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版中国古代妇女的行动限制汇编.docx
4页新版中国古代妇女的行动限制汇编 中国封建社会对妇女的束缚使得其行动受到限制,本文就此问题分析了限制中国古代妇女出行原因,对研究中国古代妇女地位做出参考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妇女没有**的人格和地位,男尊女卑的思想根深蒂固,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学等方面都受到严重的限制和束缚,女性出游受到了家庭、封建礼教和传统观念的多重限制 一、封建礼教的束缚 (一)男尊女卑 中国古代社会实行父系宗法制度,讲究“三纲五常“,在这种情况下妇女完全没有**的人格与地位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中国妇女一直忍受神权、王权、族权、夫权的奴役,长期接受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的封建伦理道德教育卑贱的社会地位和愚昧的思想束缚使她们没有主体身份和主体价值,更没有权益的保护可言无论是身处闺阁的大家闺秀,抑或挥汗织机的平民妇女,都几乎被剥夺了出游的权利 秦汉是封建女性意识得以确立的关键时期《周易·家人》提到:“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古代礼教认为父祖是家族的首脑,家族中所有的人——包括他的妻妾子孙、子孙的妻妾、未婚的女儿孙女、同居的旁系卑亲属、奴婢,都在他的权力控制之下。
这种社会背景下,女性丧失了最起码的人身自由,几乎失去了出游的机会 (二)贞洁观念 中国古代婚姻目的是绵延子嗣,《礼记·昏义》云:“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3由此可看出,妇女已沦落为生育的工具秦始皇时期最开始提到“贞洁“一词,贞节坊、节孝坊和贞寿牌坊,既是为封建社会宣扬孝道、贞节、尊老等传统美德树碑立传,又是倡导封建社会伦理道德思想的产物自从母系社会结束后,处在男权社会的妇女地位,每况愈下,尤其是在明清时期,封建伦理道德大行其道,三纲五常和三从四德就像是一道道枷锁,套在妇女的身上,使女性失去了人身自由每一座贞节坊、节孝坊和贞寿坊,实际上就是一名女性孤苦无趣生活的真实写照,它见证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摧残和迫害,限制了妇女的出行 二、身体条件的限制 从宋代开始,在妇女中.出现了缠足陋习,缠足又称束足、裹脚,用一块狭长的布条将脚踝紧紧扎缚起来,从而使脚形变得纤小屈曲妇女缠足制度导致妇女双脚的严重畸形,全身的重量全部落在一个残废的脚上,加之其它四个足趾蜷伏在脚的底部,走起路来疼痛难忍以至于出行十分不便妇女即使能够出行,还要戴面纱,穿上以防妇女与人“私奔“的木跟鞋,这是导致出行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经济地位地下 对妇女在家庭生产中获得的财产情况而言,妇女的经济地位相当底下,除了自己的嫁妆以外,家庭内的其他财产是不能随便处置的对于妇女在财产中的继承情况来看,妇女也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明清两朝对无子寡妻所继承的财产作了明确的去向安排:“凡妇人夫亡无子守志者,合承夫分,须凭族长择昭穆相当之人继嗣其改嫁者,夫家财产及原有妆奁,并听前夫之家为主在继承财产中,妇女并不是真正地拥有财产权,而是起一个将夫份财产传给嗣子的中间“承受人“的作用因此在古代中国,妇女是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财产的,就连她自身也是丈夫的私人所有物,在这种情况下,妇女根本不具备出游的经济条件 四、家庭劳动的限制 农业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生产部门,古代妇女虽不像男子那样需要外出干活,但是妇女一般都参加一些农业劳动,在家里更是承担着纺织、照顾公婆和小孩等繁重而琐碎的工作 在明代中国的许多地方,妇女从事大田农作是很常见的事明清江南的许多地方志都记载这样一条材料:“吴农治田,男女效力春耕结铜,夏耘踏车,老幼俱前4万历时青浦县屠隆说:“男耕女织,外内有事田家妇女,亦助农作;城市男子,亦晓女红可见,明代妇女参加农业劳动的现象也很普遍。
这些劳动如此繁重以至于古代妇女根本没有时间出行游玩,这也是限制中国古代妇女出行的一大障碍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妇女相对于男子的附属地位没有在根本上动摇过,大多数女子的一生都贯彻了***中的“礼教“观妇女仍然选择屈从于礼教,自始至终受到男权社会的压迫,从精神上收到封建礼教的压迫,经济上没有空闲时间和金钱为出行创造条件,难以出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