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一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时作业 试题试卷含答案(1).pdf
6页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时作业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时作业(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 1-5 题15 分)分)峨眉山月歌 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1诗歌首句点出了诗人远游季节的是“”字,第一、二两句分别以仰望和的不同视角,写出动静之景诗歌三、四两句寄托了诗人的情感3 分)2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句的画面3 分)_3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3 分)_4说一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4 分)_5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 分)_(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 1-2 题5 分)分)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见下渝州1“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两句诗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3 分)_2诗人连用“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地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2 分)_(三)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三)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 1-3 题。
题8 分)分)江南逢李龟年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 分)_2“寻常”“几度”在诗中有什么作用?(3 分)_3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3 分)_(四)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四)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 1-3 题8 分)分)江南逢李龟年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1对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 分)A诗的前两句中,“寻常见”“几度闻”,既写出李、杜交往之密、友谊之深,又从一个侧面表现“开元盛世”的繁华B诗歌的最后一句中,“落花时节”比喻诗人和李龟年潦倒凄凉的处境和唐王朝国运的衰落C诗的前两句叙事,后两句直抒胸臆,全诗运用映衬对照的手法来凸显主题D全诗既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留恋,又流露出“风景依旧,人事全非”的感慨2有人说江南逢李龟年这首诗中,“落花时节”有三重含义,请写出你的理解3 分)_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 分)_(五)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五)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 1-2 题6 分)分)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长安被攻陷之时1这首诗写了_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_、_等词语中可以看出3 分)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 分)_(六)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六)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 1-2 题4 分)分)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A第一句作者回忆重阳节在长安登高的情景B“无人送酒来”化用了有关陶渊明的典故C第三句诗人联想到沦陷的都城中的菊花D诗歌流露出诗人惆怅、凄凉、难以言表的思绪2诗中的“故园菊”负载了哪些意义?请简要分析2 分)_(七)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七)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 1-2 题6 分)分)夜上受降城夜上受降城闻笛闻笛唐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注:受降城:唐时为防御突厥而筑的边地要塞,在今内蒙古境内回乐峰:指回乐县境内的烽火台,在受降城附近芦管:乐器名,军中多用之1发挥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描绘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3 分)_2 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 分)_(八)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八)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 1-3 题。
题6 分)分)夜上受降城闻笛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春夜闻笛唐李益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1“沙似雪”和“月如霜”营造了怎样的环境气氛?_2这两首诗都因笛声而起思归之情,但具体情感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哪里?_3两首诗都写了景,但作用却不同,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九)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九)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 1-2 题5 分分)甲雁门太守行 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乙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1甲诗三、四句和乙诗的一、二句都通过对边塞风光的描绘,为我们营造了一种的气氛2 分)2据说王安石对甲诗的一、二句曾提出疑问:“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你能否从诗歌赏析的角度为王安石解疑?(3 分)_(十)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十)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 1-2 题7 分分)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春夜闻笛唐李益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1这两首诗都因笛声而起思归之情,但具体情感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哪里?(3 分)_2两首诗都写了景,但作用却不同,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4 分)_参考答案参考答案(一)(一)1(1)秋(2)俯视(3)对朋友的思念(对朋友的不舍、牵挂等具体化且意近词语均可)2深秋时节,仰望那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的影子就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上,月影荡漾在船头,我的船儿也跟着江水缓缓流动只描绘出半轮明月高挂山头和月影倒影在湖水中得 2 分,在此基础上,能够发挥想象的得 3 分)3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构思精巧,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4“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5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和对故乡(友人)的思念之情二)(二)1 描绘了一幅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的美丽画面2 连用五个地名,不着痕迹地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思巧妙三)(三)1表达了作者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对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2这两个词语体现了诗人与歌唱家李龟年当年正值人生盛时,同处权贵之家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于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3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在这暮春季节再次遇见了您落花时节”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对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四)(四)1C2自然的景色;国家的衰败;诗人自己和李龟年的颠沛流离3对开元盛世的无限眷恋和感时伤世之情五)(五)1重阳节“九日”“登高”(3 分)2 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3 分)(六)(六)1(2 分)A【解析】第一句写作者重阳节勉强登上高处远眺,不是在回忆故 A 错误2(2 分)不仅负载着惜花和思乡,更寄托着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七)(七)1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回乐峰前的沙漠如同白雪飞舞,烽火台上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描绘出两个比喻句“沙似雪”“月如霜”)3 分2“芦管”发出幽怨的笛声,触动征人“尽望乡”抒发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结合诗句内容答题,只写表达情感的扣 1 分)。
3 分(八)(八)1“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营造了边塞的荒凉、凄冷的环境氛围2前诗抒写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感情,而后诗抒写的是迁客的归怨情感3前诗前两句写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用以烘托征人心境的孤独、悲惨、凄凉,为后面“尽望乡”作铺垫后诗借大雁亟待春天一到就急切北飞来反衬诗人不能北归的遗憾和怨望九)(九)1(2 分)苍凉悲壮2(3 分)“黑云压城”是通过比喻的手法来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而“甲光向日”则是描写守城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二者之间并不矛盾十)(十)1“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营造了边塞的荒凉、凄冷的环境氛围2(1)前诗抒写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感情,而后诗抒写的是迁客的归怨情感2)前诗前两句写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用以烘托征人心境的孤独、悲惨、凄凉,为后面“尽望乡”作铺垫后诗借大雁亟待春天一到就急切北飞来反衬诗人不能北归的遗憾和怨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