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颍上李姓家谱起源.docx
5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颍上李姓家谱起源 颍上李姓家谱起源 李氏始于商代,出自皋陶(yao)之后,颍上李氏先祖李冲(公元 450年到498年)世居甘肃陇西狄道(今临兆),北魏时官到尚书仆射李冲(450-498)北魏大臣原名思冲,字思顺,北魏陇西郡狄道(今甘肃临洮)人少孤,好交游,有气量西凉李皓之曾孙父李宝封敦煌公孝文帝初年(471年)任秘书中散,掌宫廷文案,迁内秘书令、南部给事中太和十年(486年)建议废止宗主督护制,提出均田制、三长制,孝文帝采用,实行三长制,以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五里为一党,各设一长三长的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租调,征发徭役又建议颁行新的租调制度,防止豪强多占民户,限制宗主贪污中饱,以增加政府收入北魏国力大增继迁中书令,赐爵陇西公,极受恩宠,孝文帝不直呼其名而称中书孝文帝南伐萧齐,以冲兼左仆射,留守洛阳,继迁尚书仆射493年,北魏迁都洛阳,任镇南将军、侍中少傅,曾领将作大匠主持新都洛阳的修建工程,后病卒,谥曰'文穆'葬于覆舟山李冲后裔在唐朝开国后,受封于鲁国(今山东省南部)做地方官,子孙随定居山东,村号枣林岗明朝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把山东、河南、湖广(今湖北、湖南省)、江西、浙江和江南省(今江苏、安徽合称)片面家民调蕃至淮北开垦战乱年头荒芜的土地。
颍上李氏的老来祖李通(杨氏)、李达和堂弟(名讳失记)三户人家由山东迁移到颍上县、霍邱县定居 迁颍后,李通、李达两胞兄弟以县西北黄沟大桥偏西(今李老家)和县东北白塔湖畔偏南(今李家庙)为中心圈地开垦,其堂弟以霍邱、 阜南、因始毗邻地区为中心圈地开垦李氏三兄弟分别以上述地区定居,建立家园,以农为业,兼之商务,繁衍生息,逐步进展据《颍上县志》载:李氏于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由山东枣林岗迁居颍上 颍上县新集镇李氏祠堂(县级文物) 新集镇李氏家族,当地人称千仓湾李,明万历年间第六世李 应时,迁居“千仓河西岸茱萸屯”(曹操囤粮之地),有一天在施工时,挖出一石碑,上面刻有“千仓湾”三大字,再留心看看,有“曹操囤粮之地”的字样,李家深知此碑的历史意义和价值,妥为保管,久而久之便有了“千仓湾”李家之说 颖洲李氏家族堂号为陇西郡叙伦堂一世李天从戎明清开国大元帅徐达,因其屡立战功,擢授颍川卫所总旗,由山东兖州府曹县固村始迂居颍州,坐落林立屯,至今600余年,已传至二十 三代这支李氏家族来颍州后,先后三次建立祠堂,最早祠堂建在颍州城;崇祯八年正月十一日李自成军攻破颍州城。
祠堂被毁坏战乱后重建的祠堂又在咸丰年间遭发逆捻匪之乱,李氏祠堂房舍悉为灰烬现存的新集李氏祠堂是第三次修建的 祠堂简介: 新集镇李氏祠堂位于安徽省颖上县新集大街该祠坐北朝南,始 建于光绪十八年(1892),1895建成祠堂建成后拥有工地4000亩没,水域600亩祠堂占地十余亩,规模宏大,建筑雄伟有三排砖瓦布局的主房前排是走马楼,西边是八字粉墙,方石铺地,石狮守门两扇黑底红心的大门上写着:阀阅分山左,宗建颖东;内有屏门相隔前院有东西配房,二排是五间腰殿,前檐是十二扇棂子门门高一丈,镶有玻璃,后檐是十二块红漆木板两侧有角门通往后院,后院两侧是半打开的走廊,一对月玲珑精良,通往东西两个跨院大殿前院筑有一个平台,一米高七米见方,是子孙祭祀跪拜的地方大殿坐落在中央,高十米,重梁起架,雕梁画栋,雄伟宏伟正殿门头上悬一“急公好义”横匾,系袁世凯手书正殿内高台上排列着李氏祖先牌位,外罩刻有花纹的玻璃小门最上面的横匾上写着“斋明肃穆”. 每层房屋的廊檐下均刻有图案,前后计二十四处,为二十四孝图雕工精细,惟妙惟肖前后每根柱子的横梁上刻有“二龙戏珠”,“ 丹凤朝阳”,“ 鲤鱼跳龙门”。
等多种图案,工艺精良,玲珑剔透整个建筑井然有序,巍巍宏伟,系典型彩的晚清风格整个祠堂 房屋百余间,房屋所用的砖均为特制的专用“祠砖”每块砖上都刻有“祠砖”字样 建国前夕(1940年),李氏家族在此兴办“成德中学”,到1944年进展到九个班,学生四百余人,历时七年先后输出七届学生解放后改为颍上县新集区中心完小后为变更学校面貌,逐年被去除,翻新,现仅有大殿仍留存原貌 2022年4月阜阳市文化局派人对此殿遗存举行考察,认为该建筑布局体系及砖雕,石雕,木雕布局,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已批准为县级文物养护单位 目前祠堂建筑损毁严重,宗祠及其附属牌坊建筑构件多流散与新集一带民间 — 5 —。
