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校本教研活动有效开展问题及对策探讨.docx
3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小学校本教研活动有效开展问题及对策探讨 小学校本教研活动有效开展问题及对策探讨 教研活动是“教学研究活动〞的简称,它是以教师的教学实践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主体的研究活动所谓有效,就是通过教学研究能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学校办学水平质量的整体提升然而,当前小学教研活动仍普遍存在“高投入低产出〞的现象,教研活动虽然人人参与、校校严抓、层层强调,但实际效果却不容乐观本人作为一名担任了多年教研组长的一线教师和学校教科室主任,同时身为省青研中心成员,有责任也有义务认真反思教研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提高教研活动有效性的积极对策,为教学研究工作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一、问题写真:1、内容陈旧,含金量低现行教研活动沿袭这样一套基本模式:开学初布置任务与要求──中间组织一两次听课评课活动──布置期中考试工作──考后状况分析──中间再组织一两次听课评课活动──布置期末考试工作──总结与表彰会显而易见,“管〞的成分大大高于“研〞,这是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体制造成的由于因循守旧、不求进取,操作起来也对比简单、趋于熟练现有的学校教研组未能形成群众性的、合作研究的实践共同体,离课程改革所要求的校本教研还有相当的距离。
2、应付上级,疲于奔命一些教研组虽然也制定了符合本校和组员状况的计划,但落实过程中经常受到方方面面的影响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活动任务一下达,自己组的活动就得顺延甚至取消,继而相当一部分骨干教师不得不腾出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优质课选拔参赛、论文案例评优等一系列个体性、临时性而非长效性的工作大量教师一学期下来对自己加入的竞赛如数家珍,但问及印象深刻的教研活动却记不清了久而久之,有价值的工程研究断断续续、不够系统,或者干脆被搁置了3、相互推诿,羞于担当有的教师存在对教研活动的认识误区,如“教科研神秘论〞,认为搞科研只是理论工和专家的事,高深莫测;“教科研无用论〞,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教学,无需搞科研,搞科研是额外负担;“教科研简单论〞、“唯文论〞,认为写论文、发表文章就是搞科研,平日也较少运用理论指导教育实践因此,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不高,遇到问题难免相互推诿,不愿承受相应的试验和研究任务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虽然当前教研活动存在以上困难和问题,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和深入发展,广大教育工的科研意识和研究能力正不断加强,对教研活动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提高教研活动有效性的工作也迫在眉睫。
二、寻求对策:1、突破传统,创新活动模式教研活动年年搞、月月搞、周周搞,如何才能做到常见常新呢?我认为,除了抓好常规教研活动(如观课评课、理论学习、专家培训、探讨交流等)之外,要在创新活动模式上下功夫,以突破传统教研活动留给人们的根深蒂固的刻板和短浅印象,吸引更多的教师主动参与进来只有这样,才能夯实教学研究的群众基础,赋予教研活动新鲜的生命力和活力好多地区和学校已在这方面作出了大胆的尝试,如有些地区组织的“连片教研〞就是其中之一由于任何一种组织内部都存在着差异,学校之间、教研组之间在硬件设施、教学管理以及师资队伍上也当然存在相对的差异差异就是学习的资源开展连片教研活动,可以促进整个地区各学校、各教研组之间良性竞争、优势互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进程,创造一种积极协作性的组织文化,以自愿与协调相结合的形式成立研究共同体,有利于集聚集体聪慧攻克某一难题小学校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