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学实用资料3.doc
8页情绪情感与意志第一节 情绪与情感概述概念及其关系 1.概念: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认知是情绪情感产生的基础,需要是引发情绪情感的中介 2.关系: (1)区别: a.情绪是原始的、低级的态度体验,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情感是后继的、高级的态度体验,与社会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 b.情绪可以由对事物单纯的感知觉直接引起,较多的带有情景性和易变性;情感则由对事物复杂意义的理解所引起,较多的带有稳定性和持久性 c.情绪体验强度大,往往带有冲动性,并伴随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则比较内隐,较为深沉 (2)联系: a.情感依赖于情绪; b.情绪也依赖于情感的变化 总之,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与情感相比,情绪侧重描述情感过程的外部表现及可测量的方面,而情感侧重表明情绪过程的主观体验方面情绪、情感与认知的关系 首先,情绪、情感是伴随着认知过程而产生的,并随着认知活动的发展而发展知之深,爱之切”说得就是认知对情感的影响 其次,情绪情感不同于认知认知活动反映的是事物的内容,而情绪是人对反映内容的一种特殊的态度。
它具有独特的主观体验形式、外部表现,并伴随着出现一些生理反应情感反过来对认知过程起调节作用种类……填空题 1.情绪的分类 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程度的不同,可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填空题 据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不同,把人的基本情绪分为快乐、悲哀、愤怒和恐惧四种……填空题 (1)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漫性的心理状态所谓“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说的就是心境良好的心境有助于积极性的发挥,提高工作与学习效率,并促进坚强意志品质的培养 (2)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的、猛烈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如:狂喜、暴怒、恐惧、剧烈悲痛等)他往往带有特定的指向性和明显的外部表现(如暴跳如雷、手舞足蹈)激情发生时,意识范围缩小,意识对行为的控制作用明显降低,理解力降低,判断力削弱,易感情用事,不考虑后果 (3)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应激状态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 2.情感的分类 情感是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的主观体验从情感的社会内容角度来看,人类情感有道德感、美感&理智感三种形式……填空题 (1)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言行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如:爱国主义、国家主义、集体主义情感,责任感、义务感等)。
(2)美感:是人们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自然或社会现象及其在艺术上的表现予以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同道德感一样,也具有社会历史制约性 (3)理智感:是人认识事物和探求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主观体验(如:人们在探求未知事物时所表现的求知欲、兴趣和好奇心等)理智感对人们学习知识、认识事物、发现规律和探求真理的活动都有积极地推动作用四)功能……填空题 1.信号功能 体现在:个体将自己的愿望、要求、观点、态度通过一定的情感表达方式传递给别人并加以影响它是非言语沟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与人间的信息交流中具有信号意义(如:微笑摇头表赞赏;摇头皱眉表否定) 2.调节…… 又称动力功能,是指情感对人的活动具有引发、促进和调控的作用(如愤怒时,对引起愤怒的对象进行攻击;惊慌时,力求避开危险物) 3.感染…… 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可以互相影响和产生共鸣动之以情”就是这种功能的体现二、中小学情绪情感的发展(一)小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1.情绪的调控能力增强,冲动性减弱; 2.情绪和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社会性成分不断增加; 3.高级情感进一步发展二)中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1.情绪情感的易感性、冲动性、两极性明显; 2.反抗情绪与逆反心理; 3.对异性的情感。
三、压力与防御机制(一)压力:是个体面对具有威胁性的刺激情境时,伴有躯体机能及心理活动改变的一种心理紧张状态,也称应急状态二)自我防御机制:是自我在精神受到干扰时用以避开干扰,保持心理平衡的心理机制 包括:压抑、否认、置换、文饰、投射、代偿、升华等四、中小学生的情绪调节(一)情绪与身心健康的关系 1.积极情绪与身心健康的关系:a.可以使学生的大脑处于最佳活动状态,保证体内各器官系统的活动协调一致,使学生精力充沛,充分发挥有机体的潜能,从而提高其脑力劳动的效率; b.能使整个机体的免疫系统和体内化学物质处于平衡状态,从而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 c.能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2.消极情绪的对身心健康的影响:a.会缩小意识范围,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行动的意义及后果,自制力降低;b.使人失去心理上的平衡,致使身体虚弱,感情脆弱,对身体有不良影响;c.经常处于此状态,可能导致心理疾病二)良好情绪的标准 1.能正确反映一定环境和情境的影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信号); 2.能对引起情绪的刺激做出适度的反应(调节); 3.具备情绪反应的转移能力; 4.要符合学生年龄的特点★(三)教师如何帮助学生调节自己的情绪……简答题 1.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 2.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3.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问题; 4.教会学生调节情绪的方法; 5.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学生调节情绪的能力。
四)良好情绪的培养途径: 1.形成正当合理的需要; 2.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3.锻炼身体; 4.培养幽默感; 5.培养消除不良情绪的能力; 第二节 意志概述概念: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苦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表现在人们的实际行动之中,又被称为意志行动意志是人的心理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的集中体现……名词解释特征:……简答题意志行动是人特有的自觉确定目的的行动;意志对活动有调节支配作用,使人的行动能按设定好的目的去改造世界;克服内外部的困难是意志行动的最重要的特征;意志行动以随意动作为基础意志与认知、情感过程的关系……简答题 1.意志与认知过程的关系:认知过程是意志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意志对认知过程具有反作用 2.意志与情感过程的关系:情感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阻力;意志可以调控人的情感(“胜不骄,败不馁”就是情感服从于意志的表现) 总之,意志过程与认知、情感过程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对客观现实反映的不同方面,他们之间密切联系,相互渗透 二、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填空题(一)准备阶段:包括动机斗争、确定目的、选择行动方法和制定行动计划。
★1. 动机斗争(四个名词解释) 可以分为:a.双趋冲突:指从自己同时都很喜爱的两个事物中仅选择其中一个的心理状态例如:高考填报志愿时,有的学生既想学文科又想学理科 b.双避冲突:是指从希望回避的两种事物中必取其一的心理状态例如:品学均差的学生怕学习又怕受处分,这两者对他都是一种威胁,都想逃避,但必选其一 c.趋避冲突:指对同一目的兼具好恶的矛盾心理例如:有些同学想当学生干部,为同学服务,又怕耽误时间影响自己的学习 d.多重趋避冲突:即对含有吸引与排斥两种力量的多重目标予以选择时所发生的冲突例如:大学生择业时多种选择的冲突,是这类冲突的典型实例 2. 确定目标: 目标的确定与动机的取舍是相随而行的 目标越明确,人的行动就会越自觉;目标越大,他对行动的动力作用就越大;目标越深刻,被这一目标所唤起的意志力也就越大 3.选择行动方法和制定行动计划(二)执行决定阶段 克服困难必须依赖以下心理调节: 1.坚定地信念和崇高的世界观是动机的的基础,也是克服困难最基本的条件; 2.行动目的的性质对克服困难有重要意义; 3.对行动胜利的美好的前景的憧憬,对行动失败可能招致后果的认识也会激励人们去战胜困难; 4.执行计划的坚定。
实事求是,当机立断★三、良好意志品质及其培养(一)特征: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韧性(二)培养……简答题 1.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注意:a.向学生提出的活动任务要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又是他们力所能及的;b.当学生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时,要给予鼓励和指导,而不要替代他们去克服苦难 3.发展健康的情绪、情感,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 4.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5.发挥集体和榜样的作用; 6.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