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日本50年代至90年代的11次经济景气循环.docx

11页
  • 卖家[上传人]:学***
  • 文档编号:299636911
  • 上传时间:2022-05-2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1.37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日本50年代至90年代的11次经济景气循环 战后日本经济的景气循环从1950年至1993年,战后日本经济体验了11次景气循环在1945—1950年期间,也展现过两次循环,但由于统计数字不全,未能进入经济企划厅正式列出的战后景气循环的行列中下面,将从景气循环的角度再一次重温战后日本经济进展的历程 第1 次循环 景气上升过程(大约1950年6 月—1951年6 月):特需景气 1950 年6 月美国侵朝战役爆发,带来了“特需景气”,使日本经济得以摆脱道奇推行“超紧缩”财政政策所导致的严重的萧条局面在特需及出口增加的刺激下,生产与设备投资很快上升,景气急速恢复并展现昌盛但是,在1951年7 月开头停战谈判之前,美军就逐步中断了物资储蓄与购买,致使景气于1951年6 月从上升转为下降 景气下降过程(1951年6 月—1951年10月)特需带来的景气随着特需的中断而转为萧条,下降过程仅持续了 4个月,于1951年10月终止但是,另一种说法是,下降过程一向持续到1952年4 月 第2 次循环 景气上升过程(1951年10月—1954年1 月):投资消费景气特需景气终止以后,在个人消费方面,由于特需景气中人们收入的增加,加上人心趋于安定以后展现了“消费饥饿感”,导致添置力开头扩大。

      1952、 1953 年度个人消费增加了近30%(已除去物价上涨因素)在企业投资方面,虽然特需景气“风光不再”,但是,以电力、钢铁、海运、煤炭等产业部门为中心,在特需景气中积累了资本的企业仍为补充、修理、更新、添置机械设备而开展了积极的设备投资在政府支出方面,公共投资也有所增长上述因素导致展现了昌盛局面,被称为“投资消费景气” 景气下降过程(1954年1 月—1954年11月):初次碰上“国际收支的天花板”由于消费、投资的急速增长,导致进口的急速增加,另一方面,出口却由于特需裁减、美国景气下降(对美出口裁减)而增长缓慢,进口增加和出口裁减导致经常收支在1953年急速恶化,同时外汇储蓄急速下降,俗称碰上了“国际收支的天花板”,政府、日本银行不得不采取紧缩政策,于1953年9 月开头抑制贷款,景气转入下降过程 第3 次循环 景气上升过程(1954年11月—1957年6 月):神武景气由于美国景气上升,日本对美出口增加,形成了出口带动的景气上升接着,投资、消费也日趋活跃,更加是在几乎全体的产业部门,收益得到明显改善的宏大企业同时增加设备投资,使1956年度民间设备投 资比上年增长约40%(已除去物价上涨因素),投资成为带动景气上升的新的动力。

      这样,在出口、投资的相继推动下展现了空前的昌盛,被誉为“神武景气”;同时在景气上升中未展现通货膨胀,因此,又被称为是“数量景气” 景气下降过程(1957年6 月—1958年6 月):锅底萧条由于景气上升过猛,导致进口急速增加,经常收支恶化,其次次碰上了“国际收支天花板”;同时在生产才能方面,又遇到钢铁、电力、运输等根基产业跟不上的“瓶颈问题”为此,政府不得不紧缩金融,这样做虽导致经常收支改善,却导致库存投资大幅度裁减,工矿业生产也随之大幅度下降1957年6 月景气转为下降,下降过程与上升过程形成“山高谷低”的鲜明对照这次景气不振也被形容为“锅底萧条” 第4 次循环 景气上升过程(1958年6 月—1961年12月):岩户景气在景气下降日趋深刻的形势下,政府的经济政策从紧缩转向缓和,调低了官定利率,增加了公共投资随着景气的恢复,加上出口增加(更加是美国的景气恢复对日本出口增加起到了促进作用)与技术革新的需要,民营企业增加了设备投资同时,在个人消费方面,展现了1960年度《经济白皮书》所称颂的“消费革命”,黑白电视、冰箱、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急速普及,随着国民生活的改善,在服装、饮食方面的需求也不断增长。

