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当代散文选王开岭散文打印版.doc
11页中国现当代散文选读之王开岭散文选编者按王开岭,男,1969年生,山东滕州人现居北京近年写作以关注体制文化和国民生态为主,同时兼顾文学性思考其作品关注社会现实,并注入深沉思考,值得借鉴在思想界,他被誉为新生代的旗帜人物;在文学界,他被视为优美的灵魂书写者其作品大量涌现在各类文选、年度排行榜、大(中)学语文读本和(中)高考试题中,被很多校园师生公荐为“精神启蒙书”和“美文鉴赏书”故此推荐有学生常年研读王开岭南的小说,颇有收获,作文屡屡斩获高分故此推荐《精神明亮的人》和《精神自治》是两本散文集,收录了王开岭大量散文代表作《精神明亮的人》一书收录了其最具标志性的诗性散文和思想随笔《精神自治》则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个时代的物质主义本质,认为我们必须抬头看看那巍峨与矗立,看看那自由与辽阔、澄明与纯净一.从生命到罐头很多时候,生命的“成长”表现为一条从简单到复杂、从明晰到混沌、从纤盈到臃肿、从摇篮到罐头的路径 对少年心理有着诱惑和塑造功能的并非课本,而是成人世界的生活模型和价值面貌不管少年的天性如何纯真,无论童年教育多么诗意和美好,一旦他离开童话和教室,面对实际的社会挑衅与竞争敌意——尤其生活的诸多不公、复杂人际和“潜规则”,在经历了短暂的惊愕、迷惘、沮丧、失措后,他便开始了适应世侩秩序、遵守集体契约的人生实习。
在这场旷日持久的追逐“成年”的游戏中,一方面,他为自己的稚气惴惴不安、羞愧难当,陷入深深自卑——他狠狠撕毁童年的名片,宣布与之决裂;一方面,他潜心观察那些成人榜样,仔细揣摩,暗暗效之,惟恐模仿得不像,惟恐不知深浅不合规矩不对路数……渐渐,他开始以“成熟”“稳重”自居,以嘲笑同辈的“幼稚”“单纯”为能事了 至此,在其心目中,他才真正“长大”他为自己终于换来的“老道”沾沾自喜,引为生命资本其实,“老道”又何尝不是“势利”“圆滑”“乖巧”“投机”“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同义语?可惜,他已不觉有何异常了即使他童心未泯,良知犹存,偶尔也会对某些阴暗和不公露出愤懑,但这并不改变什么,为了保全自己,他同样会向“复杂”妥协、对“臃肿”微笑、向“龌龊”献媚、与“潜规则”合作,甚至倚仗俗恶扩充自己的生存实力和地盘…… 褪去了天真,生命也就失去了生动,剪掉了羽翼当一个人的灵魂因饥饿而狼吞虎咽——并因不节食而变得臃肿,他就真的衰弱了,生命亦变得可疑就像煮熟的扇贝,你已听不到涛声,嗅不出海的气息了 生命终于变成了“成品”一个个儿童排着长队,由教父们领着,经过“学校”一级级甬道,走向“社会”这座热气腾腾的孵化器。
终于,一队队的商人、官员、买办、得意者、落魄者、蹒跚者、受难者——手执各种证件、履历、薪袋、诉状、合同、标书、欲望计划……鱼贯而出 凯斯特纳说:“从前他们是孩子,后来长大成人,不过现在他们又是什么样的人呢?”是啊,什么样的人呢? 冷漠、猜忌、等级、敌意,取代了爱、信任、平等和友谊,温柔变成了粗野,轻盈变成了浊重,慷慨变成了吝啬……生命变成了罐头 生命就这样诗意地开始,又这样臃肿而可耻地结束 孩子有了新的孩子,教子成了新的教父公正的上帝,曾送给每人一件了不起的礼物——童年!可惜,多少人很快就将其丢掉了 然而,这绝非我们的初衷绝非我们生活的目的 尼采悲愤地说:“我要告诉他们,精神如何变成骆驼,骆驼如何变成狮子,最后,狮子又为何变成小孩……小孩是天真与遗忘,一个新的开始,一个自转的轮,一个原始的动作,一个神圣的肯定 在神性的眼里,儿童世界,是人类的天堂而孩子,代表着未来的全新的生命类型二.雪白1 叫人感念和思痛的东西愈来愈多了 在我的印象里,雪是世界上最辽阔最庄严最富有诗意和神性的覆盖物她使我隐约想到"圣诞,人类,福祉,博爱,命运"这些宗教和集体意味很浓的词。
