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读《昆明往事》中的名人往事.docx
7页品读《昆明往事》中的名人往事品读《昆明往事》中的名人往事《昆明往事》一书,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叙述了昆明的历史,向读者展示了似曾相识,又更有深意的昆明作者在书中的叙述中涉及了诸多昆明元素,比如在开篇位臵展示给读者的那张“昆明往事之旅示意图”,就将昆明老城的主要街道、景观玲珑剔透地放到读者眼前就以这张小小的示意图为索引,作者一步一步地将读者带入往日的昆明在这张图上,标注的均是昆明最有代表性的元素运用这些元素为主线来叙述昆明,作者的确是匠心独到,功力深厚图中标注了13个景观、景点,作者自不会放过,在书中均做了浓墨重彩的描绘图中为提及的任何事作者也不惜笔墨予以着笔,古滇国、大理国的“陪都”、滇越铁路、云南陆军讲武堂、云南民族村、昆明世博园,有远古的,有近代的,也有不久前的,远近相结合,给人往事就在眼前,仿佛处于时空穿越的感觉在诸多昆明元素中,往事中人更吸引了我目光这些人虽然不是昆明本土人士,但在昆明做的事却为昆明的往事增添了无尽的风采下面就品读下《昆明往事》中名人的往事一、名师荟萃联大风范昆明地处边陲,相对文化发达的中原和沿海当属“蛮荒之地”,“拜日寇入侵所赐”,一夜间变成了抗日“大后方”,再摇身变成“大前方”。
不经意间昆明俨然成为了“文化之都”、“科学之城”、“诗歌之都”西南联大”在昆明这段史实是人们所熟知的,正如史料所记载: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全面发动侵华战争为保存中华民族教育精华免遭毁灭,华北及沿海许多大城市的高等学校纷纷内迁抗战八年间,迁入云南的高校有10余所,其中最著名的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是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联合而成在艰苦卓绝的8年抗战岁月里,昆明人们过着艰苦的日子,西南联大的师生们也不例外作者在书中记载了“物价一日三跳,犹如脱缰野马”、朱自清身着“怪衣”且时常饿肚子、闻一多“挂牌制印”等当时诸多生活窘困的真实写照但就是在这样顶着日寇的轰炸,饿着肚子的艰难时局里,联大的教师们不仅完成授业之责,而且在各自的领域完成许多学术成就如作者记载了冯友兰在昆明撰写了《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等“贞元六书”;钱穆在昆明50余万字的《国史大纲》;华罗庚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数学著作《堆垒素数论》,此书至今仍未数学界的经典以下还有诸如潘光旦、冯至、冰心、吴宓、徐悲鸿、沈从文、严济慈、王力等等为大家所熟知的大师们在8年中均有不俗的成果献给国人。
在“西南联大”究竟出了多少优秀教授、培养了多少学生、出了多少名院士和国家领导人、获得哪些著名成果,作者均做了精确统计,不再重复遥想那“名师荟萃、联大风范”岁月,除了钦佩,今天的人还应该学些什么呢?我们是否能再现往日“文化之都”、“科学之城”、“诗歌之都”的风采?二、孙翁千古长联不朽说到昆明市的名胜古迹,自然少不了大观楼大观楼的最著名之处非“天下第一长联”莫属作者何人,孙髯翁孙髯翁(1685-1774),名孙髯,字髯翁,祖籍陕西三原,博学多识,乾隆年间,曾为昆明滇池大观楼题楹一幅,计180字,号称天下第一长联、海内长联第一佳作,被后人尊称为联圣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赞道:“长联犹在壁,巨笔信如椽”上述介绍很多人耳熟能详,孙翁如何写就这旷世长联作者也以神来之笔挥洒纸上令我没有想到的是毛泽东主席与大观楼长联有着“不解之缘”毛泽东主席长于诗词,“痴迷”楹联,对大观楼长联能倒背如流随未亲临昆明,想必通过长联早已神游昆明无数载对长联记忆之精确、理解之深刻、批注之细腻实在令人钦佩非常赞同作者推断的毛泽东主席的著名词作《沁园春﹒雪》与长联之间“神韵“相合作者点出了若干从“气势”到“模式”的“神和”之处,值得读者细心品味。
