氛方炽,杌陧之象,视清季有加; 16而徒感慨于其遗事17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二)虚词的用法 1、为:(1)草木为之含悲 ( )(2)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 ( )(3)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 ( )(4)余为斯序,既痛逝者 ( )2、于:(1)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 ( )(2)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丐序于予 ( )(3)尤倍重于三十年前 ( )(4)而徒感慨于其遗事 ( )3、以:(1)以坚毅不挠之精神( )(2)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 )(3)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 )(4)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5)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6)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丐序于予(7)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三)词类活用1、惊天地,泣鬼神 ( )2、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 )3、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 )(四)文言特殊句式1、吾党菁华,付之一炬 ( )2、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 ( )3、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 ( )4、以所辑黄花冈烈士事略丐序于予( )5、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 ( )6、尤倍重于三十年前( )7、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8、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五、质疑六、作者写这篇序的目的何在?七、随堂巩固——翻译句子1、如史载田横事,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已!2、而余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
3、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