      1960年12月,池田内阁发表了“国民收入倍增筹划”,同时推出了一系列积极的经济政策,促使设备投资进一步增长,致使实际达成的经济增长率甚至比这个雄心勃勃的“倍增筹划”预定的增长率更高这样,景气上升一向持续到1961年12月,长达42个月,大大超过了上一次“神武景气” 景气下降过程(1961年12月—1962年10月)在景气上升过程中,物价日益上涨,经常收支赤字增大,外汇储蓄裁减同时,随着经济的急速增长,劳动力供求从过剩转为缺乏,这也是导致物价上涨的一个理由(劳动力本金上涨)面对经常收支状况的恶化,政府采取了提高官定利率、暂缓财政支出等紧缩措施,景气转入下降过程 第5 次循环 景气上升过程(1962年10月—1964年10月):奥林匹克景气 1962 年夏,经常收支转为顺差,紧缩政策开头缓和,景气于1962年10月走出谷底,进入恢复局面为了迎接预定于1964年召开的东京奥运会,从 1963年就开头展现了创办投资热潮,推动宏观经济进入景气局面然而,制造业的设备投资未见高涨,企业收益增长缓慢,这导致展现了“宏观景气,微观萧条”的反差总的来说,这次景气上升过程的持续时间不长由于经常收支状况复又恶化,加上奥运会终止后的市场疲软,景气从上升转为下降。

      景气下降过程(1964年10月—1965年10月):“1965年萧条”这次景气下降导致展现战后第一次经济大萧条,被称为“昭和40年萧条”(昭和四十年即1965年)民营企业的设备投资与个人消费均呈现特别呆滞的状态,同时整个经济状况展现确定程度的混乱,发生了山阳特殊钢公司倒闭、山一证券公司经营危机等事情为了抑制萧条,进入1965年后,政府采取了连续下调官定利率、提前执行财政支出乃至战后首次发行赤字国债等刺激景气的对策(这意味着在财政上放弃“单年度均衡原那么”,正式采用凯恩斯政策) 第6 次循环 景气上升过程(1965年10月—1970年7 月):伊弉诺景气由于采取积极的财政、金融政策,景气于1965年10月走出谷底民间设备投资与个人消费日趋高涨,在体验了号称“昭和40年萧条”的严峻形势之后,日本经济进入了战后最长的昌盛局面,整个景气上升过程持续到1970年7 月,其中1966—1969年度的平均年增长率接近12%在长达57个月的景气上升过程中,也曾展现过短暂的“阴影”:在1967年末,经常收支开头趋于恶化,但由于政府实时采取了提高官定利率、推迟财政支出等对策,使景气上升的基调得以持续保持,并在1969年春至1970年7 月展现了“尽管经济急速扩大,而经常收支仍呈现为黑字”这样的战后未曾有过的景气上升模式(过去总是呈现为经济一热,经常收支赤字就增大的模式)。

      景气下降过程(1970年7 月—1971年12月)由于景气持续上升,国内供需关系日渐慌张,加上来自国外的通货膨胀压力,一起导致了物价的显著上升,政府被迫采取提高官定利率、抑制财政支出的紧缩政策,景气从上升转入下降过程1971年8 月发生了“尼克松冲击”,使经济形势更趋严峻 第7 次循环 景气上升过程(1971年12月—1973年11月):“列岛改造热” 1971 年12月,日元汇率从固定汇率制下的1 美元兑换360 日元升值至1 美元兑换308 日元,与此同时,由于政府从金融、财政两方面实施刺激景气的政策,使景气走出谷底,进入缓慢的复苏局面 1972 年上台的田中内阁,以“改造日本列岛”为旗帜,编制了旨在进一步扩大经济的大型财政预算,导致设备投资急速增加,景气上升步伐明显加快,与此同时,也引起了国内供求关系的慌张,通货膨胀的加剧 景气下降过程(1973年11月—1975年3 月):第一次石油危机面对严重的通货膨胀,政府从金融、财政两个方面实施紧缩政策,“列岛改造热”急速降温恰在这时,发生了第一次石油危机,油价大幅度上涨,给日本经济造成巨大冲击在内外因素的作用下,景气于 1973年11月从上升转为下降。

