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神经炎中医临床路径.docx
2页面瘫(面神经炎)中医临床路径一、面瘫(面神经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瘫(TCD编码:BNV12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神经炎(ICD-10编码:G51.802)(-)诊断依据1. 疾病诊断(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社,2007 年)(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 I•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年〉2. 疾病分期(1) 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2) 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3) 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3. 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而神经炎)诊疗方案:'面瘫(面神经炎)临床常见i正候:(1) 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2) 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3) 风痰阻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 苔白腻,脉弦滑。
4) 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描,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三) 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而神经炎)诊疗方案:'1. 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面瘫(血神经炎)2. 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四) 标准治疗日为W60天五) 进入路径标准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面瘫TCD编码:BNV120用1面神经^ICD-10编码£51.802)的患者2. 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3. 因格林巴利综合征、耳源性疾病、腮腺炎、颌后化脓性淋巴结炎、神经lyme病、后颅窝肿痛或脑膜炎、听神经瘤、小脑桥 脑脚蛛网膜炎等导致的周围性面瘫或各种原因导致的中枢性面瘫患者,不进入本路径六) 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七) 住院检查项目(1) 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 神经系统检查(3) 面肌电图(EMG)2. 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颅脑影像学检查(CT或MRI)神经兴奋性试验(NET)最大刺激试验(MST)面神经电图(EN0G) 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等。
八)治疗方案贫奂迨步:采用循经与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体知(1) 急性期治法:驱风祛邪,通经活络第一周:循经取穴,取四肢和头部外周的百会、风府、风池、太冲、合谷等穴位针刺0.8〜1寸,百会平补平泻,风府、 风池、合谷泻法,太冲补法,留针30分钟第二周:循经取穴,取头部及面部外周的百会、风府、风池、太冲、合谷(健侧或双侧)等,刺法同前取神庭、太阳、 下关、翳风、巨修等,针刺0.8〜1寸,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随症配穴:舌前2/3味觉丧失加廉泉:听觉过敏加听宫亦可采用阳明经筋排刺,即按照阳明经筋循行路线,每隔0.5寸1针,排列成两排(约针8-10针),留针30分钟2) 恢复期治法:活血化瘀,培补脾胃、荣肌养筋循经取穴、头部穴位、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采用循经取穴配用局部面部外周穴位:百会、风府、风池、太冲、合谷,刺法同前神庭、太阳、下关、翳风、足三里、 内庭,针刺0.8〜1寸神庭、太阳、下关、翳风采用平补平泻手法,足三里、内庭采用补法,留针30分钟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从神庭、印堂、水沟至承浆,这些穴位在人体面部正中线上称为中线:阳白、鱼腰、承泣、四白、 巨修、地仓在面前旁正中一条线上,称为旁线;太阳、下关、颊车在面部侧面的一条线上,称为侧线。
始终以三条基本线 上的穴位为主穴随症配穴:眼睑闭合不全取攒竹、鱼尾穴,鼻翼运动障碍取迎香穴,颊肌运动障碍取夹承浆穴针刺 0.5〜1.5寸,采用平补平泻、间断快速小幅度捻转手法,200转/分,捻针2分钟,间隔留针8分钟,重复3次,留针30 分钟亦可采用阳明经筋排刺,即按照阳明经筋循行路线,每隔0.5寸1针,排列成两排(约针8-】0针),留针30分钟3)联动期和痉挛期治法:培补肝肾、活血化瘀、舒筋养肌、息风止痉采用循经取穴配用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针灸治疗:白会、风府、风池、太冲、合谷,刺法同前神庭、太阳、下关、翳风、 足三里、内庭,针刺0.8〜1寸神庭、太阳、下关、翳风采用平补平泻手法,足三里、内庭采用补法若面肌跳动选行 间、阳陵泉,采用泻法:若面肌萎缩则选用脾俞、三阴交穴针灸治疗,采用补法,留针30分钟若出现倒错或联动,可 以采用缪刺法(即在针刺患侧的同时配合刺健侧),根据倒错或联动部位选用太阳、下关、阳白、鱼腰、承泣、四白、巨 醪、地仓、颊车等穴,还可配合艾灸或温针灸或者热敏灸治疗随证配穴:风寒袭络证加风池、列缺;风热袭络证加大椎、曲池;风痰阻络证加足三里、丰隆:气虚血瘀证足三里、胴谕2. 电针适应于面肌萎软瘫痪者。
一般选取阳白一太阳、下关一巨膝、颊车一地仓三对穴位阴极在外周,阳极在中心部波形为 连续波,频率l-2Hz,输出强度以面部肌肉轻微收缩为度电针时间约30分钟3. 灸法适应于风寒袭络证者,选取太阳、下关、翳风、承浆、阳白、鱼腰、承泣、四白、地仓、颊车、印堂、巨醪、夹承浆等面 部穴位,采用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温针灸或者热敏灸等方法每次施灸约20分钟4. 拔罐适应于风寒袭络证各期患者选取患侧的阳白、下关、巨躅、地仓、颊车等穴位采用闪火法,于每穴位区域将火罐交替 吸附及拔下约1秒钟,不断反复,持续5分钟左右,以患侧面部穴位处皮肤潮红为度每口闪罐1次,每周治疗3-5次, 疗程以病情而定根据病情,亦可辨证选取面部以外的穴位,配合刺络拔罐治疗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 风寒袭络证治法:祛风散寒,温经通络推荐方药: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炙麻黄、熟附子、细辛、荆芥、防风、白芷、藁本、桂枝、甘草等2. 风热袭络证治法:疏风清热,活血通络推荐方药:大秦充汤加减秦充、当归、蝉蜕、赤白芍、金银花、连翘各、防风,板蓝根、地龙、生地、石骨等3. 风痰阻络证治法:祛风化痰,通络止痉推荐方药:牵正散加减白附子、白芥子、僵蚕、全蝎、防风、白芷、天麻、胆南星、陈皮等。
4. 气虚血瘀证治法:益气活血,通络止痉推荐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芷、党参、鸡血藤、当归、川萼、赤芍、桃仁、红花、地龙、全蝎、僵蚕其他疗法根据病情和临床实际,亦可采用红外线照射等疗法九)完成路径标准L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面肌功能障碍恢复或大部分恢复2.症状总积分较治疗前下降30%以上< + >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1. 治疗期间合并其他疾病,需要其他特殊治疗,退出本路径2. 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退出本路径二、疗效评价<-)评价标准1. 美国耳鼻喉头颈外科学确立的House-Bra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H-B分级)结合临床症状进行评定2. 中医症状疗效标准:采用面瘫自身健侧对照评分法3. 而部残障(FDD评分法二)评价方法患者进入路径第1天、30天、60天分别评定House-Brakmann面神经功能、中医症状评分患者进入路径第30天、60天分别评定而部残障(FDD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