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现博物精神葆有不泯的热爱之心.docx
10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发现博物精神葆有不泯的热爱之心 谷珵 优秀的博物馆,能够让人眼中有光、心中有殿堂那么,梦想的儿童博物馆,又该是什么样?南京市第一幼儿园(以下简称“南京一幼”)用二十余年的扎实探索,写下丰富而弥漫诗意的答案,也为成人叩開了通往斑斓童年的一扇门 这里是嬉戏的城邦与南京一幼儿童博物馆血脉相连的,既有将之创造成形的掌舵人和管理者,又有不懈实践的幼儿教师,还有一代代绘出成长轨迹的孩子们宛如社会学中“场域理论”所诠释般,人的每一个行动均受行动所发生的场域影响无论是物理环境、他人行为抑或诸多相关因素,都赋予这座办在幼儿园的儿童博物馆一种特质:是博物馆,又不止步于博物馆,形成自然生长的学习场域,围围着博物精神的根本价值——那是对万事万物保持的奇怪与喜欢,在探索中走向广博与精深 打造儿童体验的嬉戏场 昏暗的灯光,黑漆漆的展厅,固定的罗列形式……提起博物馆,大多数人脑海里都会跳出类似景象可是,这样的环境难以调动低龄儿童的兴趣——从一张张意兴索然的小脸上,你会察觉对他们而言,这样的学习价值并不充分 如何激发孩子对博物馆的喜欢?20余年前,问号盘桓在陆娴敏心中。
时任南京一幼园长的她试图突破瓶颈,让幼儿园的娃娃们也能摄取养料,将目光锁定在“儿童博物馆”上由于面向群体的特殊性,儿童博物馆的目的不是传授学识而是启发奇怪,其他博物馆遏止的触摸恰恰是被激励的法那么,如今世界各地已有成百上千家在运营,而我国有着类似属性的场所凤毛麟角既然少有人涉足,不如尽幼儿园的绵薄之力,打造一间缩微的儿童博物馆!怀揣殷殷期盼,陆娴敏开头了漫长的求索 起初缺少场地,她就从一个120平方米的房间开头,以“根”为主题,将日常看不到的植物根部放大对孩子来说,地下的根弥漫了神秘的色调,唤起了他们的奇怪心和探索欲一系列与“根”相关的科学探究和艺术创作活动,构成了小小的博物角告成阅历给了陆娴敏信仰,于是,当省教导厅特批南京一幼创办国际部的机缘到来时,她牢牢抓住拓展场地的契机,利用新落成的南京学前教导研究与国际交流中心(以下简称“国交中心”)推进博物馆创办 教研岗位的历练,令陆娴敏在打造博物馆时尤其崇尚慢教导理念,“不急不躁,让老师们慢起来,让领导班子慢起来”这一看法也为伴随她共同“战斗”的倪琳所认同:“慢并非拖沓、懒散,而是为了充分的积淀、学习,厚积薄发 与南京一幼,倪琳有段奇异的缘分。
40多年前,倪琳在此度过幼年快乐时光,后来就像歌中唱的“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倪琳走上一幼教师的岗位,一步步成长,直到接过陆娴敏手里的接力棒,出任南京一幼总园园长,陆娴敏那么承受起支部书记的职责命定般的如影相随,让倪琳遵循一幼慢的调性——从儿童成长规律启程,用心设计博物馆的每个块面,最终的定位是打造研究的测验场,“在其中查看和追踪儿童的进展,亲历儿童学习的过程” 踏入南京一幼,你约莫会以为误入城市深处的森林花园,蓊蓊郁郁的绿植交织,国交中心的砖色楼宇悄悄伫立一至二层,正是孩子们的博物乐园 梳理海外考察阅历,她们察觉几乎全体出名的儿童博物馆都有两个区域,一是阅读区,一是安好区基于对阅读方式的斟酌,一整层的童书体验馆应运而生在情境阅读区,凹凸不平的草地、清澈的小溪、好玩的木屋,孩子们仿佛身处大自然中,感受着阅读带来的恬静与愉悦制作区,孩子们亲自做一本属于自己的图书,陈述五彩斑斓的空想故事童话屋和小剧场,中大班孩子探讨、合作,表演对童书的理解多元化的阅读活动浸润着童心,也向前来参观的成人诠释着科学的儿童教导方式 翱游出书的海洋,来到由7个临展和常设主题组成的主题探索馆,安好自护正是其中重要的常设馆。