中国古代传统中所指四大名楼分别是黄鹤楼、岳阳楼、大观楼、镇海楼大观楼在中国四大名楼中与其他几座相比,的确在气势和“体型”上无法相提并论因有大观楼长联而与其比肩,使我们不由得无限缅怀楹联大师孙髯翁老先生孙老先生的傲气和傲骨同样令人心生敬意,崇敬之心难以言表,让我们在此再次吟诵长联以表景仰之心: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三、一个外国人来到昆明1899年10月,奥古斯特﹒弗朗索瓦来到昆明此人在1899~1902年任法国驻云南总领事,中文名方舒雅提起方舒雅,昆明人是熟悉的,但主要集中在从他拍摄的老照片上的确,他国他留下的老照片,我们看到了100年前老昆明的生活方舒雅在这5年里,拍摄了昆明的山川湖泊、城镇乡村、街道建筑、寺庙道观,交通要道、军事驻防地、城市平面布臵。
人物方面上至总督巡抚下至贩夫走卒、乞丐犯人的各色人等,以及发生在这里重大或日常的事件当1997年,这些具有很高的历史和人文价值的照片回到了昆明,轰动了云南、昆明,轰动了收藏界正因为这些照片太过吸引人们的眼球,以至于人们忘记追究方舒雅为什么来到云南,在云南都干了些什么?今天的我们,应该怎么去看待他们?方舒雅身份为法国驻云南总领事,注定他到昆明不是只为拍照片,在他做的事情中非常重要的是修建“滇越铁路”滇越铁路”越南境内的海防至老街段1901年动工1903年10月,法国与清政府签订了《滇越铁路章程》34款,1904年云南境内开始兴建,1910年竣工通车尽管铁路在云南修建期间,方舒雅已经离开昆明,但方舒雅是带着勘探和设计任务上任的,并在任期内完成了勘探设计工作翻山越岭跨河穿谷的滇越铁路,是云南历史上建设时间最早、建设难度最大、在中国和世界铁路建设史上最具影响的铁路工程之一,因其险峻卓绝的设计和浩大的工程,被当时世界有名的英国《泰晤士报》称之为与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齐名的“世界三大工程奇迹”对于“滇越铁路”该如何看,作者对建设的艰辛和死亡做了详细描述这条铁路让中国人和法国人都“爱恨交加”,对于中国人特别是云南人说是条“屈辱之路”;对于法国人来说是“梦断之路”。
但也正如作者所说的,这条铁路客观上让云南和昆明获得觉醒和进步的“发展之路”、“经济之路”、“文化之路”和全国人民“抗战之路”正因为成为了法国人的“梦断之路”,才有了“云南十八怪之一——火车不通国内通国外”的这样一条“不可思议”的铁路当年方舒雅是这样下的结论:“云南人如果找不到出海通道,云南所有资源都不具有开发价值依据方舒雅当年的断言,云南真正的出海口不在西边而是在南边因为云南的出海口被两座大山隔断,一座是西边的高黎贡山,一座是南边的哀牢山法国殖民者当年想打通这座大山脉难度非常大,因为高黎贡山最低海拔3200米作为云南的南线,在近代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一直是云南主要的经济通道滇越铁路”通车,某种意义上讲是云南第一次对外“开放”了,云南被就“近代化”开放”后发生了什么,作者已经做了细致入微的描述,自无需再多言这里想说的是在云南作为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今天,我们应该思考些什么?做些什么?作者在书中涉及的名人何止以上提及的,本人难以逐一品评往事给予我们遐想,故人给予我们启迪品名人,也是品往事读者在醉情山水,神游古迹,漫步街巷时也细细品读下往事中的名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