那些神秘无极的洁白;庞大的包容一切的寂静;纯银般安谧宽仁的光芒;浑然天地梦色绝尘的巍峨与澄明...... 拿什么更美好的形容她呢?她已被拿去形容世间所有美的意境了 童年时,我的心里溢满了雪比大地上的棉花多得多那时候,大地依然贫穷,贫穷的孩子常常想:要是地里的雪全变成棉花该多好呵......如今,我们身上有的是厚厚的棉花了,而大地,却失去了那洁白的相濡以沫的覆护 那时候,一个冬天常常有好几场惊心动魄的大雪有时连续着,不舍昼夜的下;天凛地冽,银装素裹夜晚白得耀眼,象火把节,象过节,很令人鼓舞和感动记得初中语文里有篇杜鹏程的《夜走灵关峡》,一开头既是"纷纷扬扬的大雪又下了一整夜......" 那种盛大的雪况现在忆起来很有些隐隐动容和"俱往矣"的悲壮不知如今的孩子会不会问:真有那么多的雪吗? 是真的雪不仅多,而且美 记得当时班里有个家境很穷的女生,又瘦又黑,象棵细细的老也长不大的豆芽儿一次作文课上她灵机一动把雪比喻成了"雪花膏",她说:"那天夜里,我看见天上飘起了雪花膏......",她念的时候同学们全笑了,连戴眼镜的老师也嗤嗤笑了,说她是"异想天开"于是老师接着给我们讲"异想天开"是什么意思。
我就是从此学得这个成语的老师讲"异想天开"的时候女生趴在水泥桌上(当时课桌是用水泥板搭的)呜呜哭出了声......不久,她因家贫便辍了学 许多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记起了这件事我猛然发现那个"雪花膏"的比喻其实是多么生动而富有诗意啊! 雪雪花膏的雪女孩儿的雪 在我所有见过的比喻中,这是最珍贵最难忘的一个也是最伤感的一个 要知道当时穷人家的女儿是用不起雪花膏的美丽的如泣如诉的雪花膏2 不知从何时起,有个声音问:我们的雪呢? 从前的那些梦想,有的很快就兑现了,比如棉花,比如雪花膏和课桌......另外一些虽遥遥无期,但我们并不苛求,慢慢来,一切都会有的,没有的都会有的...... 是的,我们相信,时间已悄悄印证了这点但另一个事实是:我们曾经有过的,现在却没了 比如雪我们有了无数的雪花膏,甚至有了比雪花膏还雪花膏的雪花膏,可我们的雪呢?那"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雪呢? 偶尔碰上一回,那可是怎样的情景啊—— 稀稀落落粉针或粉末状的碎屑,仿佛老人凋谢的白须,给风一击,给地面轻轻一震,即消殒了 这哪里是雪?分明是雪的骸,是死去的雪 衰败的迹象即这个时候显露的我留意到了冬日的憔悴,地温的爬升,空气的浮躁,河流,树木和鸟的稀少......眯起眼睛,我辨认出菜叶上的斑点,阳光中的尘埃和可疑的飞来飞去的阴影......最后,我还跟踪一只绿色的苍蝇,于是发现了第二,第三...... 从前不是这样子的。
纯洁简美的东西愈来愈少地球上,已很难留得住雪了 人类创造一切的同时也破坏着一切,许多优雅的古典的秩序被打碎了,颠覆了,消解了,包括季节,生态,法则,价值,信仰和艺术......我们狂妄地征伐却失去了判断,拼命的拥有又背叛着初衷,我们消灭贫穷还消灭了什么? 这是一个欲望大得惊人的掘金年代抒情的方式正在消失只有物的欲望 我感到了不安,感到了冬天背后那双忧郁哀怨的眼睛,那些威胁她的莫名的危险......我开始了怀念,怀念那些已经流逝和几要逝去的东西,比如童年,雪,自然和本色,比如古典,村野,棉布,美和纯净......三.