      其后,日本经济陷入了“三重之苦”:其一是“狂乱物价”;其二是经常收支的赤字;其三是战后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1974年度展现了战后第一次的负增长,实际增长率为负0.4 %) 第8 次循环 景气上升过程(1975年3 月—1977年1 月):最短的景气上升随着紧缩政策的实施,通货膨胀的收敛,政府的政策重点又转向刺激景气,致使景气于1975年3 月走出谷底,开头走向复苏其中日元贬值与美国景气恢复所导致的对美出口的扩大,成为支撑复苏的主要因素但是,在石油危机以后,随着整个西方经济进入了以经济停滞、通货膨胀、大量失业为 特征的“滞胀”(即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的经济状况)时代,日本经济也进入了低速增长时期,更加是石油危机过后留下的“后遗症”,致使企业破产倒闭增加,雇佣恢复缓慢,各产业进展的不平衡扩大,整个经济呈现为“无昌盛感的上升”,而且上升时间只有22个月,成为战后最短的上升过程 景气下降过程(1977年1 月—1977年10月):日元升值萧条随着出口的增加,经常收支的黑字日趋膨胀,形成对日元升值的压力;急速的日元升值又反过来招致出口下降,企业受益与生产状况恶化,致使景气于1977年1 月从上升转为下降。

      但是,从1977年1 月至1977年10月的 9个月下降过程的实际增长率仍保持在大约5%,其水平与景气上升过程并无明显区别,因此可以说是“宏观”(整个经济的增长状况)与“微观”(企业的收益状况)又一次展现了偏离,也有人称这次景气下降为“景气之中的不振” 第9 次循环 景气上升过程(1977年10月—1980年2 月)由于在第一次石油危机后所开展的经济调整取得进展,增加公共投资所带来的牵扯效果,加上日元升值导致交易条件的改善与企业收益的增加,使景气于1977年10月走出谷底进入复苏局面1978年发生了其次次石油危机,以伊朗政变为导火线,原油价格大幅度上升,导致日本国内物价猛涨,经常收支恶化,政府不得不紧缩金融,抑制财政支出1980年2 月库存展现明显过剩,引起库存的调整,景气从上升转为下降 景气下降过程(1980年2 月—1983年2月)由于世界性的经济萧条,导致日本的出口不振,加之日本政府开展以“小政府”为目标的行政、财政改革,没有从财政方面采取景气对策,致使景气下降过程拖长,达36个月,超过景气上升过程的28个月战后以来一向是景气上升时间长于下降时间,这是第一次发生“逆转”。

      第10次循环 景气上升过程(1983年2 月—1985年6 月):高技术景气进入1983年以后,世界经济景气开头恢复,日本的景气也在1983年2 月走出谷底由于美国的景气恢复加上从1982年起实行美元高汇率政策,使日本的出口得以急速上升,同时日本政府也投入了很大的政策努力(包括扩大公共投资、减税与缓和金融),从而将整个景气推向昌盛局面由于美、日的景气均得益于当时的里根总统的经济政策,也有人将这次景气称为“里根景气”但是,从半导体、计算机等高技术产业在景气上升中所起的先导作用来看,将这次景气称为“高技术景气”貌似更切当 景气下降过程(1985年6 月—1986年11月):日元升值萧条这次景气在很大程度上是凭借出口,更加是对美出口,而随着对美出口的急速增加,引起了日美之间的强烈的贸易摩擦到了1985年中期,在短时间内急速扩大的集成电路等电子部件的供应过剩猛然外观化,于是,由高技术产业主导的景气首先从高技术产业部门开头崩溃 1985 年9 月西方各国达成旨在变更美元高汇率、高利率的“广场协议”,经过国际政策协调,日元对美元汇率在一年之中从1 美元兑换230 日元上升到1美元兑换150 日元。

      由于日元升值与美国景气衰退,导致日本出口不振,展现了所谓“日元升值萧条” 第11次循环。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