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宁节的节日礼仪习俗.doc
6页西宁节的节日礼仪习俗 艺术文化 曲艺 戏剧主要有眉户剧、平弦剧、藏戏、灯影戏、豫剧、秦腔曲艺主要有平弦、越弦、下弦、道情、贤孝歌舞音乐主要有汉族的社火、土族的安昭、回族的宴席舞、撒拉族的婚礼舞、藏族的锅庄舞以及藏传佛教寺院在祭祀、典礼、法会时演奏的寺庙音乐 民歌 民歌主要有汉、回、土、撒拉族喜爱的"花儿"和藏族的"伊"等 青海是“花儿”的故乡,河湟花儿是西北花儿的精魂,最美的“花儿”是用三江最纯净的源头之水浇灌的圣洁之花居住在这里的汉、藏、回、土、撒拉等各族群众,无论在田间耕作、山野放牧、外出打工或路途赶车,只要有闲暇时间,都要漫上几句悠扬的“花儿”可以说,人人都有一副唱“花儿”、漫“少年”的金嗓子青海农民唱起“花儿”,村里的张秀花、王富贵们就会泪水涟涟花儿对青海人来说象每天的饮食一样普通 “花儿”是产生于青海,并流行于青、甘、宁、新等地区的一种山歌,唱词浩繁,文学艺术价值较高,被人们称为西北之魂花儿”发源于临夏,由于流行的地区不同,加之在发展过程中受到西北各民族文化的影响,因此形成不同的流派和艺术风格 旅游文化 石峡清风 石峡清风位于西宁东15千米处石峡,俗称小峡,在历史上是以险关危隘著称的。
世治时,它是连通东西交通的要道;世乱时,它又是隔断两地的重门宋代时修筑绥远关以控制要害地段,后于清代修筑了武定关和德安关小峡也为人们留下了动人的传说:昔日此地重山环复、河道不通,有仙人投石击山,丘峦崩摧,湟水中通,形成了奇峻雄伟的小峡而今的小峡,一座钢筋混凝土拱桥飞架南北,公路平坦如砥,行人车辆川流不息,险关变通途 金蛾晓日 位于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的娘娘山,又名金蛾山山顶有一座天池,娘娘山上有一制高点,早晨在山上观日出,太阳从万山中喷薄而出,景象壮观,据说可与泰山观日出媲美娘娘山以其幽深秀丽、气象万千而闻名遐迩 文峰耸翠 提及这一景点,必然提及西宁南山的一个美丽传说据说,人们曾经在南山修建一座阁楼,便有凤凰落到这儿,当地人视为祥瑞之兆后来,也是为了企盼当地文风繁盛,人们就在山上修建了魁星阁 凤台留云 西宁南山又叫凤凰山,山上有亭,名叫凤凰亭南凉时期,西宁古八景之一的“凤台留云”,成为西宁一胜景南山以关帝庙为中心的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八年,是西宁现存保护较好的明建筑如今山上的景点均为解放以后新建由于南山的海拔比较高,所以凤台上经常云雾缭绕,自成景致 节日习俗 大年初一:一过除夕的子夜,就是新年。
一般所有的家中都在庭院中点燃用松木垒成井字 型的“松蓬”,点放爆竹,意在“驱鬼接神”所有家庭成员在长辈的带领下,点香焚表,叩拜天地、百神、祖宗向长辈叩头拜年,长辈给压岁钱,俗称“散年钱儿” 初三:上坟给祖先拜年,大约在下午三、四点再次燃放“松蓬”、爆竹,这叫“送神”从正月初四起,开始各种民间文艺活动,主要有唱秧歌、耍社火等等,接着就是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在此就不赘述了,相信大家比较熟悉了 正二十:给小女孩扎耳朵眼过去都是先将耳垂揉麻木,以绣花针扎眼,穿以红丝线,涂以清油,现在就比较简单了过去只有女孩左右双穿,也有给小男孩扎的,但一般只穿左耳,现在女孩穿的就多了,不仅仅是两个了 二月二:民谚有“二月二,咬虫儿”的说法,一般食炒熟的蚕豆,闺中玩弹豆游戏 三月三:民谚有“三月三,脱掉袄儿换布衫”、“三月三,放半天”之说,前一句话是指此时天气转暖,后一句表现小学生想出去游玩的焦急心情在这时候,常有巫师跳神活动,如大家应该听说或看到过的“跳扁扁(biang)” 天社:民俗以春风为天社,届时,携带馒头、清酒、奶茶、猪肉祭祀、果品、菜肴等上坟祭祖一般都有“滚馒头”的习俗 四月八:此日在民间称做佛的生日,为浴佛节,常常在这天晒经、晒佛。
西宁城北门原有菩萨楼,有巫师持羯鼓舞之,也叫“跳扁扁(biang)”小学生也哄闹:“四月八,放了吧!不放也罢,书包夹上了浪走吧” 端午节:插杨柳,绌香包儿等不多说了 六月六:旧时称“天贶节”这时,东有互助威远、西有湟源、南有湟中南朔山、北有大通老爷山等都有盛大的庙会、佛事、朝山会、花儿会等故有民谚:喝烧酒,走威远;吃羊肉,走丹噶(今湟源):睡热炕,走北川 七月七:杜甫诗曰:牵牛出河西,织女出河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这晚,妇女们端来一盆清水,揪几片艾叶投入水面,用灯烛照,观其投影的形状,指说为乐另一活动就是妇女和小孩子“包海蒳”还有“做糟子” 七月二十:“七月二十,羊肉糊茄”民间称这天为赵公元帅(财神)的诞辰 七月十五:中元节,上坟祭祖 八月十五:中秋节 九月九:重阳节,登高、放鹿马 十月一:上坟祭祖,给先人送“寒衣”,一般吃“扁食(一种水饺)” 冬至:“交九”之日,吃炒酒、油饼等 腊八:相传是释迦牟尼的成道日,食“腊八粥(常叫麦仁)”,树“腊八冰”于田间肥料堆上,以祝来年丰收 西宁节的节日礼仪习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