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三年语文第二轮复习诗歌鉴赏练习(一).docx
4页2022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练习(一)一、2021新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寄江州白司马① 杨巨源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②?滋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注]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B.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16.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6分)二、全国新高考II卷诗歌陆游《示儿子》示儿子(陆游)禄食无功我自知,汝曹何以报明时?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最亲切处今相付,熟读周公七月诗[注]七月诗:指《诗经·风·七月》,是一首描写农民劳作和生活的农事诗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诗的首联以问句领起全篇,自然引出下文诗人对儿子的谆谆教诲。
B.诗人指出,不论是侍奉父母还是服务国家,“不欺”都是至关重要的C.诗人认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D.诗人在最后强调,自己传授给儿子的人生道理是最为真切、确实的16.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三、2020全国新高考II卷诗歌赠别郑炼赴襄阳(杜甫)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 为于耆旧内,试觅姓庞人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16.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赠赵伯鱼(节选) 韩 驹①荆州早识高与黄②,诵二子句声琅琅后生好学果可畏,仆常倦谈殊未详。
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③一朝悟罢正法眼④,信手拈出皆成章[注]①韩驹(?~1135),字子苍,两宋之际著名诗人②高与黄:指前辈诗人高荷与黄庭坚③参:领悟,琢磨诸方:各地方,各方面④正法眼:这里借指事物的诀要或精义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从诗的内容可以得知,赵伯鱼是一位勤奋好学、转益多师的诗坛后辈B.诗中使用了古语“后生可畏”,表现出作者对赵伯鱼的嘉许以及劝诫C.面对后辈的请教,作者谦逊地表示,自己所谈不多,也较为简单粗略D.诗中以禅理喻诗的内容,既可为赵伯鱼提供指点,也具有普遍的意义16.作者主张什么样的学诗途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五、(2021·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鹊桥仙·赠鹭鸶(辛弃疾)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阕结尾句“要物我欣然一处”,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B. 因“溪里鱼儿堪数”,故作者建议鹭鸶去虾鳅较多的“远浦”“别渚”。
C. 本词将鹭鸶作为题赠对象,以“汝”“君”相称,营造出轻松亲切的氛围D. 词末从听觉和视觉上分别书写了鹭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15. 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六、(2021·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①((陈师道)侧径篮舁两眼明②,出山犹带骨毛清③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注释】①南丰先生:即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暮的师长②侧径:狭窄的路,篮舁:竹轿③骨毛清: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姿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出山之初的曾巩,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明净爽利、风骨秀异的高土形象B. 颔联两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白云和流水对于曾巩出山的态度C. 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D. 陈师道在诗中书写了曾巩的人生志趣与处世情怀,笔端饱含敬佩之情15. 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七、【2017年新课标II卷】 送子由使契丹[宋]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注释]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莫道中朝第一人: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0、11题池口风雨留三日(黄庭坚)孤城三日风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
水远山长双属玉②,身闲心苦一舂锄③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俯仰之间已陈迹,暮窗归了读残书注:①池口:地名,今安徽贵池黄庭坚在做官赴任途中因风雨而留滞池口时写下本诗②属玉:水鸟名③舂锄:水鸟名,即白鹭10.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首联描绘一座孤城在风雨中已经三日,市井之中的人家只能以菜蔬度日 B.“水远”二句写诗人放眼四顾看见的景象,暗示作者貌似平静内心却充满矛盾 C.颈联写渔翁从屋舍来水边收拾渔网,恰巧在此的诗人却因满怀心事无意观看 D.“俯仰”二句写出诗人心志:既然世事变化无常,还不如到书中去寻找乐趣11. 在诗文中反用典故成语,将常见的典故成语翻出新意,古人称为“翻案法”宋代诗人杨万里曾说:“翻尽古人公案,最为妙法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作者在本诗中是如何运用“翻案法”的4分) 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登总持阁①(岑参)高阁逼诸天,登临近日边晴开万井②树,愁看五陵烟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早知清净理,常愿奉金仙③注释】①总持阁:在长安终南山上②万井:古代一里为一井,万井形容面积宽广③金仙:用金色涂抹的佛像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联“逼诸天”“近日边”既是写所见,又是写感觉,“登临”二字则紧扣诗题。
B.颔联中天气晴朗,村落历历在目;郊外烟霞弥漫,笼罩着五陵,使人产生哀愁C.颈联“低秦岭”“小渭川”的表达效果与杜甫的“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D.前三联写景,突出一个“高”字;中间两联重点写登阁所见,所写之景俯仰结合16.请简要概括诗歌尾联的内涵6分)十、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白居易)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注:此诗作于开成二年(837),作者和刘禹锡同在洛阳,刘任太子宾客分司,白任太子少傅8.试分析颈联在全诗中的作用5分)9.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十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杭州春望(白居易)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注:①白氏时任杭州刺史②伍员:伍子胥杭州城内吴山上有伍员庙③苏小:苏小小,南朝人,西湖冷桥畔旧有其墓④“柿蒂”:绫的花纹8.本诗所写景物反映了杭州的哪些特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分)9.“涛声夜入伍员庙”一句与诗歌整体协调和谐吗?请简述你的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