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堂提问需要精心预设.doc
4页课堂提问需要精心预设广西武鸣县实验学校小学部 王巧玲这个学期,学校小学数学组正在开展“在小学数学‘大问题’导学中培养学生思维习惯的研究”的课题研究在研究的过程当中,我在听课、上课、培训等教育教学活动中,更加关注课堂问题的提出对课堂教学的影响众所周知,课堂提问是一种很值得教师们研究和思考的艺术,假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心脏”,课堂中的一个个问题就犹如“心脏”中的“毛细血管”,“血管”受阻,必然会影响到“心脏”的工作课堂提问要怎样问才能问出效果,问出精彩,这自然离不开教师的精心预设作为教师应该怎样预设课堂的问题呢?一、问题的预设要关注数学的本质随着多媒体介入课堂教学,许多教师本着“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的理念,会用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图引入教学,这是教学手段的一大进步,但针对这些情境图预设的问题无意义,无挑战性,情境图就仅仅是披上了“生活化”的外衣,而没有将数学本质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案例:一位教师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师首先用多媒体出示主题图生:哇,好玩!生:我玩过碰碰车生:我玩过旋转木马…...(学生的注意力始终离不开游乐场中的游乐项目,这时老师急忙抛出问题,想将学生的思绪拉回来)师:看到这幅图,你想知道什么?生1:玩过山车多少钱?生2:我们去游乐园都有爸爸妈妈跟着,这里怎么没有大人?生3:有一次我要坐过山车,他们不让坐,说我太小了,几岁才能玩过山车?……(几分钟过去了,学生始终没有提出老师希望的问题——旋转木马有多少人?玩过山车的有多少人?……老师急了)师:你们提的问题要与数学计算有关,要是数学问题。
生1:坐小火车的人和坐小飞机的一共有多少人?生2:玩过山车的人比玩小飞机的多几人?……(老师更急了)师:那老师来提一个问题,看那个同学会算师:坐小飞机的一共有多少人?……(就这样过了15分钟,最后还是由老师提问将教学导入正题真正的“生活化“是数学本身价值的体现,它强调学生所学习的内容与现实生活完美结合,并有研究的意义和价值,要实现这一完美结合,需要有效数学问题的引领,让学生通过学习发现数学奥秘,揭示数学规律,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解决问题二、问题的预设要关注学生的起点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过:“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下面两个案例是我对这句话的真实体验案例:“认识几分之一”师: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分东西的事情有4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得几个?生1:2个师:有2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得几个?生2:1个师:有1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得几个?生3:半个师:“半个”苹果你想怎样表示?生4:一半生5:生6:(此时学生出现了分数的写法,但我没及时进行“分数写法”的教学)师:请你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1:有1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得半个,所用“一半” 表示生2:半个圆就表示半个苹果生3:听大人说“一半”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此时学生又出现了分数的读法,而我认为“分数的读法”被教材安排在“分数的意义”之后,又忽略了这个知识点的教学在学完“几分之一”的意义后,我按教材的安排,让学生自学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及分数的读、写法结果这节课用了很长时间,效果差强人意这样的问题设计仅仅是从自己对教材编排意图的理解等“主观愿望”去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的,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起点”,把学生当做一张白纸,由老师牵引学生在上面按教师的意图作画,根本不了解学生对分数的掌握情况,结果课堂教学以失败告终通过这次失败,我重新考虑课堂教学及问题的设计方案案例:“认识几分之一”出示片段:中秋节赏月,小华吃了5颗葡萄,3片柚子,个月饼,片西瓜,小肚子吃得滚圆滚圆的师:这段话中有4个数,哪些是我们学过的?是什么数?生:5、3是我们学过的整数师:(指着、)对于这两个数,你知道什么?生1:它们是分数教师出示一组数,有整数和分数,让学生判断哪些是分数,让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结构)生2:我知道这个(“手指”)是二分之一,这个(手指“”)是八分之三。
师:这个数(“手指”)读作“二分之一”, 这个数(手指“”)读作“八分之三”其他的分数你会读吗?(用上题找出的分数读一读)生3:我还知道中间的横线是“分数线”,上面的数是“分子”,下面的数是“分母”教师再用上面的分数进一步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师:你还知道什么?生:?师:你有什么问题要问?生1:分数表示什么意思?生2:分子、分母、分数线表示什么意思?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学课本……本案例中,我预设的问题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让学生教学生,轻而易举地完成了分数的读、写法及分数各部分名称的教学这一过程不仅有知识的传递,更有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最重要的是有对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的认可与尊重三、问题的预设要关注探究的价值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要变听数学、看数学为做数学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学习发展过程,关注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效果,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经历和感受……关注探究过程,已成为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而如何让学生的探究活动更有价值,则需要老师很好的预设问题,让学生带着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才不使学生的探究活动为活动而活动,让活动失去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案例:一位教师教学一年级“认识时间”教学片断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闹钟,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生1:我发现针走的时候有声音生2:我发现闹钟上有小狗生3:我的闹钟上有四根针生4:我发现我的闹钟是方的,某某的闹钟是圆的……(学生小手林立,甚至爬到椅子上,汇报热火朝天,台上的老师不知所措……)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你们看看上面的数字和针,你发现什么?生1:我的钟面上有12个数生2:不对,只有4个数,12、3、6、9.生3:我的闹钟上只有一根针走(指秒针),其它针都不走因为短时间内很难发现时针、分针运动)……(时间过去了很久,教师终于等不下去了,课件出示钟面模型)师:看老师也带来了一个钟面,你们观察一下,老师的钟面上有什么?生1:有12个数生2:有两根针……(学生的探究活动终于转入正轨,正当我为这位教师松口气时,班上又掀起另一轮“高潮”)师:你想给这两根针起什么名字?为什么要起这个名字?生1:短针、长针因为一根针短,一根针长生2:粗针、细针生3:点针,分针,因为爸爸说短针指到几就是几点……(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想法)首先,这节课很低效,原因出在教师预设的问题过大,指向不明,导致学生的探究虽然“轰轰烈烈”,但远远偏离教学目的,没有深层次地触及知识本身,属于无效探究。
这样的教学既费时间,又容易导致学生对自己的“观察分析”能力产生怀疑,打击学生学习自信心另外,本案例中存在“伪探究”——给两根针起名字数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科学,对于一些约定俗成的名词、术语、定义是经过数学家多年来反复研究得出的,让学生给这些名词、术语、定义起名字,表面上看是敢于向权威挑战,其实毫无思维价值从本案例可以看出,教学过程中预设的问题是否有价值与学生探究的效益有直接的联系,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认真、灵活预设和处理教学问题总之,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就是学生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再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的过程,如何让一节课扎实有效,教师对问题的预设及灵活处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