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军长征途中的故事四渡赤水.docx
4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红军长征途中的故事四渡赤水儿童故事网权威发布红军长征途中的故事:四渡赤水,更多红军长征途中的故事相关信息请访问儿童故事网 1、根本处境 作战时间:1935年1月19日至1935年5月9日 作战地区:贵州省和四川、云南省交界地区 参战部队:红一方面军;国民党军周浑元、吴奇伟两部8个师,湘军3个师,滇军3个旅,川军12个旅,桂军3个师,黔军3个师 作战结果:共歼敌1.8万余人,俘敌3600余人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 相关介绍:赤水(河)是长江上游右岸支流,为贵州、四川、云南三省界河 2、历史背景 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于1934年10月,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头了大规模的战略转移长征初期,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领导者实行逃跑主义,使中央红军在“湘江之战”后,从八万多人裁减到只有三万多人当时的红军实际指挥德国参谋李德又不顾敌人调集40多万的围堵,仍把梦想寄托在与红2、6军团的会合上,坚持按原筹划向湘西前进,使红军处于覆灭的险境在此危急关头,毛泽东主席力主摆脱敌人主力,改向敌人气力薄弱的贵州前进,以争取主动这个看法得到了中央军委大多数同志的赞同。
1935年1月7日,红军一举攻克黔北重镇遵义城,召开具有转折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终止了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主席的领导地位,开启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中央红军突破乌江,进占遵义城蒋介石等人大为恐惧,急调其嫡系部队和川黔滇四省的兵力及广西军队一部,共约150余个团,从周围八方向遵义地区进逼包围为摆脱这种险境,党中央抉择,率师北渡长江,前出川南,与活动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4方面军会合,开创川西或川西北革命根据地 3、战役经过 四渡赤水之战,是中央红军在川黔滇边地区举行的一次卓越的运动战在这次作战中,毛泽东充分利用敌人的冲突,生动地变换作战方向,指挥红军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界地区,高明地穿插于敌人重兵集团之间,调动和迷惑敌人当察觉敌人的弱点时,立刻抓住有利战机,集中兵力,歼敌一部,牢牢地掌管战场的主动权,从而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抉择意义的告成成为战役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芒范例 一渡赤水 遵义会议后,中革军委向各军团首长下达了《渡江作战筹划》,拟定:中央红军各部进至赤水、土城邻近地域后,分3路纵队由宜(宾)泸(州)间的蓝田坝、大渡口、江安一线北渡长江。
1935年1月19日起,红1、3、5、9军团分三路先后从遵义、桐梓、松坎地区启程,向土城、赤水前进24日,先头部队红1军团击溃黔军的抗争,攻占土城,并往赤水疾进26日,红1军团在黄陂洞、复兴场遇到川军章安平旅、达凤岗旅阻击,红九军团在箭滩遇到川军特遣支队徐国瑄部阻击,红军占领赤水筹划受挫27日,中央军委纵队进驻土城28日,红3、5军团、军委纵队、干部团、以及从丙安回援的红1军团2师在土城、青杠坡地区对尾追的川军郭勋祺旅、潘佐旅发起猛攻,予以重创,但川军后续部队4个旅急速增援,双方形成对峙局面28日晚,政治局和军委召开紧急会议,抉择撤出青杠坡,变更北上行军路线,避开强敌29日凌晨,红军大部队分左中右三路,从元厚镇、土城镇向西渡过赤水河,即四渡赤水第一渡 2月上旬,红军进至川南的叙永、古蔺地区,寻机北渡长江此时,张国焘借口嘉陵江“江阔水深,有重兵防守”,抗拒中央命令,不仅不率红4方面军南下以吸引川敌,反而北攻陕南,致使川军无后顾之忧,得以集中全力堵红军北进 二渡赤水 红军进至扎西地区,敌仍判断红军我将北渡长江,除向宜宾段各主要渡口增兵外,又调滇军和川军潘文华部向扎西地区迫近,企图对红军分进合击。
鉴于敌军主力已大部被红军吸引到川滇边境,黔北兵力空虚的处境,红军抉择出敌不意的回师东进,折回贵州红军先头1个团先敌抢渡二郎滩,告成掩护部队于2月18-20日三日内,在太平渡、二郎滩其次次渡过赤水河,并持续向桐梓、遵义方向前进24日占领桐梓25日夜占领了娄山关27日,在董公寺击溃了敌人3个团的阻击,28日晨再次攻占了遵义城次日中午,红军进占城南的老鸦山、红花岗、忠庄铺后,与敌驰援遵义的吴奇伟纵队2个师接触红军乘敌立足未稳,发起攻击,经反复拼杀,敌军大部被歼,吴奇伟率领残部企图逃过乌江,除少数人员跟随其过江遁去外,其余尚未过江的1800余人和大批武器,全部为红军俘获遵义地区的这次作战,历时五天,击溃和歼灭敌2个师又8个团,俘敌3000余,是中央红军战略转移以来取得的一次最大的告成,极大地鼓舞了士气,打击了敌人的反动气焰 三渡、四渡赤水 红军遵义大捷后,蒋介石于1935年3月2日急切飞往重庆,亲自指挥对红军的围攻,企图采取堡垒与重点进击相结合的战法,南守北攻,围歼红军于遵义、鸭溪狭窄地区—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