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现代文学史课后题答案整理考研重点.docx

19页
  • 卖家[上传人]:学****
  • 文档编号:300467993
  • 上传时间:2022-05-30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9.07KB
  • / 1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现代文学史课后题答案整理考研重点 现代文学史课后题整理 第一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一) 一、名词解释: 《文学革命论》 1917年2月发表于《新青年》,说明了更坚强的文学革命的立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新文学的征战目标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创办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创办崭新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生涩的山林文学,创办领略的、通俗的社会文学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持批判否决态度,看法以革新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之途 《文学革新刍议》 1917年发表于《新青年》,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对文学革命在理论上作出了重要付出提出文学革新应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文章宣扬的是一种反拟古主义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想,从不同角度针贬了旧文坛的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流弊,粗浅的触及了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学的时代性与社会性以及语言变革等问题,初步表明了新文学的要求和推行白话文的立场。

      “双簧信事情” 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新文学与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复古主义者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却暂时没有人公开出来讲话于是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观法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写信,再由刘半农写复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引起了广泛的社会留神 林蔡之争 最早代表复古主义文学思潮出来反对文学革命的是林纾(琴南)这位古文家全力反对以白话文代替文言,写了《论古文白话之消长》《致蔡鹤卿太史书》,对白话文运动大张挞伐,又在《新申报》上发表《荆生》《妖梦》等文言小说,影射攻击文学革命领袖北大校长蔡元培在致林纾公开信中那么重申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原那么,李大钊、鲁迅也发文谴责\国粹家\历史倒退行为林纾所代表的守旧派对新文学的反攻,并没有什么理论力度,只停留在人身攻击和政治要挟的层面,反而激起了新文学阵线义无反顾的抗争 《学衡》派 得名于1922年1月在南京创办的《学衡》月刊,主要成员有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他们既是欧美留学生,又是大学教授他们以《学衡》为阵地,打着\学贯中西\旗号,提倡尊孔读经、复古倒退,攻击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和开头在中国传播的马列主义。

      1933年,《学衡》停刊 《甲寅》派 得名于《甲寅》杂志1925年《甲寅》在北京复刊后,成为章士钊等宣传复古思想,反对白话文,为镇压进步学生运动制造舆论,维护反动军阀统治,抨击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经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化革命阵营的奋力批驳,甲寅派很快败下阵至此,白话与文言之争以白话文的告成而告终 二、简述文学革命发生进展的大致过程 ①《新青年》北上:1917年陈独秀入北大该由多人共同编辑,成为同人杂志,形成反封建的思想文化战线 ②胡适:《文学革新刍议》1917年,文学革新八事 ③陈独秀《文学革命论》:1917年其次号《新青年》:三大主义:④其他人的响应:“双簧信事情” ⑤批判“黑幕派”和“鸳蝴派” ⑥林蔡之争:“田其美,金心异” ⑦与“学衡派”论争:鲁迅《估〈学衡〉》,讥讽学衡派说 ⑧与甲寅派论争 三、文学革命的意义是什么? 评价:“宏伟而彻底的文学革新运动” 1、彻底批判、否决了整个封建制度及其思想文化体系; 2、始终贯穿、表达了天性解放、民主与科学并探索社会解放道路的启蒙思想主题; 3、以农人、平民劳动者、新型学识分子等人物形象代替了旧文学仆人公帝王将相、才子佳人; 4、文学观念的重大变化与文学语言、文体形式的革新解放,奠定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根本审美价值取向和多元并存的采纳心理根基; 5、自觉地借鉴、吸收外国文学及文化的养分,形成了面向世界而又不脱离传统的开放性现代文学。

      四、概述“五四”前后外国文艺思潮的进入和文学社团兴起的处境 1.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 (1)作家 ①胡适——庞德(Ezra Pond ②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三大主义——十九世纪的现实主义(托尔斯泰、司汤达、莫泊桑等)胡、陈:文学的进化论 ③周作人《人的文学》——西方人道主义、日本白桦派提倡“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妇女的文学”,反对“非人的文学”《西游记》“鬼神书”、《聊斋志异》“妖怪书”、《水浒传》“强盗书”——非人的文学 ④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唯物主义 (2)思潮 ①《新青年》:易卜生专号 ②其他刊物 ③各种思潮 (3)结果理论上:“中国化”、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创作上 :《狂人日记》、《沉沦》;“问题小说”;小诗; 随笔 2.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总体处境: ①文学研究会②创造社③新月社④语丝社⑤莽原社⑥浅草社⑦湖畔诗社:四诗人: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 五、如何评价文学革命时期胡适与周作人的文学理论与观念 (一)胡适对新文学理论建树最突出、影响最大的是\白话文学论\2 和\历史的文学观念论\《文学革新刍议》,文学革命的第一篇宣言。

