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6页第三单元 《归园田居》导学案(教师版)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一、 预习检测1、 知人论世结合初中所学和档案卡补充,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思想、性格、朝代、爱好等方面考虑,用3个词语表达)结合小说人物形象概括题知识点,让学生概括,答案不唯一,但需要注意除了性格词汇外,还需给其定性,如文人、农夫、诗人等参考:一个安贫困乐道的文人,一个荷锄自娱的农夫,一个寄情田园的诗人档案卡】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浔阳柴桑人,自称“五柳先生”(因作《五柳先生传》),谥号“靖节先生”被后世人称为“百世田园之主,隐逸之宗”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往返于官场与田园之间,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直到他63岁去世,终老乡村陶渊明创田园诗一体,他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诗歌风格平淡自然,语言质朴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2、辨明字音羁鸟(jī) 守拙(zhuō) 荫后檐(yìn)(yán) 暧暧(ài) 墟(xū) 樊笼(fán)二、 合作探究,吟咏诗韵 以“归” 字为核心解读诗歌1、 从何而归?【明确】尘网、樊笼2、 为何而归?【明确】原因1——性本爱丘山(本性);原因2——守拙归园田3、 归向何处?(重点)【明确】“守拙归园田”—归向园田(1)抓住诗中意象分析,在文中标注其营造的田园景色的特点? 【明确】意象: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意境:恬静淡雅、空阔简陋、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2) 这些都是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为什么在陶渊明笔下显得那么美?明确:运用远近结合、以动衬静、白描手法简笔勾勒出一幅恬静幽雅,空阔简陋,一片祥和、美似仙境的田园美景,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3) 请用2个词语概括陶渊明诗歌的语言有什么特点?明确:平实质朴、通俗易懂4、归去如何?作者回归之后,过着什么样的生活?请从文中找出原句分析,并标注作者人格形象?【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因为厌恶官场所以更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四、再读全诗,深入探究 1、 赏析“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这句诗(从词语含义、手法、情感方面考虑)明确】①“羁鸟”是关在笼中的鸟; “池鱼”是禁在池中的鱼,他们都失去自由②运用比喻的手法,“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暗示自己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③情感:运用比喻说明作者身在官场,而心系田园的心情,对自由的向往 2、 请用2个词语归纳陶渊明在《归园田居》表现出的思想感情?【明确】①表达了作者误入官场的悔恨; ②对黑暗官场的厌恶;③对田园生活的由衷赞美和喜爱; ④对回归田园的愉悦;⑤保持人格自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五、总结全诗《归园田居》主要写陶渊明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六、考点链接:山水田园诗1、定义山水田园诗源于南北朝的谢灵运和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宋代杨万里为代表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
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2、情感主旨①描绘山川美景,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如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②表达对宁静平和的归隐生活/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抒发高洁志趣/闲适心情如陶渊明《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③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愤怒,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如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④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禅意的寄托如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⑤歌颂农村生活的乐或苦, 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厚情谊如翁卷《乡村四月》“农村四月闲人少,才了农桑又插田”七、拓展阅读(一)隐士群体和隐逸文化《辞海》释“隐士”是“隐居不仕的人”;《南史·隐士》云隐士“须含贞养素,文以艺业不尔,则与夫樵者在山,何殊异也”隐者高尚士,“逸”诗清流心《辞海》中解释“隐士”为“隐居不仕的人”,我认为它只点出“隐”,却没有强调“士”;而《南史·隐逸》云隐士“须含贞养素,文以艺业”,才真正触及了“隐士”的本质要知道一般的“士”隐居,怕也不足以称为“隐士”,须有名之“士”方可《周易》曰:“天地闭,贤人隐。
