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前方》教案苏教版必修1.pdf
3页用心爱心专心1 教学内容(章节)前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摄影散文的一些特点,体会联想、反弹琵琶的创作手法运用过程与方法:在了解和探索人类精神家园的过程中运用诵读法、讨论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入体验人类“精神家园”的内涵;体会“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以及在这种境遇下我们可以怎么做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立意上的反弹琵琶、理解“人的悲剧性实质”难点:理解离家与归家的关系,理清文章结构教具:课件教学方法:讨论法、诵读法、点拨法教学进程(不够附页) :一、导入:史铁生曾说过: “宿命就是无奈,你不承认这种悲剧的背景,你是个傻瓜;你不做这种喜剧的奋斗,你是个懦夫 ”为什么史铁生会说“宿命就是无奈”呢?曹文轩的前方也许可以给你启发二、初读课文,梳理结构:学生初读课文,同时思考本文的行文脉络是怎样的?可用文中关键词概括从整体上把握全文的前后逻辑,有利于学生主动思考文本内涵明确:离家前方苦旅精神家园三、再读课文,感知“离家”:设问:人为什么会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呢?学生自由诵读3 7 段,从中提炼出四个理由的关键词明确:人类离家的本能、外界诱惑、出于无奈(联系乡土情结讲解)、理想的召唤教师出示课外材料许达然远方的片段,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每个人有远行的冲动”。
引导学生由“形而下”的“在路上”向“对于生命终极目标的苦苦思索与追求”这一角度思考由“那么人类在路上是一场轻松的旅途吗?”引出下文的讲解四、感知“苦旅” :点明“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形而上一点说”中的“形而上”是什么意思?“路”“家” “苦旅”如何理解?如何理解“人生实际上是一场苦旅”?文章是怎么阐述这句话的?明确:这句话是后文的中心句,文章借用摄影作品的描绘将其形象化,加深“肉体之苦”为了刻画“精神之苦” ,还补充了围城 ,丰子恺散文的片段介绍,然后由具体的场景进入抽象用心爱心专心2 的哲理思考,思考即使是富人处在安逸的交通工具中,依然会感到精神之苦,从而总结“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同时作者说人“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这就是说人似乎永远在寻觅,永远在流浪, 其中的“苦”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之苦”设问:人的悲剧性实质到底包含几层含义,从文中找出明确:总不能达到目的地,走向远方惦念家乡,无法还家,找不到家的感觉板书)设问:走向远方惦念家乡这一永恒的矛盾你是如何理解的?明确: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思乡诗词,补充席慕容的乡愁(看教学时间)强化:这里的“家园” “家”实际上指的是人的精神家园,这种惦念还是对精神的追求,对故乡的眷念,而前文提出的人又具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因此人类存在着“远方”与“家乡”的永恒矛盾。
设问:如何理解崔颢的事例?明确:这是为了证明人生的悲剧性实质, 形象写出他无法寻找心灵家园的伤感, 也是所有在外闯荡的飘泊旅人的普遍感受家园之思的人文内涵在这里也得到了新的发掘:人对家园的眷恋与追寻实际上是对某种精神的追求,人生就是苦苦寻找心灵家园的旅程,这种悲剧性实质就是 “人生是一场苦旅” (板书)设问:如何理解“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既然人的实质是悲剧性的,那我们如何面对人生呢?明确:这里的“家”是实际的家,“旷野”指的是“心灵之家”,结尾与开头呼应,开头“归家还是远行”是浅层次地从生活的经历入手,而结尾是从深层次的人生哲理层面发问,学生可多角度理解“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但教师要突出强调心灵之家的寻找之难在面对人生之路的问题上,教师可引用史铁生“把最好的惩罚之地看成了人生的锤炼之地”的达观态度,指出只要走好属于你自己的路,你的人生就拥有了意义如何理解“离家”与“归家”的关系?本文大部分是讲人在苦旅中的状态,为何将他放在“乡关何处”这一板块呢?明确:生命的起点和归宿是一处最温暖美好的地方,她的名字叫“家”离家与归家是人生道路的两端,我们常常在家的目送下出发,最终又想回到家的怀抱。
离家的路,往往是为了一个永远的家而不得不走的路在离家与归家的进进出出之中,人最终还是想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灵魂的栖息之处,因此,归家是永恒的追求板书“反弹琵琶” ,给学生写作时立意上的启发五、总结全文总结全文的艺术手法以及思乡内容,先由学生总结该课收获,最后教师加以小结用心爱心专心3 板书设计:前方韩少功离家的本能(由实到虚)离家的欲望外界的诱惑出于无奈路理想的召唤无法到达目的地走向远方惦念家乡(虚实结合)人悲剧性实质无法还家人生是一场苦旅找不到家的感觉课后分析自我分析:调整教学顺序,先结构后文本,起到良好效果,利于学生进入文本教学内容详略不大得当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仍有些生涩忽略了学生的初读感知,教学应建立在学生的感知之上,也可以把感知当作教学切入点实习同学评议:课外教学内容的补充量太大,可以适当减少课外教学内容的补充课堂节奏的疾缓应该好好把握指导教师意见:备课认真、教案细致、教学环节落实到位在调动学生积极思考方面应该多一些引导、情境创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