在嬉戏中举行换装大比拼、探索暗藏火源、模拟救火情景,不仅磨练了应急避险的技能,还巩固了职业体验感,用倪琳的话说,孩子们体验到的是“一种深刻的生动”——用能够采纳的学习方式,将安好自护的内容逐步内化 对学习状态的关注,往往植根于营造学习场域的温情,将每个儿童装在心里,才能用适合的方式将他们带入共享与体验中从模仿到完本金土化创造,陆娴敏和倪琳领会过太多艰辛没有儿童博物馆职业设计师、缺少配套、买不到需要的材料,多数环节的窘境逼着她们探索和成长就连大门口的一张地图,都严格贴合儿童认知方式十几易其稿 “打造博物馆的过程,是一个开放自我的过程,思路务必广博陆娴敏说她积极邀请专家互动,大胆迈出幼教圈:艺术家、儿童文学作家、诗人、美术工……都踏入一幼的大门,畅谈梦想中儿童教导的样貌,也为博物馆的创办出谋划策交流润物无声地滋养着教师们,让陆娴敏愈发坚强开门办园的方向 学习方式的变革 纸是如何制作的?怎样用沙子作画?工具有哪些种类?……有了儿童博物馆,小脑袋瓜里千千万万个问号有了更多求解的路径 陆娴敏和倪琳领会,假设只是单纯建成物理空间,那么一幼的儿童博物馆会同大量场馆一样归于冷清教导需要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让无界的追求将学习资源链接、整合、融通,支持孩子们完成宽度和深度的阅历进阶。
她们由引领与实施园本课程启程, 建构了小、中、大班几十个博物馆课题,追求打造“活的儿童博物馆”大班孩子对恐龙分外感兴趣,总有说不完的话题,想把自己的阅历留给弟弟妹妹,在老师的启发下,提出了建立恐龙主题馆的期望他们和家长一起探访其他博物馆学习恐龙展区的布置,申请了一个房间,开头了策展工作从墙面到地面,从内容筛选到呈现方式,孩子们都亲自“操刀”第一届恐龙馆的小策展人毕业后,其后的大班孩子又接续上来恐龙馆的资源变成了传承的园所课程文化,孩子、老师、家长都参与其中,彼此影响,产生了课程研究场的鲜活能量 类似的故事不胜枚举,让教师们牢牢达成了共识——儿童才是博物馆的仆人我们的博物馆是有生命的生命来自儿童,来自儿童的进展需求倪琳骄傲地表示在她看来,儿童有100种语言,也意味着儿童有100种学习方式,教导研究需要由静态过渡为动态儿童创造博物馆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参与收集材料、创设环境、制定规矩、拓展内容等,使主动学习真正地发生 经过学习方式的变革,博物馆化作一种新的学习样态,已经超越了文本自身承载的内容多年前探访美国的巧克力工厂时,陆娴敏看到一条博物馆般的隧道,有聲有色地呈现出巧克力的“前世今生”。
孩子参观时兴味盎然,而她被其中的博物精神深深打动她敏锐地意识到,儿童博物馆所隐匿的博物精神恰恰与《3-6岁儿童学习与进展指南》的理念不谋而合:通过培养博物意识,幼儿的思维更加开阔,察觉问题、自主探究等才能会不断提高 园所主干道上,两团绿云光影憧憧,那是繁茂的香樟树尽情伸张着身躯一些枝条垂下来,存在安好隐患,园丁师傅把它们锯断,引发了一个班孩子的兴趣孩子们围围着香樟开展探究:为什么要锯断树枝?被截断的香樟树枝有什么特点?香樟树和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关系?探究持续了一个多月,最终班级内建立了一个小小的香樟博物馆 “儿童的学习特点,抉择了他的学习是综合的对记者讲完这段故事,倪琳如是总结道,即便是微小的活动,也需要博物意识来支撑当前大量幼儿园缺失了内涵丰富的学习内容和方式,我们做博物馆教导,也是梦想能够回到教导的原点,返璞归真 广泛关注,深入查看,静心赏识,积极探究,表达创造20个大字,是中国学前教导研究会理事长虞永平率领一幼团队凝练出的博物精神以广阔的格局来运筹,才能将充沛的阅历囊括入博物馆的学习场域,让陆娴敏在决定时更加坦然譬如面对AI教导的时代命题,陆娴敏的策略是“用开放的思路去接纳,用专业精神去把握”。