可见只有“贤人”,即有才能、有学问、能做官也不作此努力的人隐居后,才可称为“隐士”中国的隐士,多与当时的政治现实息息相关在古代,每个王朝开创时,总有一些人应运而生,但他们往往不率先揭竿而起,振臂高呼,而是始终从旁助人,乐于出谋划策,决胜千里,特别是在功业成就时“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当然还有像陶渊明等人身处动荡的社会中,深觉“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明知道大厦将倾,无可挽回,索性不勉强自己去做儒家思想的“中流砥柱”,而只奉行道家的“因应顺势”,这类“邦无道则隐”的人就成了后世的隐士对于隐士的看法,历来学者多持反对态度,认为隐士逃避现实,应负国家衰亡之责当然,隐逸不宜提倡,特别是在当今时代,年轻人追求隐逸或“佛系”,更要加以反对我们对于古代隐逸者的思想选择却不容否定因为隐逸的根源在于政治混乱和强权统治,应该鞭挞的正是这一批独夫民贼和卑鄙之徒苏东坡《大臣论》有云:“天下之权,在于小人,君子之欲击之也,不亡其身,则忘其君如商纣、慈禧之流,天下权势在手,虽千军万马都不能奈其何,何况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士人呢?当此之时,独善其身的退隐,总比同流合污的迎合要好这种特殊的历史环境下生成的“隐逸文化”可以代表不同流、不媚俗。
孔子曾说“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孟子也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就连圣人都这样说这样做,文人得意时仕、失意时隐自然无可厚非隐逸文化”的另一个表现,就是产生了对隐居生活由衷赞美和吟咏的“隐逸诗”如西晋张载的《招隐诗》云:“去来捐时俗,超然辞世伪得意在丘中,安事愚与智它表现的就是无意涉足官场,只知徜徉逍遥、怡然自得的独特情致山水田园诗和“隐逸诗”可以说是孪生姐妹要隐逸,就必然会得意于丘中,徜徉于林泉,必然会拥抱山川、赞美田园,吟哦之间,形成寄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山水田园诗像左思的“未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谢灵运的“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等诗句,其意境可和盛唐的山水诗相媲美陶渊明虽没有以“招隐”为题的诗篇,但他的田园诗却达到了“隐逸诗”的巅峰,并赢得了“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美誉最有名的当然非《饮酒(其五)》莫属:“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样的“隐逸诗”,真是到了超凡脱俗的地步此外,他的《归去来兮辞并序》更将其隐逸之心与不媚世俗浊流的“清流”之心表达到极致二)素材快递【素材一】山水田园情结是诗人们仕途失意的救疗古代的文人墨客中命途多舛,时运不济者大有人在。
有人年轻气盛,大呼:“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贾岛《剑客》)有人 感慨激昂:“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这些人多恃才傲物,往往会在现实中碰壁但诗人的傲骨就高贵在无论经受怎样的百般打击,也绝对不会变成媚骨于是,他们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经历坎坷、暗淡、破灭、潦倒,终于认清了自己这样的经历也使得大多数诗人意识到仕途的穷路,并非自己的一切都走向了尽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就这样诗人们转而将自己的身心投向自然,用山水田园的宁静致远来涤荡他们的灵魂,多舛的命运从此散发出精神的光芒适用话题:精神突围、失意与得意、人生的境界(出路)等素材二】孔子的学生原宪安贫乐道原宪是孔子的学生,居住在鲁国,家贫如洗,用茅草盖屋顶,织蓬草为门,以破瓮为窗,用破衣塞窗户避风下雨天,上漏下湿一天,原宪坐着弹琴唱歌,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子贡,乘着马车去见原宪原宪戴着樗木皮缝制的帽于,穿着没有脚后跟的鞋子出来,拄着藜杖立在门前子贡说:“嘻!先生患了什么病?“原宪回答说:“我听说无才是贫,有学问不能做事是病,我是贫困不是病啊子贡进屋看了一圈以后,面有愧色。
原宪笑着说:“迎合世俗去当官干坏事可以得到富贵,我实在是不愿去做啊!”适用话题:操守、贫与富、出世与入世等八、作业布置1、背诵《归园田居》全诗2、陶渊明的归隐,在当今时代是否可行?能否提倡?请写一篇200字小评述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四月二十三日晚同太冲表之公实野步[宋]洪炎四山矗矗野田田,近是人烟远是村鸟外疏钟灵隐寺,花边流水武陵源有逢即画元非笔,所见皆诗本不言看插秧栽欲忘返,杖藜徙倚至黄昏1)领联写景有何特色?请作具体分析参考答案】从听觉和视觉角度,稀“疏”的“钟”声是听觉,“花边流水”是视觉仰视与俯视相结合,“鸟外”是仰视,“花边流水”是俯视虚实结合,由实的所听到的钟声联想到虚的看不见的“灵隐寺”,由实的所见的“花边流水”联想到书中的“武陵源”2) 诗人“杖藜徙倚至黄昏”的原因有哪些?【参考答案】热爱大自然,美丽的大自然风景如画,热爱田园风光,农村生活如田园诗,赞美农民插秧或赞赏农业生产或生产劳动意思对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