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意思-赏析.docx
6页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意思 |赏析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秋凉一作:新凉)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译文世上万事恍如一场大梦,人生经历了几度新凉的秋天?到了晚 上,风吹动树叶发出的声音,响彻回廊里,看看自己,眉头鬓上又多 了几根银丝酒并非好酒,却为客少发愁,月亮虽明,却总被云遮住在这 中秋之夜,谁能够和我共同欣赏这美妙的月光?我只能拿起酒杯, 凄 然望着北方赏析作者:佚名诗词联想提起苏轼的中秋词,大家都会想起那首著名的《水调歌头》,但 同是写于中秋的这首《西江月》,情绪却显得非常落寞,应该是写于 被贬黄州之时在这首词中,苏轼以 中秋 这一深具情感意义的节日为背景,抒写了远贬黄州的孤独悲苦的心情, 同时又在感叹时间的流 逝中,表达出对人生历史的深沉思考,以及对人世真情的深深眷恋 在清寒孤寂的意境氛围的营造中,读者可以见到豪放词人苏东坡在旷 达超然背后悲情婉约的一面诗句赏析词一开端,便慨叹世事如梦,虽然苏轼诗词中常常流露出人生 如梦的思想,但或是自我排遣之语,或为往古来今之思,读来往往觉 其放达,而不觉其悲切此处却不然,以一种历尽沧桑的语气写出, 加上几度秋凉之问,风叶鸣廊,忽觉人生短暂,已惊繁霜侵鬓,益觉 开头浮生若梦的感叹,并非看破红尘的彻悟,而是对自身遭际有不平 之意,从而深感人生如梦境般荒谬与无奈。
世事一场大梦 中的世事既可以指具体的历史实事,即指苏轼 因乌台诗案 被贬黄州的事情,亦可以理解为苏轼对人生命运的抽象 意义的认识 世事如梦,人生如梦,一切皆如白驹过隙,雪后飞 鸿,人生只是天地间偶然的飘蓬,所以不可执着于现实中的得失荣辱, 而应超脱于具体的万事万物,使自己内心趋于平衡人生几度新凉, 用 新凉 指又一个秋天的来临,并且突出了秋天乍到的 新,可见诗 人对节候变化的敏感,时间的流逝磨蚀着有限的生命,词人由此产生 出真挚的惜时之情 新凉 亦指诗人再次遭到排挤打击的人生际遇, 用一个 凉 字,表达了诗人心中的凄凉之情,所以,人生几度新凉 不 仅指自然节候的变化,同时也是指人生命运的起伏不定、变幻莫测这句话把自然与人生结合起来,以自然的变幻来反衬出词人对人生命 运的无奈谓叹,寄意深刻,韵味悠远开头两句词远远不止是苏东坡 在记叙一时一地之事,或是一己一身之感,而是借写具体的事实,表 达他对抽象意义上的人生命运的深沉思忖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在冷落清秋的夜里,凉风吹 打着庭院里的树叶,在空旷的长廊里发出凄凉的回响词人取过镜子, 看见两鬓爬满了白发,人生何处得秋霜? 词人由此陷入了深沉的思 索中,读者同样可以感觉到阵阵寒意袭来。
过片两句,更可见牢骚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酒贱 是因为 人贱,暗指身遭贬斥,受人冷遇 月明 句隐喻小人当道,君子遭谗苏轼远贬黄州,心中的失落与不满是以这种自我嘲讽 的形式来表现的因 乌台诗案 受苏轼牵连被贬的人太多,而苏轼也 因此不愿连累友人,所以绝少与故人交往,这里的 客少 应是指当时 的实际情况在这静寂的夜里,在这皓月当空之时,清秋的寒气阵阵 袭人,此时,苏轼心中的孤独凄凉之感是难以排遣的中秋月明,而 明月总是被乌云遮去光芒有人认为 东坡在黄州,中秋夜对月独酌, 作《西江月》词,可见 月明多被云妨 一句写的是眼前实景,是自 然现象,但似乎还有更深的内涵,是在借自然之景抒写他对社会环境 的认识这里隐含了作者深深的政治愤懑情绪, 云妨 比喻小人当道, 欺瞒主上迷惑视听排斥忠良作者为自己忠而被谤,谪居偏地黄州, 政治抱负难于发挥而深感忧伤苦闷, 而此情此景,唯有对月把孤盏聊 以解忧愁了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凉北望 点出了作词的时间与主旨 中 秋 是传统意义上团聚的节日,苏轼选取 中秋 这一宴乐的节日作为 背景,以虚笔中的乐景写哀情,使哀情为之更哀 北望 点出了作词 的主旨北望 的含义,历代论者有所争议,《古今词话》认为苏轼 一 日不负朝廷,其怀君之心,末句可见矣,而胡仔认为是 兄弟之情见 于句意之间矣。
据记载这首词下原有注释 寄子由,可见苏轼此词 是在中秋之夜写给其兄弟苏辙的其实,苏轼当时政治上受迫害,孤 苦寂寥,凄然北望之中,思弟之情,忧国之心,身世之感,或许交织 在一起,作为欣赏者,也不妨抛开考证,作宽泛理解苏轼晚年饱受 政治打击,他多以佛、道思想来超然物外,以消解现实的苦闷,但此 词笼罩着一层悲凉的气氛,可见苏轼始终没能摆脱尘世的痛苦 在这 热闹的中秋月明之时,唯一可以慰藉自己落寞孤寂情怀的是那真挚的 手足深情苏轼渴望着与兄弟一诉衷肠,无奈远贬黄州的他只能在北 望中借明月遥寄相思天涯同一月,相思两地情,遥望却不能与之相 聚,明天却又要面临现实中太多的痛苦与无奈, 苏轼因而陷入更为深 沉的悲凉之中特点整首词突出了一个 凉 字,以清寒的中秋之夜的凉风、明月与 孤灯等情感意象,营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完美意境 苏轼借写节候之 凉,抒写人生之 悲凉,表达了他对现实人生的深沉思考与这首 词意境与主旨相似的就是那首写于密州的词《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在那首词中,苏轼写道: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与这首《西江月 世事一场大梦》相比,两词都是借写景抒 怀,都渲染了一个 寒、凉 情绪意境,给词蒙上了一层深厚的情感 意韵。
所不同的是前者在于指出节候之清寒,后者重在喻示人生之 凄凉;前者写天上人间之 清寒,后者写现实人间之 凄凉;前者 想象天上人间之寒以反衬人世间值得留恋,后者借人间之真情以慰 藉自己 凄凉 的心灵两词相得益彰,情韵悠远,表达了饱受政治打 击的苏轼对历史人生的深刻认识,以及对人世真情的深深眷恋总结苏轼这首词也寄寓了一定的哲理意味但这种哲理意味是通过 营造一个完美的审美意境传达出来的读者首先感受到的是中秋之夜 清寒的月色与空寂的长廊,孤独的词人身影与孤独的黯淡灯光, 以及 由此流露出来的词人深沉的人生思考与真挚的人世之恋, 读者并不感 觉到说理、议论的空洞与枯燥,而是为词中深沉的情感所打动,然后 体验出作者蕴含于词中的哲理趣味另外,苏轼是宋代豪放词派的代 表词人,然而这首词风格柔婉,可以看出苏轼的词风也有悲情婉约的 一面,这种哀怨隐忍之作更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