在国交中心成立后的一年里,她并没有急于引入AI技术,直到邂逅志同道合的企业伙伴,研发出符合幼儿教导规律的产品,才有了AI空间的落地 看似跨界的合作,得志了10后“数字原住民”的真实需求背后是陆娴敏对博物精神一脉相承的期望:“无论科技世界进展到何种地步,只要孩子们永远葆有对世界的喜欢之心、保持积极探究的不泯童心,都能以强者的容貌面对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如今,假期出游的时候,博物馆总是一幼教师必然造访的处所博物精神已经渗透到幼儿园的角角落落,贯穿在日常的教导和生活方式中 主抓青年教师培训的倪琳感想颇深:有“跳出幼教看幼教”的陆娴敏做模范,世界就是广阔的书本,教师的学习兴趣被持续点燃创办恐龙馆时,教师主动利用周末自费去自贡的恐龙博物馆学习,并带回录下的音视频和儿童共享,“让自己先‘博起来,做一个具有博物意识的教师” 这种转变使得课程意识在教师头脑中深深扎根,擦亮了“望见”的眼睛大量教师报告她们,几年博物馆教导开展下来,自己的儿童视角发生了变更,“真正能够望见儿童了”打破活动靠预设的思维定式,教师们蹲下身倾听儿童的心声他们能够认可儿童的不成熟,认可在进展过程中等待儿童,认可儿童的需求,崇敬规律促进儿童的进展。
倪琳的言语里满是欣慰 当教师能够弥漫信任地放权给孩子,管理者也能够赋权教师,将自上而下的被动采纳转化为自下而上的主动需求旁人眼中,南京一幼的管理空气令人欣羡,既有魅力强大的领军人物,又有严谨踏实的教科研精英陆娴敏和倪琳更相信,相互成就的关系最巧妙20多个春秋的勠力合作,一大批卓越园长被培育出来,一拨拨青年教师扛起了骨干的责任,管理效能呈指数增长 “从凡到非凡,就是一份喜欢的距离作为南京一幼的灵魂人物,陆娴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在陆娴敏眼中,承担园长的必要品质是“好玩”“会玩”,由于“假设没趣味,或许没法跟儿童做伴”天性里随和的一面,使她不会纠结于琐碎环节的十足正确;内心的坚强,又赋予了她率领团队劈波斩浪的士气她的热忱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教师,让他们繁忙而有喜悦、有宽容、有朝气,和孩子们一样在玩中学,享受博物教导学习场域的馈赠——它的变幻与丰富引导人跃跃欲试地融入,不知不觉完成了成长 活力焕发的儿童博物馆,吸引了更多幼儿园抱着研究借鉴的态度前来,“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扮演着优质教导资源示范辐射引领的重要角色,南京一幼对近20家幼儿园供给帮扶工作,看着孩子们嬉戏时投入的状态、终止时流连忘返的眼神,陆娴敏愈察觉得,博物教导任重道远。
“博物精神的培养并非确定要依托大规模的场地,教师假设有了博物意识,提升课程研究才能,即便没有儿童博物馆,也能开展博物教导陆娴敏建议,从大量被滥用的科学察觉室着手,以博物课程为引领,空间有限的园所也能寻求从无到有的突破 教导的本质是对人的唤醒对细节的敏感判断,源自人本位的省思闲暇时,陆娴敏热爱写写文章她描述育人视域中的“端详”,是带着赏识与享受查看孩子,字里行间潺湲着一种诗意抓住每一个贵重的教导情境,考验的实际是教师能否放慢脚步,深深端详当下课程宛如散落的珍宝,用科学的教导观打磨,才能串起一条润泽的项链而其中每一颗的价值,就是育人者那发自内心的目光,在端详的小小时刻,博物意识无界生长 猜你热爱 博物博物馆儿童 博物馆小太阳画报(2022年4期)2022-04-24博物馆奇异页好孩子画报(2022年7期)2022-10-11Beijing Diabolo MuseumCHINA TODAY(2022年11期)2022-11-17留守儿童杂文选刊(2022年7期)2022-08-02六一儿童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22年6期)2022-05-14露天博物馆儿童故事画报·智力大王(2022年11期)2022-01-27Forbidden Money汉语世界(The World of Chinese)(2022年5期)2022-01-10天津宝成博物苑中华奇石(2022年11期)2022-07-09博物馆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