依据不足的“热爱生活”表面上,“热爱生活”像一句不假思索的口头禅,似乎天经地义、无需理由和更多背景,其实它不仅是一种信念和态度,更是一个人对自身生存系统的审美结论 毋庸讳言,我们“爱生活”的依据正面临釜底抽薪、捉襟见肘的尴尬局面 首先,自然环境的恶化导致人们对家园和故土情感程度的降低,出现了疏离,甚至冷漠—— “热爱生活”并非无条件无缘由的,它隐含了大量严格的前提:即生活视野中须有可爱、可敬、可供审美与肯定的东西,以激发、酝酿和滋育人的热爱情结;须有一些清爽、纯净、甘怡的元素来愉悦人的身心,培养人们对生活本体的亲近感和信赖性……可现实是,洁净而优美的自然风物越来越少:空气、土壤的变质,森林绿色的锐减,河流、海洋的受污,野生动物的濒危,赤潮、旱涝、酸雨、沙尘暴、泥石流的侵袭,化学性疾病的泛滥……“垃圾”无所不在充斥我们的视野,几乎成了一种普遍的生态标志,它不仅影响着人们对人生的感情,也劣化着对社会形象的判断;不仅污染着地理,更污染着世人的灵魂和心态;不仅败坏了人的生命记忆和生活情绪,亦加剧着人们对生活的怀疑和不信任……随手拈来几个数字即说明问题:中国的荒漠化程度已占国土总面积28%;人均水资源量不及世界人均值的1/4,森林占有量仅为1/5;全球15个污染最重的城市13个在亚洲,而亚洲的最大污染地又首推中国;我国动植物中的15%—20%面临威胁,国际公认的640个濒危野生物种中,中国占了156个…… 我们有那么多的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校经济类专业,可又有多少从事环保、生态研究的机构与人才?有资料表明,世界上最大的野生动物(尤其珍稀类)消费地在亚洲,尤以香港、广东、台湾为盛。
在中国菜的单子上,你尽可找到穿山甲、猴脑、熊胆、鹤鹳、鹿血、河豚、蛇蟒、扬子鳄……在西方人眼里,这简直疯了,简直即一种“暴力饮食”“犯罪饮食”,只有魔鬼撒旦才如此癫狂这与物质型的人生趋向、功利价值观,缺乏对生命和自然的审美习惯,缺少宗教和理性态度有关 悉尼奥运会时,看足球比赛,电视转播画面上不时出现海鸥掠过绿茵的情景有一则插曲更让我为之动容,一位棒球手不幸击中了一直海鸥,该球手放弃比赛,手捧亡鸟对着天空下跪……在青岛、大连,这两座最美丽的北方海城,草皮鲜艳的人工广场(一种高成本的“塑化自然”)虽比比皆是,但却难觅白鸥翱翔的场面,这大自然最生动的天使总每每缺席…… 同时恶化的更有人间机制、社会游戏规则和人生竞争环境—— 除“热爱生活”外,还有一句流行的话叫“相信命运”可真正使一个人对命运抱有充分信任和肯定并非易事:须有一种基本的普适的生存价值让其觉得合情合理——乃至有兴趣尝试和参与;须有一套较公正的社会文明秩序和游戏规则,使其对生存努力抱有信心和安全感——对权力不再恐惧,对集体不再怀有敌意和成见,对进取不在怀疑,对生活规则持合作态度;须有一种健康、正直的舆论体系、是非原则和良好的人物命运结局,来维护生活本体的“正义”形象…… 可有多少命运真正握在当事人手里? 在中国,你很难找到那种单靠个人和主观努力就一定能成功的“事业”。
复杂的人际关系、背景、门槛、阻力、刁难,方方面面的应酬、交结、攀附、周旋……一个人若不肯作人格妥协,若不懂得世故变通,若不能八面玲珑、曲意奉迎,任何一件事你都休想做成比如工程承包、产品推销、申报职称、审批项目、申请贷款、达标验收、酒店生意……若没有工商、税务、卫生、城管、公安、财政、银行、政府……等各部门的关系疏通,若不懂得吃喝打理、红包回扣,你纵有天大本事,又能做成什么?按正常渠道和正常手续,多少事可以顺利顺利地办成?不是没有,而是太少任何有一点权力的地方,都不会如自动门一样迎宾,而是个个像藏宝窟般密布玄机与黑箱,除了明锁,还有暗锁,皆需密码和咒语……当单纯遭尽了嘲笑,当恶俗和粗痞的力量占了上风,被逼无奈,连正直者也不得不打起“花钱买平等”“犯规换公正”的邪念,没办法,你耗不起,等不及,毕竟以个人之薄力难作世面的“清道夫”,又毕竟不甘与敌同归于尽罢 做不愿做的事,开不愿开的会,表不愿表的态,见不愿见的人…难道不已成公共习惯吗?精神作弊,表情作弊,话语作弊…难道不是每人每天的必修课吗?虽然生产力锻造了物质的空前繁荣,身体居住空间亦不断得以放扩,但精神的居住环境却始终是阴靡、低徊、狭仄的。
权力肿瘤在社会肌体内的深层蔓延和恶性弥散,个体意志和个体理想的遭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