      《创办的文学革命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胡适这一时期理论看法的核心内涵,是强调\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文学理应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真文学\和\活文学\必然代替\假文学\和\死文学\,文言旧文学的衰亡和白话新文学的兴盛是文学历史进化的必然结果 (二)在文学革命倡导者中,把现代人的改造当作文学的核心课题,并且把思想革命的精神概括贯彻到文学中去的是周作人\五四\时期,周作人相继发表了《人的文学》、《思想革命》、《平民文学》、《新文学的要求》等重要文章,系统地阐发了文学革命对于思想革命的意义,赋予了文学革命概括的实质内涵,同时推进了文学内容和形式的改革,使新文学进入了概括创办阶段尤其重要的是,周作人的一套较为完整的\人的文学\的理论看法,明确地突出了新文学\为人生\、\表现人生\的思想功能和社会功能,在当时产生了深刻的反响 其次章 鲁迅(一) 名词解释: 《呐喊》 《呐喊》1923年由新潮社作为该社\文艺丛书\之-出版收1918-1922年所写的14篇小说(初版时收入15篇,1930年1月第13次印刷时抽出《不周山》一篇),鲁迅把这个集子题作《呐喊》,意思是指他受新文化运动的鼓舞,\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抚慰那在落莫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彷徨》 《彷徨》1926年由北新书局出版,为鲁迅自编的\乌合丛书\之一收1924-1925年写的11篇小说鲁迅体验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的分裂,他一面独立地同反动势力举行着坚韧的斗争,一面暂时还没有看清历史进展的路径和前景,因而精神上有\落莫\、\彷徨\之感鲁迅后来在《题〈彷徨〉》一诗中说\落莫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这便是题名《彷徨》的由来 《狂人日记》 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了鲁迅《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更加\内容与形式上的现代化特征,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宏伟开端,开发了我国文学(小说)进展的一个新的时代 《野草》 1924年9月--1926年4月期间,鲁迅在《语丝》上连续发表了23首散文诗1927年,鲁迅将其结集出版,增写《题辞》一篇总题名为《野草》 《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共收散文十篇这些作品写于1926年2月--11月,由于是\回忆的记事\,鲁迅自己称它为\回忆文\最初在《莽原》上连载时,总题为《旧事重提》,1928 年结集出版时改为《朝花夕拾》并由鲁迅加作一篇《小引》,篇目增加为11篇。

      《朝花夕拾》其实就是对童年\谈闲天\的追忆与模拟\闲聊风\是对《朝花夕拾》风格的概括,主要指那种自然、率真、亲切的韵味,那种\任心闲谈\的\漫笔式\写法 一.如何理解鲁迅的《呐喊》和《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包括《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在内的《呐喊》、《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艺术颠峰\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头,又在鲁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不多见的现象\纵观《呐喊》和《彷徨》,它们无论在其思想性还是在其艺术性上,都更多地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把握鲁迅小说的高度成就,可以用鲁迅自己的两句话:一是\表现的深切\,二是\格式的更加\前一句指独特的题材与思想察觉,后一句指小说布局模式与形式手法的创新 (一)\表现的深切\一-独特的题材、眼光(视角)与小说模式 A、题材方面:鲁迅开创了表现农人与学识分子两大现代文 学主要题材鲁迅创作抱着启蒙主义的目的,所以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留神\ B、独特的眼光(查看视角):重在表现病态社会里的人(知 识分子与农人)的精神病苦,以及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的\拷问\。

      C、小说模式:常见的两种情节布局模式,即\看/被看\与 \离去--归来--再离去\ (二)\格式的更加\在小说表达形式、艺术手法、艺术表现、艺术风格、情节设置、人物塑造方面\创造新形式的先 锋\ 《呐喊》、《彷徨》所建立的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既是自觉地借鉴外国小说形式的结果,也是由不自觉到自觉地借鉴中国传统文学(包括传统小说)艺术阅历的结果;当然,借鉴并不能代替作家的创造,鲁迅的告成主要得力于他的无羁的创造力与想象力鲁迅《呐喊》、《彷徨》正是\继承传统\与\冲破传统\的统一 二.略评《朝花夕拾》的艺术风格 ①留神人物刻画运用白描和画殿睛的方法,创造了大量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如范爱农、藤野先生,长妈妈等 ②熔叙事、抒情、探讨于一炉记事怀人饱含 感情,常有凝练而感情浓郁的抒情或探讨文字,在往事追叙中杂以对丑恶现实的批判嘲讽 ③文体多样,文笔朴实美好或重在写人;或以记事为主,或夹叙夹议,杂以杂文笔法 三.略评《野草》的艺术风格 1、大量采用象征的暗喻的表现方法,是《野草》对比突出的一个特点 2、大量运用梦境和意识流的表现手法,意象纷呈,扑朔迷离。

      3、《野草》在格式上是多种多样的有抒情的,有叙事的,还有辛辣的讥讽诗和短剧体的诗,而这些格式都视表现内容的需要处境而定 4、《野草》的语言特别讲求在不少诗篇里,使用词句和段落的重复手法,构成特殊的意境,造成浓重的气氛,突出形象和感情 5、《野草》中有些篇章对比隐晦,难于理解 总之, 《野草》是五四新文苑中的奇葩,以它深远的寓意,深刻的思想,深切的抒情,精粹的艺术,给人以思想的启迪,战斗的鼓舞和艺术上的享受,它为现代散文诗的创作开拓了道路,奠定了根基 第三章 小说(一) 一、名词解释:问题小说、乡土小说、自叙传小说、冰心体 (1).“问题小说” “问题小说”是五四启蒙时代的产物受北欧、俄国文学的影响,青年们将察觉的对于社会、人生、婚姻、家庭、教导、妇女、儿童的问题以文学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寻求在小说中给出答案1919年冰心《斯人独憔悴》正式开创问题小说风气,代表人物还有王统照、叶圣陶等1921年“文学研究会”成立,公开倡导问题小说写作 性质:题材热而非文体测验 特点:贴近青年关切的社会现实,但概念化 (2)乡土小说 20年头前期,受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青年们转向。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