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 专题18《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提升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ppt
16页第二单元 散文之部,第十八课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习要点】 1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要学会哟,课堂探讨,探究一下,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课堂探讨,你知道吗?,这是一道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概括的题目,注意对人物的语言动作进行分析课堂探讨,做的怎样?,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 孔子问志,子路首先发言在他看来,让他去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即使在有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言谈之中,语气十分肯定由此可见其抱负之大在座的四个弟子中,子路年龄最大----只比孔子小九岁,平时与孔子也比较接近,所以说话较少拘谨;但孔子话音刚落,子路便在没有深入思考的情况下抢先发言,确也反映出其鲁莽、轻率的一面课堂探讨,做的怎样?,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冉有在孔子指名发问后才开口子路刚说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冉有则说他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先说“方六七十”,又说“如五六十”,说明他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十分谨慎他还认为,三年之后,他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可见,冉有既想有所作为,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课堂探讨,做的怎样?,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公西华也是在孔子点名指问后才述志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在“相”前加了个“小”字,给人感觉是他只想做个赞礼和司仪的小官,实际上,最低一级的“相”的地位也不低从他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就可以看出他娴于辞令的特点,课堂探讨,做的怎样?,曾皙:曾皙很潇洒、淡泊功名、高雅 在老师问到别的同学的志向时,他正在弹瑟当老师问到他时,他“鼓瑟希”“舍瑟而作”,表现其从容有礼前边三人谈的是安邦定国的大事,唯独他讲得是玩乐,表现其淡泊功名课堂探讨,探究一下,孔子对四弟子述志的态度怎样?,课堂探讨,你知道吗?,这是一道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概括的题目,注意对孔子的语言、神态进行分析课堂探讨,做的怎样?,子路哂之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谈话的内容和态度不够谦虚,这属于“其言不礼” 对子路:并没有否定子路治理“千乘之国”的才能,但他认为子路的谈话的态度不够谦虚,这属于“其言不礼”孔子“哂之” 冉有叹之没有正面加以评论,但可以看出是满意的 对冉有: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没有评点,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孔子叹之。
课堂探讨,做的怎样?,公西华惜之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 对公西华: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 孔子认为公西华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的能力孔子惜之 曾皙与之曾点的话给人们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图,图中的景象社会安定、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大同和谐社会曾皙所表达的正是孔子所期望的境界所以“与点”!孔子一生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但到处碰壁,不为所用,晚年恬退避世的思想很突出曾点“不求为政”之意正合孔子恬退避世之心,故孔子“与点”课堂提高,1结合课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的形象灵活运用哟,课堂提高,【答案】一、文章写出了孔子的理想抱负 孔子要求弟子“各言其志”,他自己并没有“言其志”,但我们可以从他对弟子们“言志”的态度及评论中了解他的志向孔子赞同曾皙的说法,是因为曾皙所描绘的太平盛世的景象,正是他所渴望和追求的可以说,儒家学派的有所作为的积极进取精神和孔子的“礼治”“仁政”“教化”的政治理想,集中地体现在曾皙的志向中冉有和公西华言志时,都表示愿意出仕从政,有一番作为,孔子在谈话中也都予以肯定。
尤其是说到公西华时,孔子说:“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意思是说公西华的才能还能做大事,“为小相”是大材小用了孔子笑仲由,是对他“不让”态度的不满,对于“为国”的志向并不反对总之,从本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他和他的弟子们一样,都想以积极进取的态度为安邦治国干一番事业做的怎样?,课堂提高,二、文章还写出了作为师长的既能严格要求学生,又和蔼可亲,善于启发和诱导的特点孔子提出话题,要求学生言志,选择的是人生的重大课题,这是对学生的最大的关心与教育他指出了学生“居则曰:不吾知也的现象,也是对学生委婉的批评因为“治国以礼”,所以他不满仲由的“其言不让”这些说明孔子是一位很严格的老师但孔子又不以尊者自居,要求学生言志,先做好引导工作,让他们清除顾虑子路的态度不谦虚,为了不影响别人发言,他不立即提出指责赞同曾皙的说法,表示“吾与点也”,又是在婉转地表明自己的志向,给学生以启发师生在谈话,曾皙却在一旁鼓瑟,可见师生关系的融洽,谈话气氛的和谐曾皙提出疑问,孔子又耐心给以解答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并不是可畏的圣人,而是一位可敬、可亲的师长做的怎样?,课堂提高,【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人物性格的题目,要结合文中对孔子言行的描述和孔子的生平思想进行解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