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语文]第12课《关雎》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
4页《关雎》教案一、教材分析《关雎》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文章描写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个采摘荇菜的姑娘,并为姑娘的勤劳、美貌和娴静而动心,随之引起了强烈的爱慕之情充分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突出表达了青年男女健康、真挚的感情二、学情分析初二下期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很多同学在诗歌学习这块有自己的见解,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展现自我,同时也有个人朦胧的情感体验所以学生对这篇课文会有很高的学习热情,但因为是在初中阶段第一次接触《诗经》,所以理解起来会略显吃力,应该以阅读理解为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但要注意学生们正处于花季,因此在讲的过程中要把握分寸,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避免学生会错意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掌握《关雎》中如“窈窕”“寤寐”“芼”等重点字词及文章主旨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合作探究及朗读的方法,学习赋、比、兴的写作手法,体会重章叠句的表达形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理解诗歌的内容(主旨);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教学难点:学习赋、比、兴的写作手法,体会重章叠句的表达形式五、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六、教学过程:第1课时(共40分钟)(一)新课导入(1-2分钟) 播放歌曲《关雎》,激发学生兴趣,引出“爱情”这个话题,导入新课二)解文题(1分钟)明确:之所以题名为《关雎》是因为《诗经》中的标题一般取自该诗的第一句其它篇章亦是如此三)基础知识检测 (2分钟)《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分为《风》《雅》《颂》三大类,运用赋、比、兴 等手法《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相传为孔子所编定本只称《诗》,后世才称为《诗经》,并且被儒家奉为“五经”之一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7分钟)1.录音范读,要求学生在听读过程中读准如“雎鸠”“窈窕”“好逑”等字的字音2.齐读课文,注意停顿,掌握节奏3.学生自读,初步感知文章描绘的爱情思考: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诗歌写了一个君子对淑女的爱慕、追求而又求之不得的过程五)精读课文,突破重点(25分钟)1、 结合注释,疏通全诗大意⑴明确重点字词明确:除“关关”“窈窕”“洲”等文中有的注释外再补充①参差:长短不一;②采:采摘⑵思考:诗歌是如何抒发相思之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疏通文意)①学生分组讨论(分三组分别鉴赏诗歌三部分)发言明确:A、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B、如何抒发相思之苦的:第一部分:一见钟情 爱慕、向往第二部分:求而不得,朝思暮想 痛苦、焦虑第三部分:琴瑟钟鼓,梦中相会 愉悦、幸福③学生有感情的吟读课文2、分析人物,落实“君子”与“淑女”的人物形象?⑴这是一位怎样的女子,为什么能让这位男子念念不忘?学生发言,教师引导明确: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文静美好)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勤劳能干、心灵手巧)参差荇菜,左右芼之⑵这是怎样一位男子?为什么对女子念念不忘?学生发言,教师引导明确:多个句子 执着专一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多才多艺 恪守礼仪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德才兼备 贵族公子3、品读诗歌,体会《关雎》的艺术美⑴男女生分节朗读诗歌 明确:语言美(重章叠句):一唱三叹,回环往复 艺术表现美: 以景起兴,情景交融六)研读课文,探究主旨(4分钟) 学生齐读课文后发言明确:《关雎》通过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追求的过程,以及求之不得的焦虑和幻想求而得之的喜悦,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执着的追求七)拓展延伸,归纳总结(4分钟)1.拓展延伸:对比阅读舒婷的《致橡树》欣赏构思、风格皆不相同的名篇2.课堂总结:总结本节课堂内容,布置作业(复习本课;预习《蒹葭》; 并完成课后练习五)七、板书设计一见钟情 爱慕、向往求而不得,朝思暮想 痛苦、焦虑琴瑟钟鼓,梦中相会 愉悦、幸福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